Internet+网聚天下 重塑世界——《互联网+时代大变革》荐序
21世纪,普通大众的生活从在线联网开始。
无论你喜欢还是厌恶,沉迷还是恐惧,一个伙伴如同阳光下的阴影,与你相生相随。这就是互联网,它将每一位民众的生活区分为线上与线下,又将其混合在一起,让你无法分辨真实社会与虚拟空间,让身体与灵魂在其间不断穿梭往返。
全世界已经进入网络空间尽情狂欢。在互联网空间中,无论地域、文化、经济还是社会的差异,统统被比特化的虚拟世界转化为0和1,信息与数据的洪流爆炸式地生产、光速化传播、随时随地的分享,让人类的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或毁灭。
截至2014年年末,全球还有超过一半的民众没有接入国际互联网。但在我们的国度,网民已经超过一半,手机网民的活跃度和黏性更是跃居世界前列。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统计,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平均周在线时长接近26个小时。这意味着在网民清醒状态下的时间分配中,接近1/4的时间已经被虚拟空间占据。时间碎片化与互联网使用互为因果,成为社会学家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全球互联网从小众变为大众、从稀罕变为流行,不过短暂的三十年时间。在中国这一时间还要缩短十年。不同时代的人们主动或变动地裹挟其中,享受精彩也体会无奈。透过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互联网现象,摒弃人云亦云、云里雾里的术语冲击,人们想知道的不外乎几个基本问题:互联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在亿万网民眼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难以统一和标准化。技术人员看到了连接,管理人员看到了地址,营销人员看到了渠道,内容消费者看到了舞台。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更加莫衷一是。把计算机设备、人类乃至万物连接起来是想干什么,能否通过速度革命、信息数据共享来影响人类行为和组织变迁,进而改变社会形态?互联网的发明者很可能没有这样伟大的理想。这个伟大的虚拟空间居然就是从一粒平等、自由、共享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开出芳芳艳丽的花朵。探寻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定义好自身的社会角色,要看看网民对互联网技术、产品与服务有多高的依赖、多频的使用。理论上讲,接触越多越喜欢,使用越少越看轻。
互联网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大规模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在中国,人们常常这样描述互联网产业的运营状况:一群20世纪60~70年代的创业者带领70~80年代的工程师,成天琢磨如何为90~0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新生儿)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群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十有八九由“先驱”变为“先烈”,成功是偶然而失败是必然。今天那些依然豪情壮志的新时代创业者需要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俨然成为成功标杆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经将互联网企业成功的数量标准改写为“个十百千万”(数亿活跃用户、十亿级注册用户、百亿级业务营收、千亿级公司市值、万亿级平台生态圈)。标准提高了,但巨人也有倒下的时候。基于互联网空间的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不是起跑越早越容易胜利。君不见,那些百亿、千亿级的制造公司、运营服务公司(多数恰好是国有企业),张开双臂去拥抱互联网时,不也是头破血流的结果吗?
五年前,我为地市党政机关干部解读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各位受众对ICT技术带来的精彩生活心驰神往,但末尾一位高层官员的发言暴露了其不求甚解的实质。他向下级提出要求,要考核计算机使用情况和服务流程的电子化,却恰恰忘记了互联网的基本精神:没有平等参与,就没有精彩互联。
本书来源于一线的观察和咨询服务实践,作者刘涛是我的一位才华横溢又勤奋钻研的同事。我仔细阅读了全书,感觉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形象的语言、细腻的笔法、生动的案例,将互联网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融为一体,探讨了互联网+产业、+生活、+营销、+产品、+社会、+组织、+管理等热点话题。在每一章中,作者都力图讲述不一样的互联网+的故事。透过不同行业的特点,剖析互联网对近代以来的商业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结构的影响和重塑,对比分析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社会中,我们身处的基本商业范式、组织范式和信息范式的异同,从中分析与展望未来更加复杂化的社会网络中,企业与个人的全新竞争力的构建和生存模式的变迁。书中理论归纳独树一帜,金字塔结构、头脑操作系统、生态型组织、产品即服务、全民合作消费等观点与术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这样一本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的优秀作品,感觉就像欣赏一首壮阔的交响曲,既能享受瑰丽也能体味温柔。
网聚天下,重塑世界。请让本书引导你品味精彩的虚实融合,探索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是为序。
——2015年9月金秋于北京,陈金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资深网络经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