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年鉴(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院、研究院概况

学院

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的前身是国际交流学院。为促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于2010年6月9日正式成立国际交流学院,负责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除华文教育之外的国际合作办学和教育教学交流任务,包括为学生创造出国出境留学的机会、为教师拓展出国进修的渠道、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等。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2012年5月学校将国际交流学院更名为国际学院,列为学校教学科研单位。自此国际学院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全英文国际课程和全英文教学专业建设;二是对外交流合作项目拓展。

在全英文国际课程和全英文教学专业建设方面,学院于2011年10月开始深入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建筑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等学院开展全英文教学师资调研,组织师资力量加入学校全英文国际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并多次召开论证会、座谈会,集思广益,同时做好全英文国际课程设置、全英文国际课程标准制定和全英文国际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分阶段工作方案等准备工作。

2013年2月25日,华侨大学与台湾淡江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淡江大学由此成为继辅仁大学、东海大学、台南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湾艺术大学、中原大学、义守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屏东教育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大同大学、金门大学、元培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中华大学之后第16所与华侨大学建立交换生项目的台湾高校。学校赴台湾高校交流学生累计已达300余人次。

2013年9月7日,国际学院正式招收的第一届73名本科新生到校报到,其中国际商务专业(英文教学)32人,1+2+1中美联合培养国际班41人。

2013年10月8日,学校举办2013年国际化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专门对公开选拔的全英文授课教师颁发“华侨大学全英文授课资质认证证书”。

2013年10月30日,华侨大学因在2013年度“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生赴美派出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为促进中美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被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授予“2013年度特别贡献奖”。

在对外交流合作项目拓展方面,学院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好、发展好两大核心国际交流项目、台湾地区高校交换生项目以及日本高校交流合作项目。两大核心国际交流项目是指“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和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全称:Master Preparation Programme,简称MPP)。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的基本模式:选拔本科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项目的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然后返回学校学习第四年课程,学生可在4年内同时获得中美两所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同时也可以选拔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项目的美方大学学习2~3个学期课程,然后返回学校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可在3年内同时获得中美两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项目框架下还包括以下子项目:本科生交流项目(1+2+1本科生项目)、研究生交流项目(1+1+1研究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YES项目)、美国学生来华留学项目、访问学者项目、高校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以及美中高等教育领导与创新中心等。

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MPP)是由英国教育中心(UKEC)携手世界名校巴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埃塞克斯大学等28所英国名校与华侨大学强强联合,为有志远赴英伦攻读硕士学位的莘莘学子量身打造的国际硕士预备课程。该项目涵盖了法律、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理工等诸多学科,是为解决中英教育、学术及授课模式等差异导致中国赴英学子普遍遇到的学习困难,而针对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设计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项目提供强化综合英语培训,开设英国文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并提供雅思绿色通道、签证绿色通道、留学全程指导及奖学金等,为学生顺利进入世界知名的英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学院还不遗余力地开拓新的多国家校际交流合作项目,这些合作项目包括了美国德保罗大学合作项目、美国关岛大学合作项目、美国爱纳大学合作项目、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合作项目、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项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项目、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项目、荷兰温德斯海姆应用科学大学合作项目、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合作项目、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项目等。

在国际学院的推动下,华侨大学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类型日益多样,包括1+2+1、2+2、3+1本科双学位项目,本硕连读项目,0.5+1硕士直升项目,研究生1+1+1双学位项目,半年期、一年期非学位海外交流项目,暑期游学项目等,合作院校地区分布在英、美、日、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包括世界名校,部分合作院校学科优势突出,这都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国际交流经验以及开拓国际视野的良好机会。同时,学生从境外大学交流期满后返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境外的学习感受,使学生对外交流学习的成果发挥出良好的辐射作用。同时,学院也努力吸引境外合作院校选派生来校交流学习,这都将大大有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不断迈上新台阶。

(国际学院供稿)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所、2005年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2007年成立的哲学研究所。学院设有哲学系、社会学系、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海外华人宗教研究中心、闽台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所等教研机构。2012年学校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分流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截至2013年12月,全院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学院全体教师的82%。

目前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社会学、哲学2个本科专业。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福建省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1人,福建省“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入选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

学院倡导学术研究的生活、实践立场,遵循改造世界的价值观念,以研究当代国人在世界总体性变迁过程中的生存境遇、物质文化困境、基本价值诉求为目标,立足在哲学层面探究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与根本问题。哲学学科科学研究围绕“生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主题从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生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生活哲学与现代性研究” “生活哲学与文化信仰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类课题1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12项,省部级一般项目多项,获得经费100多万元;出版学术著作27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70多篇;获得各类奖50多项,其中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余项;获华侨大学科研优秀特别奖15人次,获华侨大学教学优秀特别奖3人次。

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博士、硕士、学士都面向港澳台招生,不断拓宽海外生源,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扩展与海外名校、社会团体合作办学路径。目前,学院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和加拿大高校等都有合作,建立了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已有10余位同学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辅仁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交流学习。近年来,学院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20余人(次)。

