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牧民生活状况

(一) 牧民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

巴音郭楞乡乃至巴音布鲁克区的牧民们,以辽阔的天然草原作为他们生存的基础,以牛、羊等牲畜作为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但这个辽阔的草原地处2400米以上高原,海拔高,冬、春大雪覆盖,严寒多风,年均气温零下4.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8℃,且冬长夏短,极端最高气温28℃。在这里生活的牧民为了生存,只能被动地适应这恶劣的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条件,至今维持着“人逐水草而居,畜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严重制约了牧区的发展。巴音郭楞乡的乡领导说,他们乡的牧民90%以上达到半定居,但笔者发现这里(也可以指整个巴音布鲁克区)的半定居不像新疆的其他地区一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半定居,这里所谓的“半定居”状况有如下含义:牧户连同毡房和自己的全部家当随牲畜一年四季迁移放牧(冬季1~2个劳动力带帐幕放牧),而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每到入冬时只在冬、春牧场定居。所以牧民的生活仍然是跟着自然的季节变化走。就是冬、春牧场的所谓定居点也是分散定居模式,在牧户各自所属的草场分散地居住在草原深处,与外界的交流接触极为不便。夏、秋两季牧民都住毡房,这对一家几口人来说,其居住确实拥挤,面积只有9~10平方米,定居点的住房是土木结构,居住面积一般在15~40平方米。分散在冬春牧场的定居点距县城远则350~400千米,近则300公里;距离其乡政府远则100~150千米,近则20~30千米。在冬、春牧场难以解决的是水,牧民只好化雪水饮用或从远处用坐骑拉水,这里更是没有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也没有医务室和文化室。每当盛夏,牧民们移牧到水草丰盛的草甸草原的时候,才是他们离乡政府和区公所最近的时候,其距离近则有七八千米,远则15~20多千米,也就是牧民们离购物、看病、丰富饮食、娱乐和看热闹的距离最近的时候。

(二) 生存成本高

制约和影响牧民在牧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生存成本高昂,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及牧民居住的分散和游动,使牧民的生活支出远远高于农区。据有关人员依据当时的统计资料粗略测算,“牧区食品类支出为农区的一倍以上,衣着类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均为农区的两倍以上”。这个测算结果时隔两年后(即2006年),从和静县对巴音郭楞乡及巴音布鲁克牧场共10户牧民的住户调查资料中再一次得到印证。据这个10户牧民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牧民平均每人全年支出是:食品消费支出2120.19元,比农区(依据《2006年新疆统计提要》: 2005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食品支出为803.82元)农民的支出多2.6倍多;衣着消费支出461.13元,比农区农民的支出多2.7倍多;子女教育支出508.49元,比农区农民支出多3倍多;交通通信支出218元,比农区农民的支出多1倍。另外,牧区居住分散,多数牧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上寄宿制学校,其生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样,牧民一年下来没有多少积蓄,扣除最基本的吃、住、穿、行的生存成本后,所剩无几。牧区这种长期以来的高生存成本、低收入水平,使牧民中大部分人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家底微薄,改善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