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视域、理路和方法
视域、理路与方法,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三者的契合程度直接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度。研究文化价值观问题,无论是把握文化的价值冲突、透析文化的价值评价,还是理解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文化的价值建构,其目的都是阐释文化价值观的内在机制,进而揭示文化的价值维度。
0.3.1 问题与视域
在理论层面,百余年来,中西学界对文化哲学和价值论的研究已经进行得相当深入。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文化价值观问题进行了不同面向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文化价值观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虽然表面上整个哲学图景枝繁叶茂,但人们往往囿于各自学科,从局限的理论视野出发来看待某一问题。国内知识界虽然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关注,但对于文化价值观的探索仍停留在表面,以哲学视角对文化价值观进行哲学反思的著作还不多见,仍未形成共识性的观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现实层面,文化全球化和文化现代性已然构成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文化民族性和文化世界性之间的张力不断突显,在这个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面前,如何确立自身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位置、如何审视和总结持续不断的古今中西文化争论、如何树立自身的文化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最为紧迫的时代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前提,就是文化价值观的自觉。
从“文化价值观”的理论视角来反思和检审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思潮。无论是“古今之争”还是“中西之辨”,无论是“文化热”还是“国学热”,其背后都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纷争和博弈。从文化价值观的层面关照这些文化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观点,还有助于我们揭示这些文化观点背后的价值前提,对这些价值倾向进行前提性的反思和批判,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鉴于此,通过对古今中西文化思潮的梳理,系统阐述每次文化思潮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进而揭示文化价值观的内在机制,对于新时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文化价值观问题是文化哲学与价值论的交叉课题。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价值”视为“文化”的核心。这一理解往往突显了“价值”的文化性(主体的价值评判受主体所处的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而往往遮蔽了主体对于“文化”的价值性。我们总是在广义的“文化”内部来理解“价值”。这就导致了当两种文化相遇时,我们往往是站在一种文化内部来审视和评价两种文化。本书试图通过对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反思,检审我们一直以来的自发而未自觉的文化价值观。
本书将“文化价值观”作为核心概念和主题。致力于从哲学层面,以“文化”为对象,从“价值”的视角,系统阐释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内涵,进而反思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内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文化的价值冲突、文化的价值评价、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的价值创建,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梳理和总结,建构一个理解和把握文化价值观的理论解释框架。最后,通过对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反省,关照和检审近代以来持续不断的文化争论,探寻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
0.3.2 基本理路
本书主要由导论、主体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问题的突显,第二部分是文化价值观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视域、理路和方法。
第1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文化和文化价值观的理论界定。通过梳理思想史上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们对于文化的定义,阐述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并结合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潮,确立本书的核心概念——文化价值观。在相对宏观的意义上,分析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内涵和现实需求,阐明其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总体上对文化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做出轮廓勾勒。
第2章、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将分别从文化的价值冲突、价值评价、价值认同、价值创建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文化观的内在机制,以建构一个关于文化价值观的理论解释框架。
从文化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来看,文化价值冲突、文化价值评价、文化价值认同和文化价值创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四个重要方面。在全球化时代,异质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必然引发文化的价值冲突。在文化的价值冲突中,价值评价与价值认同,是深刻影响人们的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和自觉,最终要体现在文化的价值创建上。
第2章主要探讨文化的价值冲突。文化的价值冲突是形成文化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冲突在形式、规模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价值冲突的突出表现是文化危机和价值失范。主体的差异性存在、民族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时代的空间性流动是造成文化冲突的本质原因。只有尊重差异、合理交往、沟通互补、和谐发展,才能规避和化解文化冲突。
第3章主要论述的是文化的价值评价。文化的价值评价是决定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于人们的文化价值评价活动。价值评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主体的价值评价活动中,辨真假、明利害、知善恶、审美丑是价值评价的最基本的四个功能。文化价值评价活动,是在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反思活动中展开的。在文化价值评价中,基本的生存需求、沿袭的文化传统、超脱的价值理想是文化评价活动中衡量文化价值的具体标准。
第4章主要探讨的是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影响文化价值观的深层内因。文化身份与价值认同是影响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关键性要素。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许多争论都源于人们对文化身份和价值认同的不同理解和体认。只有明确文化价值认同的认识误区、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倡导辩证统一的认同理念、实现共生共荣的价值认同,才能在文化冲突中实现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中实现文化共识和繁荣发展。
第5章主要考察的是文化的价值创建。文化的价值创建是确立文化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为文化的价值创建提供了根据和支撑。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确立文化理想和价值目标、把握文化潮流和发展趋势,是实现文化价值创建的基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价值创建的标准;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文化价值创建的内容和目标;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文化价值创建的具体方法。
第6章将把目光从理论层面聚焦到现实层面,从文化价值观的理论视野出发,关照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转型和价值观重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复杂的文化转型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围绕“古今中西”文化问题所展开的文化争论持续不断,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八十年代文化热到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国学热,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思潮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奔流涌动。文化现代性、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语境。建构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核心价值标准、倡导核心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价值重构的核心内容。
结语部分将把文化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与文化转型的现实情况相结合,系统阐发新时期确立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0.3.3 研究方法
方法是理论研究的运思方式和路径,方法自觉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马克思曾指出:“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真理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里的“引向结果的途径”即方法,而只有“方法”的“合乎真理”,才能直达“真理”本身。结合本书的主题和旨趣,本书选择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须将对事物的历史考察与对事物的逻辑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事物的逻辑分析、概念推演过程中,需要以事物的历史考察为现实基础;反过来,在对事物的历史考察时,需将对事物的概念界定、逻辑分析作为理论依据,进而达到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一方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最初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马克思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理论之中。在马克思看来,“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也即是说,逻辑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这一方法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进程来看,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离不开一次又一次“古今中西”文化争论的推波助澜。正是在“国门被破”“时代落差”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新与旧”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纷纷登场、争高竞长。反过来,也正是在这些概念更迭、话语冲突、思想交锋的“逻辑”碰撞下,“历史”逐渐生成、发展,逐渐展开自身的样貌。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和研究,进而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的特点是以前人的思想——“文本”为对象,间接地把握客观事物。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某一主题的理论积淀和前沿动态,在前人的思想积淀中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切中问题的实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根据主题和论域,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中,搜集了涉及哲学、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观、文化转型、价值重构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专著、论文集、学术论文、博士论文等,在吸收和借鉴这些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化价值观问题。
3.系统研究法
本书在占有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即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和中西文化的比较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同时,由于“文化”与“价值”都是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学科划分日益细化的今天,对“文化”与“价值”的探讨必然要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借鉴各个学科的前沿成果,把文化价值观问题还原到复杂的社会现实之中,从系统论的视角,运用总体性的方法,力求对文化价值观问题进行较为综合、系统的分析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