学院坚定不移地走“学术立院、科研强院”之路,大力倡导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坚持和完善“鹭岛哲谭”“哲学沙龙”“博士教授讲坛”“周末读书沙龙”等品牌学术活动项目。

2013年,学院新增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和“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2个;新增“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新增专业教师1名。

2013年,学院招收本科生48人,其中,社会学专业32人,哲学专业16人;研究生27人,其中,博士生5人,硕士生22人。截至2013年底,在校本科生150名,其中港澳台侨学生23人;在校研究生105人,其中博士生26人,硕士生79人,其中港澳台侨学生6人。

2013年,学院教师获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周世兴、杨少涵、魏燕侠)、教育部课题1项(花威)、福建省项目1项(林壮青),发表三类以上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2013年,学院承办了“宗教与中华文化软实力”高层论坛暨2013年中国宗教学会年会、“鹭岛哲谭·哲学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德国海德堡大学Anton F. Koch教授在学院做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邀请美国西北大学杨克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10余人(次)。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供稿)

经济与金融学院

2000年6月,学校在工商管理系、旅游系、国际经济系、管理信息科学系基础上组建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10月,经济管理学院分设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旅游学院。2009年10月,商学院更名为经济与金融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电子商务系4个系。2013年5月,经济与金融学院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调整至工商管理学院。截至2013年底,学院有教职工76人,专职教师62人。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博士生导师2人。

学院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认真制订年师资培养和补充计划,积极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并取得较大成效,2013年学院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新增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1人,新增泉州市桐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增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百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2人、第二层次人选2人等。

2013年,学院本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点有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专业学位硕士点有金融学;博士点有数量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有应用经济学。

2013年,学院参加了教育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工作;承办福建省经济学学会2013年年会;组建应用经济学的科研团队: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并确定了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他们分别为李拉亚、胡日东、许培源、肖曙光、赵昕东等,并初步确立了研究团队成员及研究目标和任务。2013年2月学院成功获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基地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是稳定教学秩序,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学院积极筹办投资学新专业,做好开办新专业的准备工作,并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将电子商务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申请。

2013年,学院积极动员教师申报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全院获批校教学质量重点项目1项和一般项目3项。有4项教学成果获得华侨大学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学院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合作对象,先后与顺丰速递公司、东北证券公司晋江营业部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院配合成教学院、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完成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课程2013级澳门学历班的申请工作。

2013年,学院以现有的金融学系、国际经贸系和经济学系为单元,深入调研各单元中每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围绕学院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4个方向(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组建科研团队,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申报等形式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色。

学院举办青年经济学者论坛16次,使论坛逐渐成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争鸣和提升的重要平台;组织金融系青年教师开展金融研究方法系列讲座,通过前沿方法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学院邀请陈建伟(圣地亚哥大学,讲座教授)等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展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视野、跟踪学术动态、把握研究焦点和热点。

2013年,学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制度,深入实施院务公开制度,不定期召开全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全院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并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做好党员培养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截至2013年底,学院共有学生2232人,其中境外生392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170余人。学院有学生党支部12个,学生党员344人,其中本科生党员236人,研究生党员108人。2013年12月,2010级经济学班被福建省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共青团福建省委评为“福建省优秀班级”。

(经济与金融学院供稿)

法学院

2003年9月,学校在法律系的基础上成立法学院。2012年6月,特聘教授许少波博士任学院院长。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5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44人。教学科研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者28人,在读博士6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0人;学院有硕士生导师19人;正高职称2人,副教授27人,中级职称15人,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12人;“双师型”(律师、仲裁员)教师37人,“双语型”教师10人;专职党政管理人员10人。2013年,副院长戴仲川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戴仲川副院长继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第三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刘超副教授入选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助计划和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

2013年,学院招收本科生205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7人,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24人,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115人。学院现有在校学生总数1052人,其中校本部本科生856人。

2013年,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7项,具体为:刘超副教授的《页岩气开发法律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课题青年项目立项,王方玉副教授的《人权视野下的经济权利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钟付和副教授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观念》和兰仁迅副教授的《私法与伦理:交融与距离——以私人自治为中心》获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黄奇中副教授的《海峡两岸刑法解释制度比较研究》等3人申报的科研项目获2013年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

2013年,学院教师在《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7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张国安教授撰写的专著《列宁法治思想研究》和刘超副教授撰写的专著《问题与逻辑: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实证研究》获得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骏副教授撰写的《美国纵向限制研究》等2项成果获得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许少波教授撰写的论文《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立法探讨》等2项成果获得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国安教授撰写的论文《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现代借鉴》等3项成果获得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法学院近5年来共出版专著23部,获得国务院侨办优秀论文三等奖1人次,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共7人次,获得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14人次,获得华侨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人次。

2013年,法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在人才培养上效果明显,优秀教学成果不断涌现。翁文旋副教授主持的“华侨大学澳门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法学实践教育作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2013年,学院联合泉州市人民检察院、福建天衡(泉州)律师事务所组织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申报工作,“法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正式获批。

2013年,学院在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华侨大学与日本桐荫横滨大学合作的“东亚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在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揭牌成立,仪式上签署了《中国华侨大学与日本桐荫横滨大学合作协议书》和《中国华侨大学法学院与日本桐荫横滨大学法学部合作共建“东亚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协议书》,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

