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年会(2014~2015)
在2014~2015中国经济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结构调整提速,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3%~7.4%,成绩难能可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的经济工作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和创新驱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本次年会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学习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规律和特征,为做好2015年乃至“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工作献计献策、贡献智慧,很有意义。下面,我就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谈几点看法。
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下台阶”。半年多来,国际油价从100多美元一路下跌至60美元以下,跌幅超过40%。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行周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2008年之前的繁荣景象短期内难以重现。二是各国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美元持续走强;而日本和欧洲央行则接棒量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行,资本大量外流,政策选择面临两难。三是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WTO多边贸易谈判和IMF改革遇到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新趋势。各国普遍加快结构改革,重组产业价值链,以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四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全要素结构悄然变化,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大数据、3D打印、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有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同步。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深刻的阐述,是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正确把握。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我的理解是,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常态”指的不是短期的一两年,也不是长期的二三十年,而是一个中期概念。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换与GDP水平存在很强的相关性。2013年,中国人均GDP接近6800美元,已经是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步入发展阶段的“分水岭”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人均GDP 1万美元的中上等收入国家迈进,到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下一阶段打下好的基础。
在“新常态”这个迈向中上等收入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投资驱动”逐步转换到“创新驱动”。一方面改造“老路”,摒弃以往过度依赖消耗资源能源等物质投入、不惜牺牲环境的高强度投入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开启“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集约投入、科技创新拉动,真正告别需求型增长过程中追求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迈向质量提升型的发展新阶段。
我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可能具体呈现以下六个表征。
第一,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长奇迹向中高速发展回归,支撑高增长的内外部条件都在发生改变,潜在增长率也趋于下降,经济增速换挡是大势所趋。未来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在符合环境、社会承载力的前提下,以更合理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韧性,提升GDP含金量,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实践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普遍规律。未来中国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步得到优化,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不断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消费品和资本品供给,创造出更多的经济附加价值。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过去几十年来,区域城乡“二元特征”突出,“剪刀差”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关系,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将按照“均衡发展”理念,推进“东中西”良性互动、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破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第四,从“商品输出”扩大到“资本输出”。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不平衡集中表现在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这种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未来资源品、消费品和先进设备技术进口会进一步增加,经常项下国际收支将会进一步有效改善。从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可能会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扩展其全球配置范围,意味着中国已经有能力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第五,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稳定内需主体。一个大经济体必然有一个稳定的内需市场。随着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不断壮大。2020年,这个数据将达到6亿左右,总消费为2010年的3倍以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提高,以及“公平竞争、消费者选择自由、商品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中国将成为全球成熟的大市场,民众购买力和需求增长将更趋稳定。
第六,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或成增长新亮点。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金融创新、物流新业态等不断涌现,传统市场竞争格局、经营模式出现重大变化。其具有市场准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方便业主、方便用户等优势,会有力推动中小企业新一轮的“创业潮”。在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的同时,这股创业潮有望成为活跃市场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但是,不能否认,“新常态”阶段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的阶段,不少国家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和矛盾而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在“新常态”下做好未来经济工作,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利用好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未来应该继续用好这个法宝。同时,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还应与时俱进地把创新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改革为开放和创新营造体制条件,开放为改革和创新拓展经验借鉴,创新则能够为改革和开放提供实践基础。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目标的必然途径。
第一,改革激发新活力。改革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有效发挥。但是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在很多领域和方面,还存在阻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解决这些瓶颈和制约是改革攻坚期的重要任务。“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类经济主体和要素更充分地发挥积极性。政府职能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致力于建造公平透明的法治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能够为创新营造更好的体制条件、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也只有不断改革、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力争在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开放释放新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我国外贸总量已经很大,2013年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依存度开始回落,需要对未来的对外经济发展提出新的对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客观上我们要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推动建立多边、双边贸易投资制度安排,扩大自身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自身在国际上的正当权益。此外,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也需要我们主动把握机遇,实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再融入”。新一轮的开放,将有力推动扩大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链和国际分工向高端迈进。同时,还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经验,包括合理成熟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有利于形成外部压力和“倒逼机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创新重塑新动力。发展经济学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实现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是关键。今天的中国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同时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等,形成全社会创新的氛围。当然,创新的外部环境要由改革推动,包括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财税体制等,特别是要设计一套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经验、知识、创意,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开放搞创新,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有益成果,把中国打造成为一片创新热土。实际上,改革开放本身也具有创新的含义,创新能够反作用于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加有利的经济社会条件,实现更好的改革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