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本文原刊于《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Z1期。

张异宾张异宾,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扎根中国大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

一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首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概括、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道路上存在各种矛盾、困难和风险。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研究各种矛盾和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解疑释惑、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其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存在一些简单西方化的倾向。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后果,需要通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加以克服。

最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防止食洋不化的倾向,要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二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从推进伟大事业、维护国家文化安定的高度,不断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

第一,要从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作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基础和主导。当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第二,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实现这个功能,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要通过自身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积极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通过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理论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积极斗争,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

第三,要从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一个社会的文化属性同哲学社会科学的属性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这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要求。时代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那些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的学术话语,才会有生命力,才有无穷的创造力。

三 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无论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转型、文化建设各方面都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深厚的土壤和本土资源,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广阔空间。只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因此,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其一,要在系统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真诚感悟中国体验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和拓展了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经验,这是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构建新型学术话语必须真正读懂读透中国经验,以中国的理论研究解读中国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民族认同。同时,在中国宏大变迁中,中国人民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也有自己的微观变化,和中国经验相比,这种微观变化或精神世界的嬗变就是一种“中国体验”,这种“中国体验”也必须给予特别关注。

其二,要在直面中国问题、理性分析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勇于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焦点,将探索的目光、理论的旨趣、研究的重点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投向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投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性问题。要以问题驱动,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个总目标,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文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现实重大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就是提出中国问题、分析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其三,要在深入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全球化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倍加珍惜和维护民族思想文化特色,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和学术传统的优秀成果。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阐发和建构,“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这“四个讲清楚”方面用心思、下功夫,在接续中华文化上不仅能够“照着讲”还能“接着讲”,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话语的现代转换。

其四,要在阐释中国梦、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当代中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以阐释中国梦为契机和入口,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讲清楚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要紧密联系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思想500年的发展进程,联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深刻阐释我们在中国道路上的创造、理论上的贡献、制度上的优势。要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强国之梦、和平之梦、和谐之梦、幸福之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要在研究中国梦的过程中,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结合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创造性地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改变学术的概念范畴、话语系统,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要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既要积极“发声”、又要善于“发声”,既要阐述学术见解、又要传递中国理念,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