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学研究与应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

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与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低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研究热点。各指标体系的发布机构包括地方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企业、非官方组织等各种主体。这些研究成果以3种形式呈现:一是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指标选取的依据、指标无量纲化的方法以及指标权重的设定,并结合某一个具体城市进行案例分析。这些研究以学术探讨为主。二是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本地区域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地方政府制定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大多以行动为导向,并带有区域特点。很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普适性和系统性较差。三是一些学术团体独自或者联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纷纷推出的与生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相关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目标指向范围更广,影响力也相对较大,但是其低碳指向性不强。

北京工商大学构建的遂宁市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2010),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消耗、环境、社会、经济和政府6个维度构建了总计70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分为参考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及约束性指标,均为定量指标。由于指标较多且均为定量指标,为指标体系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和麦肯锡公司建立了中国城市可持续性评价方法(2010),从基本需求、资源充足性、环境健康、建筑环境、对可持续性的承诺5个方面对中国城市总体可持续状况进行评价。这套指标体系共18个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不足之处在于该指标体系对指标选取的依据及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了欧洲绿色城市指数(2010),主要衡量欧洲主要城市目前的环境表现以及对减少未来环境影响的相关承诺。欧洲绿色城市指数由8大类30个独立的指标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能源、建筑、运输、水、废物和土地使用、空气质量和环境治理等。30个指标中16个指标是定量指标,衡量城市当前的运行状况;其余14个指标是对城市的愿望或雄心进行定性评估。

欧洲能源奖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标准化的评估。其最大特点是以行动为导向,希望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改进城市能源相关活动。欧洲能源奖评估领域包括发展与区域规划、城市建筑与设施、供给与处置、交通、内部组织、沟通与合作6大类。一级指标有27个,二级指标有91个,总计118个。根据城市实施相关措施的程度,授予不同级别的欧洲能源奖。如50%的措施得以实施和落实,可获欧洲能源奖;如75%的措施被实施并落实,获欧洲能源奖金奖。目前参与欧洲能源奖评估的国家有9个,包括600多个城市。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2010)针对中国大陆城市进行绿色城市评选活动,旨在发现走在绿色经济浪潮前列的城市,展示这些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果,为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绿色城市”评选重点考核候选城市绿色经济指数、绿色经济潜力指数、人居环境指数、污染防治指数四个方面:绿色经济指数主要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消耗程度,绿色经济潜力指数主要考察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潜力,人居环境指数主要考察城市居民生活舒适程度,污染防治指数主要考察城市防治环境污染的意识及具体行动。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推出了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UELDI),运用向量结构的评估方法,对城市的生态建设从软(行为过程)、硬(结果成效)两方面进行全过程的考核,为被评估城市找出其在象限结构中所处的“生态位”,从而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代表起步型、发展型、本底型和提升型4种类型城市,数值越高代表城市生态宜居程度越高。目的是通过对公众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引导,将构建的指数评价体系与生态宜居发展标准进行连接,形成一套系统性的体系。

总体来看,当前主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现状评价为主,兼顾政策行为过程或努力的程度。由于指标体系功能各异,针对性不同(概念界定不统一),因而指标体系覆盖范围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导致指标体系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