2013年10月25日,由学院主办的中国环境法高端论坛暨“环境法上的权利类型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等8位学者入会研讨。12月5~6日,由学院协办的“福建省第五届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在华侨大学成功召开,这是福建省检察系统首次走进高校,探索检校合作共同举办年会的一次全新尝试。

2013年,学院共举办13场“法学论坛”讲座,邀请日本学者铃木满教授和林秀弥副教授,国内学者潘剑锋教授、范忠信教授、谢晖教授、陈瑞华教授、汪劲教授、葛洪义教授及知名律师举办讲座。

2013年,学院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主题团日、两会精神学习等教育活动70余次。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创建机制平台,重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实践,力促优良学风形成,共有34名学生得到社会实践立项资助,6支团队获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在校“挑战杯”学术创新竞赛中,8项获校级奖励。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兴趣,助力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提升,开展“班班有辩论”“独角兽杯”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2013年,学院获“军训先进连”“体育道德风尚奖”等校级集体荣誉。特别是在学科竞赛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学院组队分别参加了在北京与上海举办的“贸仲杯”商事辩论赛,这是学院学生首次参加并在国家级专业竞赛取得佳绩。同时,学院遵循学生特点,抓住培养重心,以“一线两翼三突出”为思路,即“以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学术研究与法律实践为两翼,突出内涵、突出品牌、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构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举办“纵横论案”3期、“东南法学社”活动6期、法律辩论赛20余场等,并编印研究生刊物《东南论法》4期,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与综合素质。

(法学院供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2012年7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学校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基础上,独立建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其前身为1962年正式成立的政治系。学院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管理,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

学院下设六个教学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通识教育教学教研部、研究生教学与学科发展教研部;设有两个校级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一个省级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侨乡社会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9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含博士后1人),硕士学位的4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1人。

2013年9月,学院基本完成了在泉州和厦门校区办公室的建设。11月,学院配合学校党委组织部完成了学院副院长在全校公开竞聘的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基本配备齐全。12月,学院在泉州和厦门两个校区分别组建了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配合学校完成了学校的岗位聘任工作以及学院内部教研部、研究中心等机构负责人的选定工作,并制定了学院二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9月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截至年底,在校硕士研究生25人。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了学位点的建设,学院确定了2个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培养从导师资格要求、学生论文(含毕业论文)的要求、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做了进一步规范,建立和完善了研究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此外,学院联合厦门市委党校、集美区委宣传部申报并获批2013~2015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侨乡社会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启动了研究生教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成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13年,学院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学院教师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1项;获得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获得厦门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3篇。学院还积极组织动员全院教师参加省委教育工委开展的“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评选活动”,学院有多名教师参加该活动,并取得了好成绩,获得福建省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精彩一课”项目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福建省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优秀教案”项目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福建省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优秀课件”项目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福建省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优秀论文”项目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积极组织动员全院教师参加省市和学校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竞赛活动,2013年获得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论文比赛一等奖1项,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获得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论文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获得福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第八届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三等奖1项,获得第二届泉州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学校教改课题立项资助2项。

为了提高学院的师资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术视野,学院采取 “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分别聘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又贤教授、《学术研究》编辑部何蔚荣研究员、福建江夏学院郭健彪教授等到学院讲学;学院也有10多人次参加了国际、国内和省内等各种类型学术会议,1人被学校选派到浙江大学做访问学者,1人被福建省选派到美国开展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项目。2013年11月,学院与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共同承办了福建省社科联学术年会(分论坛):社会建设与社会公平。学院还积极联络“三地四校”(厦门、泉州、漳州三地,华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负责人,积极筹备“闽南马克思主义论坛”。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供稿)

文学院

华侨大学中文系创办于1960年,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04年10月,在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成立文学院。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与传播学系(含新闻影像实验中心)、大学语文教学部3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新闻影像实验中心为福建省省级示范实验中心。

2013年,学院成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委员会,孙汝建教授任主任;在原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华语与华文教育、媒介文化与传播8个二级硕士点的基础上,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进行调整,确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建设点学科带头人为贾益民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孙汝建教授,下设5个方向:语言文字理论与应用(方向带头人孙汝建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及文艺学(方向带头人刘文辉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及文献学(方向带头人马华祥教授)、华文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方向带头人贾益民教授)、海外华文文学理论与批评(方向带头人庄伟杰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文学院、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外国语学院、莆田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共46人,在读的境内外研究生179人。

增设的新闻学本科专业于2013年招生。学院调整了各系、部、室主任、副主任设置,为推进学院的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2013年度,经学校批准,学院设立“华侨大学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程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华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华侨大学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湾文学研究所”“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工作站”8个研究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实验室教师5人,行政人员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讲师34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4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9人,在读硕士1人;全院具有硕士(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48人,为总人数的84.2%。学院拥有福建省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师德之星、侨务系统优秀教师等。2013年度,有2名教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2名教师在澳门和内地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成功申报教授职称,7位教师成功申报副教授职称。

