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制度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本书的主要结构

依据上述的研究思路,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八章,全书整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 绪论。本书认为,研究中国大学制度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推动中国大学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而采用新制度主义下的多元制度分析能够更全面、透彻地理解大学制度和大学制度变迁。本章在提出本书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本书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并对中外关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大学制度和大学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个综述,提出了全书整体的研究思路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全书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 多重逻辑下的变迁:基于多元制度分析的中国大学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本部分力图在梳理社会科学领域新制度主义大框架下不同学科视角制度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对大学制度及大学制度变迁的多元分析框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础。

第三章 历史溯源:大学教育的萌芽与制度化发展。本部分内容主要从中西方两条线来梳理广义上大学制度萌芽与形成的基本历程,以及其中的标志性事件。西方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德国的洪堡改革和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而中国则主要是以太学为代表的官学、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从制度发展路径依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是在中西方大学发展的这两种迥异文化的张力之下的产物。

第四章 文化冲突与借鉴移植:中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晚清时期由洋务派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主动或者被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过程。本部分通过对晚清到民国末期中国大学制度的萌芽、初创、成型历史的分析梳理,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大学制度从建立之初就具有的特殊性及其成因,而这种特殊性在以后中国大学制度的历次变迁中都对中国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制度改革。20世纪50年代初以“院系调整”为重点的大学制度改革,是中国大学制度从近代转变为现代的标志,不仅形塑了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而且从精神特质上对中国大学进行了一次颠覆式的重新定义,其深远影响绵延至今,因此我们说这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原点,而通过对这段历史中大学制度变迁的分析,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六章 社会转型与全面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制度变迁分析。中国近现代大学从建立开始,其每一次大的制度变迁和改革都是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紧密联系的。伴随着“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大学制度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变迁。这一轮的大学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开始的,其经历了对“文革”拨乱反正的恢复重建期;从体制改革到结构调整的全面改革期;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提升教育质量的深化改革期。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学逐渐开始成为制度变迁的主体,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开始显现,大学组织开始孕育和发展出具有多元利益主体的趋势。

第七章 从“量变”到“质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中国大学制度变迁分析。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之路。伴随着大学扩招的迅猛发展,中国大学制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中国大学的发展在经历了“量”的飞跃之后,质的提升成了当务之急,高校质量工程的实施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中国大学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在一系列看似“量变”的背后,“质”的变化已经展开,逼迫着我们必须做出思想认识上的改变和制度上的回应。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高校“质量工程”的修补之后,一场系统性、全面的制度改革经过酝酿之后开始实施。

第八章 路在何方:中国大学制度变迁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途”。制度的产生和变迁与制度环境、文化传统和组织特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大学制度作为一种后发外生型的制度,是在借鉴与移植、冲突与创新之中产生、发展的,其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有着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的社会特点与文化传统,这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也只有通过对中国大学制度的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些,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大学制度的“实然之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寻找出一条更好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应然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