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刊(2016年第3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沿革

回顾我国开发区建设30多年的发展历史,管理体制经历了1984~1992年的成形期、1993~2003年的调整期和2004年至今的转型升级期,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型”“企业开发型”“政企混合型”三种管理体制模式,呈现“政府主导型为主、政企混合型为辅、企业开发型兼容”的特色。开发区常设的管理机构一般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余杭经济开发区)于1993年1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0余年的努力,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气以及现代纺织服装为主的“4 +1”产业体系,拥有200余家规模企业,引进了日立、奥的斯、三菱、霍尼韦尔等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诺华、葛兰素史克、赛诺菲、礼来等医药500强企业,还有贝达药业、老板电器、欧文斯科宁、民生药业、长江汽车、南方泵业、兴源过滤、西奥电梯、石川岛、胡庆余堂、诺贝尔陶瓷、西湖离合器、华鼎集团、春风集团、旺旺食品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园区综合竞争实力逐年提升。近年来,规模产值、有效投资、财政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都在20%以上,并始终保持浙江省国家级开发区排名前四、区县级国家级开发区排名第一的位次。

(一)发展历程

1993年11月,余杭经济开发区被确认为省级开发区。1994年1月,开发区成立管委会。1997年7月,余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下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二为一。2001年4月,开发区内设立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余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浙江省首批挂牌的4家高新园区之一。2002年,设立临平工业区,涉及运河、塘栖两镇以及临平、东湖两个街道共38个行政村。同年,临平工业区与余杭经济开发区合并。2004年,取消杭州临平工业区称号,保留余杭经济开发区,同时下沙经济开发区内企业不再纳入余杭统计。目前,开发区规划范围北至京杭大运河,南到星光街,东至规划京杭运河二通道,西邻超山风景区,总面积为51.34平方公里,托管村(社区)26个。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行政管理

开发区设党工委、管委会,为余杭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规划、经营和管理。目前主要承担制订实施开发区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负责招商引资、项目落户、企业发展以及为项目落户、基础设施建设所用土地的征地、拆迁、回迁安置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承担区域内除人大、教育、人武等工作以外,托管行政社区的农业、三次产业及经济开发与社会管理职能。

开发区管委会内设党政办公室、投资管理处、组织人事处、社会事务处、招商服务处、经济发展处、规划工程处、征迁安置处、综治信访处9个机构,综治中心、安置房建管中心、城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项目管理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中心7个事业单位,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杭州余杭高新园区孵化器有限公司、杭州余杭生物医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3个公司。核定人员编制93人,其中行政编制35人、事业编制58人。企业编制人员50人,编外人员340人;处级领导9人,中层科级领导40人。

2.开发建设

一是对规划区内的26个村(社区)其中运河街道6个、临平街道17个、东湖街道3个。实行委托管理,主要承担居民的公共服务,组建相应的自治组织。经过多年的努力,托管成效明显,不仅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加快了开发区征地拆迁和项目推进步伐。二是各项管理权限逐步到位,采取由区级部门授权进行相关审批工作的方式,主要涉及的管理权限有部分规划权限、项目审批权限、环评审批权限和水保审批权限等。三是由开发区全额或部分出资,组建了3家国有公司。在这一运营模式下,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管委会和市场运营的开发投资公司并存,开发公司在人事、审批(备案)、年度考核等方面受管委会的监督管理,并在管委会制定的发展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

3.投融资管理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开发区克服建立之初底子薄、困难多等不利因素,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广开融资渠道,在利用各方面资金上积极探索,闯出了一条负债开发、滚动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开发区发展正进入稳定高速发展期,2014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30.9亿元,同比增长9.14%;固定资产投入67.99亿元,同比增长28.62%;税收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8.8%。引进和培育了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50余家亿元企业及2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逐步改变建区初期管委会作为投融资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通过参股、银行借贷、发行建设债券建设债券是指发债筹措的资金用于建设项目的债券。开发区于2014年3月通过下属余杭经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发行12亿元建设债券,用于农民高层公寓建设等。等方式募集社会资金,为开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4.人力资源管理

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可能体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小环境,使开发区既出“发展成果”,又出“人才成果”。特别是2008年余杭区集全区之力,就开发区用人、用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按“配强领导班子、优选中层干部、配好一般干部”的总体思路,在明确开发区主要领导人选的前提下,对副职领导进行公开选拔,经过面试、笔试后,选任6名副职领导,并推出18个中层岗位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竞争上岗工作。通过此次改革,干部人数从原来的近200人减少到83人,干部平均年龄为35.41岁,并采用了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参照国有企业考核制的工资绩效考核办法,构筑了一支年轻、精干、高效的人力资源结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