2013年度,学院获得省部级课题9项,在学校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中获得团队课题2项,另有19本专著、12篇论文获得学校资助;有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7项、校级课题16项;马华祥教授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建设教授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孙汝建教授获得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华祥教授获得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郭艳梅副教授主持的“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立项为2013年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马华祥教授主持的“大学语文”获得校级精品视频课程立项,胡萍副教授主持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立项,郭艳梅副教授主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校级教学成果奖校一等奖,并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马华祥教授主持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获得华侨大学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有19部学术著作、12篇论文与学校签约,作为高层次学术成果获得学校出版和发表资助,同时学院教师还积极承担为地方服务的工作,院长孙汝建教授有3个讲题入选2013年福建省百场社科讲座,3个讲题入选厦门市“鹭江讲坛”。

学院是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之一,针对“一院两生”的学生组成,思想教育工作“一元为主,多元兼容”,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学生先后获得第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影视“学院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等。

在合作办学与交流方面,学院继续与泰国崇圣大学、印度尼西亚智民学院合作,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分别举办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班;邀请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洪浚浩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志庆教授、奥运冠军李珊珊、校董何中东先生、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程鹤麟等知名学者、文化名人到学院讲学。

在重大活动方面,学院在泉州—厦门两地成功主办“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二届“饶宗颐与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第十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经学校批准成立华侨大学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该中心与凤凰卫视合办,为学院开展海外华文媒体研究提供了运行平台;与华侨大学招生处合作开设了新闻影像作品实训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院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喜人的进步。郭艳梅、王琰指导的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推荐,王建设、肖景川、徐华、陈辉兴、郭艳梅指导的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省级立项。此外,学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考研率达到2.7%,均创历年最高。

(文学院供稿)

华文学院

华文学院的前身是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委托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53年主持创办,专门招华侨学生、华裔青年以及来华学习汉语文化知识的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成立华侨大学(集美)华文教育中心,归华侨大学领导。1999年,华侨大学(集美)华文教育中心升格为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2002年,其更名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学院现任院长陈旋波,书记纪秀生。

华文学院设汉语国际教育系、华文教育系、汉语言系、预科部和培训部5个教学机构,有华语与华文教育硕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华文教育和汉语言3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非学历汉语言、汉语言专科、大学预备教育、短期华文师资培训、海外学生冬(夏)令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24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24人。学院现有在校生1400余人,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老挝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10月22日,华文学院(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在学院南门广场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大会,来自海内外1400余名嘉宾、校友和师生参加庆祝大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宣传司司长郭锦玲,华文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立国,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卢海斌,福建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闵蕙君,厦门市侨办副主任黄新英,菲律宾驻厦门领事馆副领事苏安富出席庆祝大会,海内外兄弟院校、海内外友好合作单位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各地校友会组团参加庆典大会。为办好60周年校庆,学院开通60周年院庆专题网站、制作华文学院宣传片、华文学院(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60周年庆典专刊、举办老照片展、开展系列学术讲座等。庆典期间,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厦门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兄弟院校、海外合作华教机构等单位发来贺信贺电,学校及学院的各地校友会、校友为学院发展建设捐资。

学院华语与华文教育硕士班海外办学实现新的突破。2013年4月14日,继日本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之后,由华文学院承担教学培养任务的华侨大学2013级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在昆明教学部开班,24名学员均为当地华校教师,他们分别来自缅甸和越南。12月19日,华文学院首届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菲律宾研究生班在菲律宾马尼拉开班,18名学员均为当地华校一线教师。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和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为该班提供了奖学金,菲律宾华侨陈永栽先生提供了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和部分生活便利。

海外本科自考方面,2013年3月11日,泰国华文教育本科学历班在泰国曼谷海南会馆开班。该班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华侨大学、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承办,旨在提升泰国本土华文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华文学院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分寒暑两季赴泰授课,现有学员37人。

学院还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2013年举办9次25场考试,累计413人参加考试。10月,学院成功申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考点,并于11月举办首场网考考试。

2013年,学院科研项目取得新的成绩,林祁教授获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智红霞博士获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资助。13位老师获得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高水平论文著作资助;2个团队获得2013年度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立项;1位教师获得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个人项目立项。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邀请厦门大学中文系苏新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马真教授,浙江大学刘海涛等专家学者开设有关华文教育的讲座。此外,学院还举办了高校职业规划教学TTT(Training the Trainer)认证培训、“系统思维与高效执行力”培训班。

