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030:中国减贫与全球贫困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MDGs减贫目标进展

(一)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中国的减贫成绩举世瞩目,是全球第一个实现MDGs减贫目标的国家。按照1.25美元/天(2005年PPP)国际贫困线计算,贫困发生率由1990年的74%下降到2015年的4%。自1981年以来,中国累计减少7亿多极端贫困人口(见图1-3)。MDGs目标1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和“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目标均超额完成任务(见表1-3)。

图1-3 中国的减贫人数及贫困发生率

说明:Num of Poor(mil.)为贫困人口数量(百万人); HCR为贫困人口比例。

表1-3 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 2015。

中国的减贫成绩为全球减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进展,东亚地区的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5年的4%,这是全球各个地区下降最明显的区域。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包括中国,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15年的18%,下降的幅度是57%;如果把中国统计进去,极端贫困率则从1990年的47%下降到2015年的14%,下降的幅度达到69%,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整个减贫进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黄承伟:《发展新理念与脱贫工程》,《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第4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5年间,中国持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及各种农副产品的数量稳步增长,从2004年起实现了粮食产量11年连增,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45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 2015。按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公布的《2015全球饥饿指数》计算,中国的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15年的8.6%,全国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五岁以下消瘦(按照身高体重比较轻)儿童比例、五岁以下发育迟缓(低于同龄标准身高)儿童比例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大幅下降(见图1-4)。IFPRI(2015), 2015 Global Hunger Index Armed Conflict and the Challenge of Hunger,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图1-4 中国的营养情况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15 Global Hunger Index”数据整理绘制。

(二)各项利贫政策拉动贫困人口收入增加

中国的减贫成绩是各项政策协同作用的结果。贫困发生率的降低主要来自贫困地区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国家专项扶贫政策。没有宏观的经济增长就没有居民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财政、金融、投资、贸易、人口、社会管理等政策改革,积极利用国际发展援助资金、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国际贸易,在投资、消费和贸易“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2000~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0年的10.0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长支撑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1195元和10772元(见图1-5)。按照可比价计算,201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3.6倍和3.1倍。2001~2015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按照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确定的,全国共有592个最为贫困的县,被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图1-5 中国居民收入(2001~2015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主要结果》;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6年中国住户调查主要数据》。

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国家专项扶贫开发是中国成功减贫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680个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59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含4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专门设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扶贫工作。并设置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全国性专业扶贫开发机构。中国有专门的跨政府部门减贫机构,负责确定扶贫标准、明确扶贫对象、设立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进行专项扶持。中国政府持续加大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先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全国性的减贫战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扶贫小额贷款、生态补偿等扶贫政策。通过这些专项扶贫开发政策,实现了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大了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开发,让贫困人口有条件、有能力通过自力更生改变贫困的生活状态。

(三)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千年发展目标实施以来,中国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和改善。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贫困地区通电自然村的比例达99.7%,通电话自然村97.6%,通宽带自然村56.3%,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73.0%,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例达47.8%。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第13~21页。

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十分明显。贫困地区农村住户主要耐用品普及率不断提高,2015年,每百户农户拥有汽车8.3辆,洗衣机75.6台,电冰箱67.9台,移动电话208.9部,计算机13.2台。使用照明电的农户占99.8%,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占61.5%,饮水无困难的农户占85.3%,独用厕所的农户占93.6%。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第13~21页。

(四)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增加

在基础教育方面,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7~12岁儿童中,在校就读的比重为97.3%; 13~15岁儿童中,在校就读的比重为97.6%; 3~6岁儿童中,在幼儿园的比重为72.5%。16岁以下儿童中,中途辍学的比例为0.3%。在中途辍学儿童中,小学阶段辍学的儿童占21.8%,初中阶段占63.5%,高中阶段占14.7%。在义务教育阶段,女童受教育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7~12岁女童在校率为97.4%, 13~15岁女童在校率为97.7%,相同年龄段男童在校率分别为97.1%和97.5%。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第33页。

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改善贫困家庭人力资本、阻断贫困代价传递的重要手段。为帮助贫困家庭的青年就业,自2004年起,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积极推动“雨露计划”。雨露计划是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就业为核心,以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途径,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专项扶贫措施。

(五)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网不断加强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社会安全网建设,建立并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治制度,完善了五保供养办法,保障了无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城市低保对象957.4万户1701.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846.2万户4903.6万人。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社会保护安全网的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三级医院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有卫生室的行政村的比重从2000年的89.8%增加到2014年的94.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病之后,能及时就医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94.4%。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第31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在今天的中国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贫困人口的预期寿命稳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