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东亚开放性地区主义的形成原因
首先,东亚特殊的历史发展特点导致东亚各国发展的多样性。东亚地区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传统、保守的历史体系。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发展相对孤立,孤立发展使每个国家内部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即便较早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其保守的血缘关系体系在经济发展中仍然无法打破。在很大程度上,东亚地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根深蒂固。即便在古代“中华朝贡体系”下各国存在一定的经济贸易关系,但本质上各国经济体系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商业契约关系。因此,东亚地区各国的经济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由于多数东亚国家大都受过西方大国的殖民统治,在各大国不同的殖民影响下,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各国发展的多样性导致了东亚的区域合作进展艰难,也决定了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开放性质。
其次,地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体制同质程度较低。在东亚各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东亚社会没有建立机制和遵守规范的传统,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更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商业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仅仅是国家内部的发展嬗变,而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以权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历史发展,使东亚各国维持各自不一的多样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经历殖民统治后,东亚各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各自宗主国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东亚各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方面留下深刻印记。所以,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异质性使得东亚区域合作发展存在制度障碍,这种障碍使得东亚地区主义只能采取开放性的渐进发展模式。
再次,地区意识、集体认同的缺乏影响了东亚地区主义发展。在历史上,东亚地区虽然存在过一个东亚汉文化圈,也有儒家文化和汉字作为文化基础,但是在历史进程中,东亚地区并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宗教和文明,东北亚国家之间相互认同度很低。此外,在历史上,东亚地区并不存在一个东亚的集体概念。俄罗斯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日本曾一度“脱亚入欧”,在亚洲身份和欧洲身份之间摇摆不定。很多国家曾受过西方的殖民统治,在现代化道路上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在这种境况下,东亚地区的集体认同难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和割断了东亚地区曾有的历史联系,战争的残酷不仅没有使东区各国聚集起像欧洲那样的集体认同,反而是产生横亘于东亚国家之间的难以消弭的民族仇恨。尤其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东亚国家的殖民掠夺和屠杀,使东亚国家对日本产生深深的仇恨。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历史怨仇以及互不信任严重阻碍了东亚集体认同的形成。地区意识和地区集体认同的缺乏,使得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缺乏内在凝聚力。要推进东亚地区主义发展,也只能采取宽泛的准入标准和开放性的资格要求。
最后,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决定了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开放性质。从古至今,对东亚的争夺成为大国政治的焦点。无论近代东亚历史上大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冷战后大国对东亚一体化主导权的争夺,都印证了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复杂性。正是地缘政治结构的复杂,使得东亚一体化的主导权落到东盟身上。然而,东亚一体化进程表明,尽管东盟十国是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核心,但若没有中、日、韩三大东亚经济体的加入,东盟所代表的东亚地区主义既没有发展活力,也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10+1”“10+3”乃至东亚峰会等开放性机制的出现,是相关大国在地缘政治结构中博弈的结果。
在以上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开放性地区主义是东亚各国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策略,更是东亚社会推进区域合作的无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