1月19~20日,学院承办“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论坛由华侨大学和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来自韩国、泰国、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澳门等4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50多人出席。8月25~30日,学院承办“第三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论坛由华侨大学和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报告58篇,教学观摩7篇,教案2篇,有来自大陆、台湾和泰国34所学校的90多位华文教育专家围绕“华文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以分组论文发表、教案点评、专题演讲和教学示范观摩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2013年,学院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先后接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官员及校长访华团、泰国泰南华文民校联谊会代表团、菲律宾宿务亚典耀圣心学校华文教育考察团、泰国民众学院代表团、国侨办“走基层·侨乡行”媒体团、美国怀俄明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泰国东北四府政府和高校代表团、泰国曼谷皇家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日本文培学院代表团、马来西亚华校教师短期师资专题培训班、印度尼西亚锡江哈山努丁大学、泰国民教委校长考察团培训班13个团组共计200余人到校访问,在合作办学、夏令营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2013年,学院先后承担第十三届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泰国素叻他尼中学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泰国清迈德拉中学学中文夏令营、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基教委教师团短期进修班、澳门大专学生丰盛暑假系列活动之“拥‘普’福建—语言文化课程”、2013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福建营等团组近500人的培训任务。其中,澳门大专学生丰盛暑假系列活动之“ 拥‘普’福建—语言文化课程”活动由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主办,39名来自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澳门籍学生来院学习。12月21日,2013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福建营开营,华文学院承担印度尼西亚和智利两个国家106人的培训任务。

2013年,学院组织开展泼水节、水灯节暨水灯小姐大赛、“印尼夜市”暨印度尼西亚文化节、“一帮一”金牌挑战赛、第七届华文之星书画大赛、十佳歌手大赛等,活跃了学生文化生活。12月7日,华文学院选送具有异域风情的菲律宾舞蹈《竹竿舞》、印度尼西亚舞蹈《莎蔓》以及泰国民间舞蹈三个节目参加第十六届在厦侨港澳台学生中华才艺展示活动,获得了到场观众一致的好评。

(华文学院供稿)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的华侨大学外语系。2000年6月,学校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部3个教学单位。学院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英语、日语2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公共外语教学。设有英国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考试中心和外语教育中心。同时建有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和翻译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13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85人;教授6人,副教授31人,讲师71人,助教5人,行政管理及教辅人员13人;另有15位来自英、美、日等国的外籍教师。学院现有本科学生745人,研究生29人,其中境外学生97人。学院现拥有12套进口语言实验室设备;英、日语资料室共有藏书25000多册。

学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13年,学院引进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陈历明教授、博士和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的万婉博士;黎林副教授全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曾阳萍、林惠珍老师入选“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学院科研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杜志卿教授获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杜志卿、黄小萍、陈荔获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李志君、李飞鹏、刘技峰分获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个人项目立项。黄文溥教授的专著《现代日语从句时态的研究》和孙飞凤副教授的专著《语用学视域下汉语语码转换研究》荣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胡连成博士的译著《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连续三期由著名学者梁文道先生进行解读,获得社会好评。2013年,学院邀请校外专家成功举办15场系列学术讲座,学院教师讲座9场。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3年,有1名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硕士研究生项目;2名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日本岐阜大学交换生项目;5名学生到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英国名校攻读硕士;5名学生参加台湾高校交换生项目;3名学生参加英国巴斯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

学院狠抓教学质量,教学成果丰硕。2013年,2009级英语专业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八级统考中通过率为77.57%,高出全国平均值(40.08%)近38个百分点,高出综合性大学平均值(52.57%)25个百分点;2011级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88.18%,高出综合性大学平均值(63.23%)近25个百分点;2009级日语专业学生在全国日语专业八级统考中通过率高出全国均线近30个百分点;2011级全国日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为89.16%,远远高出全国高校平均值;2010级日语A班罗润钰在国际日语能力考试N1等级中获得满分。

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方兴未艾,成绩骄人。2013年5月,学院共有9位选手参加了“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福建赛区决赛”的角逐,取得了2个全国特等奖、7个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2013年11月,学院承办2013“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福建赛区决赛和首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福建赛区决赛,学生王坤荣获演讲赛全省特等奖,英语专业学生董楠楠获写作大赛特等奖。2013年11月7日,英语专业学生吴晓荣获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福建赛区三等奖,于鑫和李莹莹获得优秀奖;2013年11月7~11日,学院带领华侨大学模联参加第十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立场文件杰出团队奖”;2013年12月13日,学院获第七届高等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另外,2010级日语专业学生张妍获第8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三等奖;2011级日语专业学生李佳南、彭畅分获第9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2011级马骎获2013年度福建省高校暨“卡西欧杯”日语演讲·朗读比赛演讲赛二等奖;2012级李阳子和林煜川分获朗读比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院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硬件建设。2013年,学院与7家企业签订翻译硕士实习基地协议并挂牌,为翻译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与实践平台。

此外,学院党建和学生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13年,孙飞凤、黄佳丽、刘碧秋三位同志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学院党委荣获学校“建党92周年先进基层党委”;李莹老师获得“泉州市优秀辅导员”称号;孙娜老师赢得“泉州市优秀班主任” 荣誉;2010级日语A班蒲维同学获“福建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0级英语A班董楠楠同学荣获“福建省三好学生”荣誉;2010级英语A班张琳同学荣获“泉州市优秀大学生”称号;学院荣获全校2011~2013年学生工作 “特色与创新”大PK“金质文化工程单项奖”;学院太鼓队应邀赴日本冲绳县参加“世界太鼓大会”。

(外国语学院供稿)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学校复办后创办的艺术系。2006年,学校在艺术系的基础上成立美术学院。学院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1个,下设三创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数码动画与数字化产品设计实验室3个;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动画专业方向)、环境设计、产品设计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946人,其中境外生245人;有艺术和工业设计2个硕士点;有艺术设计(动漫专业)业余专科学历班1个。

