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制度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大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基于对中国大学制度特殊性的深刻体察,尝试在新制度主义的大框架下综合运用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来构建一个系统的多维制度分析框架,将中国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变迁放在这个分析框架中进行深入梳理、分析,以期能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大学制度从其建立之初就具有的特殊性与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转型深水区、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的当前中国大学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中国大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理论意义

这一方面来源于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政策法律、管理体制、大学理念等一系列认知问题,涉及大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价值。大学制度研究是以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与通常的教育事业视角下的研究有一定差别,在这种研究中,大学不只是高等教育的环节因素,而且是发端因素,这样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大学的构成逻辑与演进规律。另外,本研究立足于对大学制度特殊性的分析,并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来对中国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进行全面的分析,其理性选择的逻辑对于组织规范、制度安排研究有着深刻的解释力和适应性,其制度分析、合法性分析的研究视角对制度何以实现、什么样的制度能够实现,分析精辟而透彻。这样的研究超越了历史梳理、经验总结的传统研究思路,以清晰的逻辑使得不同观点可以寻求一个讨论的参照系。

2.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近现代大学很大程度上是移植型产物,走的是后发外生型的发展路径,由于大学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特别是长期受到旧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大学传统精神和大学传统理念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扭曲,其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大学制度从建立那一刻起就充满着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的社会特点和文化习俗。本书的大学制度变迁研究尝试用历史的、发展的、多维制度分析的眼光来对由此建立的大学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这对于廓清大学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形成创新办学的理念,加速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步伐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又对大学制度提出了新问题,面对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趋势,“作为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大学,必然成为知识产业的核心部分”。如何做到大学制度的与时俱进,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之下准确把握住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建立起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本书所进行的中国大学制度变迁研究将致力于提供一个前瞻性的思路和可操作的建议。

(二)创新之处

(1)本书尝试综合社会科学新制度主义大框架下的不同制度分析理论来共同观照中国大学制度的产生与变迁,以期能从一个多元制度分析的视角系统性、全方位地剖析中国大学制度变迁及其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大学制度的特殊性与本质。这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本书尝试综合社会科学新制度主义大框架下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以中国大学制度为研究对象,建构一个多元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并尝试对中国大学制度变迁进行一个动态分析。这其中蕴含了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本书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个整体,对同一个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都只是反映了一个侧面,而多元化多学科的研究就像将社会现象和问题置于无影灯下一样,能够祛除遮蔽,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规律;二是中国大学制度是历史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在其发展变迁的不同时期,又产生了组织结构和制度形态上的较大变革,具有典型性,适合于在研究中综合使用“结构-制度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这两种研究模式开展分析。这也是本书选题的初衷。这在理论建构和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本书提出组织与制度具有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大学组织具有学术性、行政性和经济性三重属性。在大学组织三重属性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大学内外部制度理论,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构建起了大学制度变迁的动态分析框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本书提出大学制度的变迁是因为大学制度基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大学内部三重属性间的均衡被打破造成的,同时大学制度的形态与变迁的发生也与社会合法性的要求相适应,并不总是效率最大化的,甚至可能更趋近于低效率制度锁定,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推动大学制度变革和创新所须着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