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禄回忆录:时任民国驻中亚总领事的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塔城素描

塔城旧称塔尔巴哈台,土名楚克恰克,又名北雅尔,距苏俄边界只有四十华里。清时设参赞大臣,直属北京;及民国后,初改都统制,后始改为行政区。塔城在中俄交涉史上,为一饱经侵略之边城,许多土地都被俄人一次又一次地侵占,今日所有的土地,恐还不及固有的一半。地形一如伊犁,亦是一个盆地,东南北三面环山,西北两面与俄接壤,北面以塔尔巴哈台山顶为交界,西面与俄交界处适又是一个平原,此则俄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为了便利侵略,强行划定的。

旧日城分满汉两城,满城居东,汉城居西,行政长公署在满城,县政府在汉城,城内居民自民国后陆续迁出,或至城郊经商,或移乡间务农畜牧,所以城内只有官署、仓库以及公务人员宿舍,以前住宅都弃而不用,皆成败垣废墟,因之城内颇为萧条,每易引起边城日暮的凄凉感怀。满汉两城相距一里,汉人和汉回皆集中这一空间,此处亦称黑塔依巴杂尔(突厥语汉人叫黑塔依,巴杂尔是市集或商场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汉人商场)。汉城之西北面为商埠地,亦称洋巴杂尔,此地华洋杂处,商肆栉比,多半建筑皆已俄化,苏俄领事馆及其贸易公司皆在此地。那时全城居民有三万余人,种族也似伊犁一样复杂,有汉人、汉回、锡伯、索伦、蒙古、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斯拉夫人等。蒙古和哈萨克两民族,仍在山野之地,逐水草而居,度其单纯的游牧生活;其他的民族无论是务农或经商为主,俱以畜牧为副业。因为畜牧之利最为优厚,尤其是养羊。此种情形在北疆各处大体上都是如此。塔城由于靠近鲜卑利亚之故,冬季特长,气候寒冷,谷类只产大小麦及易熟之杂粮,所以大米及水果皆仰赖乌苏输入。其他出产以马牛羊为多。塔城燃料最感缺乏,因为煤矿虽有,而未大量开发,山林既远,人们又懒得去砍伐,因之多用马牛羊粪制成粪块作为燃料。因之塔城在出产方面讲,显着相当贫瘠,但在中俄贸易上讲,它是依据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中俄伊塔通商章程所产的老商埠地,与俄国贸易来往的一处重要吞吐口,迪化、哈密、焉耆一带的出入口货物,皆集中此地,尤其在国防上价值至为重大。塔城苏俄领事馆之设立,是在民国十三年。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因俄国发生革命,国内秩序混乱,新苏商务关系一时中断。及至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年)始签订“伊犁临时局部通商条件”,但那时双方贸易来往只限于伊宁与阿拉木图两城,并互派商务兼交涉员,以为利益之交换。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复签增修条款,苏俄在迪化设总领事馆;在喀什、伊犁、塔城、承化等处设领事馆。而我方之交换条件是得于哈萨克共和国的斜米设总领馆,宰桑、阿拉木图及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什干、安集延等处设领事馆。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改设总领事馆于塔什干。以上五领事馆亦称新边五领馆。

苏俄此时在塔城虽设有领事馆及苏新贸易公司,但因其时尚缺乏呢绒布匹之类的出口货,所以只运来些银砖、羚羊角、烟酒及搪瓷器皿、铜壶、铁锅之类的五金杂货,而换取我之羊毛皮张及马牛羊。就是这样,中苏商务关系亦顿现活跃,载运皮毛之各种落后的运输工具,自迪化至塔城络绎于途。塔城原有俄侨的民族成分有斯拉夫、乌兹别克、塔塔尔(塔吉克——编注)及哈萨克人。除哈萨克人外,其余几皆经商,此刻皆已取得中国国籍,惟后来当苏俄开始积极侵略新疆的时候,他们又在暗中恢复了苏籍,以双重国籍的身份,作着两面工作,而成为苏俄侵略新疆的前锋,发挥了第五纵队的渗透颠覆作用。

此一时期,苏俄为其国内的内战、饥饿各种问题所困扰着,侵略行为尚未积极开展,但已在那里作准备工作。当时塔城都统(后改行政长)李钟麟是伊犁人,与我为世交,以前曾当过国会议员兼杨增新驻京办事处长,此刻适进省述职,依照惯例,所有来自苏俄或假道苏俄,而要入境的人,无论其为中外国人,一律都要请准杨增新始获入境,我自不能例外。当经边卡官打电报向杨增新请示:“是否准予入境?”第二天杨增新便回了电报,要我赶到迪化去“以备任使”。在迪化的李都统亦来电报表示欢迎,因此我在塔城耽搁未久,既摒挡转道,前往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