学院拥有在职教职工59人,其中专业教师50人,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31人,多数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国内各大知名美术院校,多名教师在国内外书法、绘画、设计等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

在艺术展览方面,学院承办了“擎天艺术——福建·台湾水墨画”艺术联展,并在泉州市府文庙惠风堂举行了开幕式;与泉州市美术家协会、石狮日报社联合主办了“华侨大学美术学院2013届绘画系国画·油画毕业创作作品展”;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展,并创造条件帮助有能力的师生举办自己的个展或者联展。

2013年,学院将提高办学层次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申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顺利获批。艺术硕士点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及其社会需要为研究内容体系,涵盖艺术设计、美术、音乐、舞蹈4个专业领域;采取与文化艺术机构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强调社会实践功能,注重集合多种专业人才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

2013年,学院继续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重点工程来抓,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学院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旗帜性人才,打造成熟的教学科研梯队,带动学院教学科研进一步提高,本年度学院接收教学科研人员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皆毕业于美院名校;另一方面,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到境内外著名高校访学,本年度,学院派遣2位老师赴泰国及菲律宾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项目活动。

学院通过打造和利用更多平台,引导学生广泛参加各类课外作品竞赛,鼓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色,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学院艺术节。2013年,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7项。通过班级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的推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保障;通过打造“相逢绘梦”境外生“1+1”互助式快乐学习工程,全方位地为境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促进境内外学生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美术学院供稿)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的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歌舞班。2007年,学校决定成立音乐舞蹈学院。

学院现设音乐学(海外教育)、舞蹈学(海外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4个本科专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下设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海外华文教育)2个研究方向。毕业生分布在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学院以海外艺术教育专业建设为龙头,重视国际化办学,注重艺术实践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2013年,学院合唱团在第十二届中国合唱节中荣获银奖;“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承办了“中华文化大乐园—优秀才艺学生交流团”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举行演出和交流,受到当地华侨学生的热烈欢迎。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海外学成归来的教师约占1/3。著名歌唱艺术家杨洪基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李碧葱女士任名誉院长、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梁宁任学院院长,国家一级舞蹈演员黄豆豆,国家一级歌唱家郑咏、刘燕燕,二胡演奏家杨积强,作曲家郭祖荣等任学院兼职教授。

2013年,学院的学科建设处于铺桥建路阶段。学院获批国务院侨办“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取得了国务院侨办“闽南传统乐舞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的立项;成功聘请杨洪基担任名誉院长和兼职教授,聘请刘燕燕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提升了学院的学科层次。

按照学校文件规定,学院任命了中层领导干部;对院属教学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音乐系和舞蹈系,完成教研室负责人的换届;制定了《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服务任务考核办法(暂行规定)》,院领导和每位教师签署岗位聘用合同,并和学校领导签了《音乐舞蹈学院目标责任书》。

学院承办 “中华文化大乐园——优秀才艺学生访演团”赴泰国普吉、菲律宾马尼拉及宿务、马来西亚吉隆坡共3个国家4个城市进行了5场正式演出和多次交流活动;承办学校委派演出任务,坚持每月一场的艺术实践汇报演出——“华园艺苑”;承办了“2013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闭幕式暨颁奖晚会”, “华章异彩”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闭幕式暨颁奖晚会,“相约鹭岛·携手未来”境外生联谊活动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晚会,新年音乐会等。

2013年,学院应厦门市政府之邀,参加集美龙舟赛开幕、闭幕文艺演出。此外,20名舞蹈学生应邀赴香港参加“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成立2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

学院重点建设民乐团、舞蹈团和合唱团,规范“三团”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课程艺术实践(常态化)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及认定方案》,使艺术实践管理真正形成制度化。合唱团积极参与全国、省、市的各项专业赛事。在 “第九届泉州合唱节”中,一举夺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第十二届中国(温州)合唱节”中,从全国的69支强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的历史最好成绩。舞蹈团通过日常排练的积累,积累了如《旋·旋·旋》闽南乐舞,《春之韵》《鸿雁》等一大批精彩节目。

在国际化办学与交流方面,学院邀请了香港、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到学院开设大师班,现场讲座、授课、交流,涉及键盘、弦乐、声乐等专业;借外访演出及带学生实习的机会,与相关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的有关学校初步达成了在教学、招生、实习、艺术实践等领域的合作;赴台湾参加周大文文教基金会活动;与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一行8人还来学院进行工作访问,双方就今后的进一步合作交流互相交换了意见。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党旗飘扬、乐舞青春”为主题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海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乐舞侨情”系列讲座;以“青春共话十八大”为主题举办团日活动;以“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为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生工作体系,学院选送的作品《“华园艺苑”——用专业品格引领青春节拍》获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院获得两年一届的学生工作“金质文化单项奖”。

倡导志愿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实践。学院“乐舞进校园、留守不孤单”艺术支教团队成为全校唯一代表进入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选拔,进入前20名,获全国社会实践团队优秀奖。

