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4年下半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中国经济年会(2014~2015)述要之一

⊙杨伟民

【摘要】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4~2015)在北京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认识新常态是要认识九个趋势性变化,涵盖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比较优势、产业组织、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环境约束、经济风险和宏观调控等领域。适应新常态要阐明四个基本特征:增速换挡、规模转型、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一 认识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逻辑。要认识形成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即从九个方面看清楚,过去是什么样,现在变成什么样了,今后的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消费需求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消费是匮乏的,拉不开档次。现在随着收入拉开差距,消费需求更多是个性化、多样化的。这要求政策思路转向更多地通过创新供给激发需求。

第二,投资需求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投资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现在经历了36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建设以后,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三大投资领域都出现了减速趋向。新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但更多是公共性强和投资回报低的领域。尽管技术和产品创新领域的投资机会很多,但现有投融资方式已不再适应,今后政策要创新投融资方式,解决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创新活动投资的资金来源。

第三,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趋势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拥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制度性红利,使得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低成本优势发生趋势性改变,同时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总需求不振,去债务化还在继续,使得出口对增长的拉动力减弱。过去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国外的市场和资金,现在我国产能和资金走出去的愿望较强烈。今后政策要点在于继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资金和对外投资的平衡。

第四,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供给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扩大投资和产能就可形成有效增长,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超过了需求,甚至有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接近消费峰值,如当前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很大。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同步发生,容易形成两者之间的负循环,即产能过剩带来经济减速,而速度下降加剧了产能过剩。政策着力点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适应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即支持新业态发展。

第五,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我国劳动力供应充裕、成本低,引进的技术和管理能迅速变成生产力,并带来经济增长。但现在人口老龄化加重,新生劳动力总量在减少,与国外技术差距已大大缩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规模来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减弱,今后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

第六,市场竞争力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在供给短缺和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情况下,市场竞争更多依靠规模,靠价格,现在竞争正在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主要看质量和产品差异化。

第七,资源环境约束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环境承载空间相对是比较大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地大发展、快发展,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推动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策着力点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第八,积累的经济风险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高增长、做大产业,政府直接配置或强力干预,很多领域的风险被掩盖。但随着增长减速,结构调整的深化,各类风险逐步显现。今后政策要对症下药,重点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第九,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发生趋势性变化。过去,当增长出现减速时,由于潜在增长率还很高,产能过剩并不十分突出,财政和货币空间是比较大的,可以采取增发货币、增加债务和扩大投资等刺激需求的办法,快速收到成效。但是现在上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不像原来那么大,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过去某个产业与国外有差距,可采取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支持这些产业加速成长,但现在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链条的分工,需要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只靠差异化产业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今后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上九个趋势性变化,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直观表现,也是新常态形成的内在动因,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状况演进,这就是新常态、大逻辑。

二 要适应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规模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在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四是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增长方式转向由新的增长点带动增长。

现在经济增长点“青黄不接”,传统的在减速,新的还没有形成,所以才有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微观来看,涉及市场、企业和政府;从宏观来看,涉及经济政策、社会治理、政治评价等。因此,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城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增长减速、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这样一些新常态。

三 引领新常态要坚持“一个中心”和“八个更加注重”

引领新常态,要坚持“一个中心”和“八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八个更加注重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一是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能为了速度而推动发展,人民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

二是更加注重对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不能不顾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变化,不能再重复采用过去的盲目扩大产能、招商引资等做法。

三是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和市场预期,因为市场运行有自身规律,不能逆社会和市场预期而动,要顺应市场来进行调控。

四是更加注重加强对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制度环境,所以必须给创新者、创业者以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最大的激励。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因为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家是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企业家也是重要的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发明家,更需要一大批拥有职业精神的企业家。

六是更加注重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因为我们需要一支创新意识非常强的人才队伍。

七是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目标不断前行。

八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经济研究部刘向东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