坚持为侨服务,凸显海外教育专业特色。学院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文化交流活动,2名学生获得福建省古筝青年铜奖,舞蹈专业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啦啦操竞赛获得花球组冠军和爵士组亚军。

(音乐舞蹈学院供稿)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61年创办的数学系。2007年6月,学校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学院修订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确立了以移动互联网为方向的办学特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成功引进3位高层次人才。

2013年度,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73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有40篇;出版专著1部,承担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课题6项(包括1项国家青年基金,5项国家天元基金),1项省基金面上项目,2项校青年创新培育计划项目,3项校教改课题;在校长助理彭霈老师和研究生院院长王丽霞老师的主持下,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开展了关于“社区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课题的前期研究。

学院坚持多年来的良好教学传统,继续进行公共数学周末答疑活动,公共数学教学部完成了境外生《经济数学》教材编写初稿;举办了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的教学比赛,共有8位青年教师参加,评选出院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并选送特等奖获得者和一等奖获得者参加学校的“精彩一堂课”比赛。

为加强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院从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各大名校邀请了20多位知名教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派送8位青年教师进行访学并深造;与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宁波大学等4所侨校积极联系,建立了合作交流研讨机制,并于2013年10月在厦门校区成功主办了“第二届侨生数学教学论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接轨,学院与厦门市亿唐科技公司建立了长久的合作机制,明确了联合培养学生的方案,并建立了软件开发实习基地。除了派遣学院本科生到亿唐科技参加工作实习,亿唐科技公司先后派出8人次的工作人员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开展讲座,为学生拓展视野,提供宣贯的机会。

基于学院近两年科研立项的良好势头,2013年,研究生院分配给学院18个研究生的指标,这是学院成立以来研究生指标最多的一年;2013届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情况较好,学生主动要求盲审,论文送审优秀率在85%以上,论文答辩优秀率42%;2013届研究生的就业和学术发展也很可喜,就业率达100%,考博率达25%。

2013年度,学院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学院本科生有2队获得全国二等奖,4队获得省二等奖,研究生有1队获得全国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1队本科生获得省三等奖;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2队获得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立项,1队获得校二等奖,1队获得校三等奖;此外,学院2011级3名同学获2012~2013学年华侨大学华商研究生助学金一等奖和二等奖,研究生获得2013年华侨大学第九届“华研杯”篮球联赛女子组冠军。

(数学科学学院供稿)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2001年5月,学校在机电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机电及自动化学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013年,学院对教学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将原有的制造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设计工程系、检测与控制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工程图学基础部五系一部名称调整为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车辆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工业设计系、工程图学基础教学部;对院级学术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学院原有的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合并为教授委员会,新成立学术型硕士(机械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专业硕士(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同时,对原有的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等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

2013年,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工业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及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含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材料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硬脆材料加工”“光电材料加工”“数字化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电磁流变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机械系统动力特性分析”“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技术及仪器”等领域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2013年,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福建省重点学科;拥有“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端装备制造”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石材产业加工技术与装备”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脆性材料加工”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石材加工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高效精密加工及快速制造与装备”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基础”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视觉测量”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模具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013年5月,“测试技术实验中心”获批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11月,华侨大学牵头的“石材产业加工技术与装备”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这是学校第一个认定的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学院有教职员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31人、讲师41人;获得博士学位者54人、硕士学位者30人;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其中10人为其他院校教师)。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海西产业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2人,“桐江学者”1人,以及“脆性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学院新引进特聘教授6人,分别为台湾中原大学章明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官政能教授,“桐江学者”燕山大学王艳辉教授,加拿大的机电控制科研团队、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苏春翌教授、苏比哈什·如凯迦教授及杨帆教授。

2013年,学院教师在个人荣誉、科研获奖、人才项目等方面收获颇丰。刘斌、黄辉两位老师获2011~2012学年华侨大学科研优秀奖;江开勇老师入选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的第五批泉州市优秀人才名单;杨建红、吴明忠、余桦3位老师被评为华侨大学优秀党员,教工第一支部被评为华侨大学优秀党支部;3名教师入选福建省教育厅授予的省级人才项目名单,黄辉老师获评2013年“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杨建红老师入选2013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陆静老师入选2013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黄辉、杨建红两位老师获得福建省第十八届运盛青年科技奖;李远老师入选华侨大学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姜峰、黄国钦、黄常标三位老师入选华侨大学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培育型科技创新人才);徐西鹏获得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选的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300万元,这是学校截至目前第2位教师获此殊荣;2位教师入选由福建省教育厅评选的2013年度“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名单,杨帆老师入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陈炤彰老师入选“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2013年,学院在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3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4项,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2013年,学院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1项,面目1项,青年4项),科研经费计440万元;福建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研经费计254万元。2013年,学院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文157篇,SCI/EI收录39篇。

2013年,学院有博士生22人,硕士生211人,本科生2058人,其中境外生33人。2013年,学院还荣获福建省高校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福建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优秀组织奖、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等。

2013年,学院在福建省第七届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在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共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2013年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文化与创意设计大赛中,共获得银奖1项、铜奖1项和全场唯一一项最佳商业价值奖;在第二十一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此外,学院工业设计主题展还亮相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华侨大学承志车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获总成绩排名第12名、燃油经济性排名第3名,并有一项创新项目入选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2013年,学院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讲座近30场,其中包括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培恩,东北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宛山,台湾大同大学教授、院长吴志富,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章明,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范光照,台湾实践大学副校长、设计学院教授官政能,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林盛宏,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殷玲,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Waizuddin Ahmed,英国兰卡斯特大学Dongpu Cao(曹东浦)等。

2013年,学院共有4名教师在海外著名高等学府进修、访学,有1名教师开设双语专业课程,1名教师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2013年,学院共派出20多名优秀学生到西安交通大学,台湾大同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供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61年创办的化学系,在几代材料人的努力下,经过几次学科整合和开拓进取,目前学院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层次和多层次办学条件的新局面。学院现有3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项目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材料学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硕士领域,拥有“环境友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高分子与电子功能材料”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和“材料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入选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入选为福建省研究生创新建设基地。设有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材料化学5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976人,硕士生181人,博士生12人。

2013年,学院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实验室管理人员13人,行政管理人员8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1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42人,占专任教师的84%;硕士生导师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2013年7月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洪茂椿为双聘院士,2013年5月聘请谭力博士为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013年,陈国华获“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戴劲草入选厦门市第七批拔尖人才、兰章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骆耿耿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杨卫华通过评审晋升为教授、骆耿耿和陈亦琳通过评审晋升为副教授。

学院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与布局,细化学科具体发展目标。2013年,学科建设工作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建设,明确了学院一级博士点建设的学科方向,明确了相应的学术建设方向。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立项投资学科780万,购买场发射SEM等大型仪器10台,配套仪器10台。全面按学科方向进行建设,为一级博士点建出水平打好坚实基础。

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不断提高科研水平。2013年,吴季怀、林建明、兰章等的《超吸水材料和凝胶电解质的结构性能研究》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学院获批各类科技项目21项,批准科研经费604.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陈国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范乐庆和魏月琳二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地厅级项目4项,校级5项(兰章和熊兴泉二人获得校优秀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资助,范乐庆、赵青华和骆耿耿三人获得校培育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资助)。横向开发项目10项,到款金额157万元。授权发明专利6项。教师在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dv. Fucnt. Mater., J. Mater. Che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被SCI和EI收录70多篇。

学院以“育人”为导向,坚持“打造特色团建,服务青年发展”,不断创新学生工作载体,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实”,在学生组织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2013年,获得“厦门市五四红旗团委”、华侨大学学生工作“立德树人”先进学院等。

为提升学院党建工作水平,学院发展党员坚持推行“质量工程”,以党员教育为抓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载体创新,建设起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师生党员队伍。2013年,3名同志获得华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名同志分获华侨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3年,材料化学本科专业重新招生。

2013年,“功能材料实验室”入选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5月,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与会院士10人,“杰青”“长江学者”50人,其中2人于2014年被评选为新院士,利用这一次会议机会引进双聘院士2人。在2位院士的指引下,学院将更加明确学科方向,并将围绕更高定位目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引进高级领军人才,引进更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实现跨越性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0年5月成立,其前身是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47名,其中专任教师109名,教授16名,副教授29名,高级职称教师占43.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8名,占专任教师比例50%以上。现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名,“桐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名。2013年,蒲继雄教授入选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泉州市优秀人才队伍,王可教授入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00多名,全日制研究生200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50多名。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应用物理学7个本科专业;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3个硕士一级学科,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光学、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0个硕士学位专业;有电子与通信、电气工程2个工程硕士。其中,物理电子学是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2013年,蒲继雄教授领衔的“光传输与变换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2013年学院先后出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 《信息学院关于鼓励各系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规定》 《信息学院关于规范邀请校外专家来院讲学的相关规定》 《信息学院关于本科生课程缓考申请的实施细则》 《关于修订信息学院重新学习相关规定的通知》 《应用物理学专业院内转专业实施方案》 《信息学院关于2013~2014年上学期专业选修课网上选课的通知》,修订了《华侨大学信息学院关于本科生缓考申请的实施细则》 《信息学院关于重修的相关通知》 《信息学院关于本科生重新学习课程认定的实施细则》等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协助学院领导班子管理学院、指导教师全程教学;精心组织了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活动,遴选张海和晏来成2位老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复赛,张海老师获得了校理工科组二等奖,学院获得华侨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优秀组织奖。与此同时,积极安排和组织本科教学工程的申报,落实各系、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其中,“电子信息学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和“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与教材改革”分别荣获第七届华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学院继续与厦门、泉州10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在厦门软件园建立嵌入式技术实验室,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院始终坚持以国际化办学的视野,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教授委员会”“导师制”助阵学院治学治教,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学院科研总经费为781.42万元,新增科研项目7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重大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厦门市科研项目4项,泉州市科研项目12项,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16项。学院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为加强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学院与金门大学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离岛资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与中国激光杂志社共同承办了光学前沿——第五届全国信息光学与光子学学术会议;与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协办了“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暨“2013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加强了学院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

良好的教育平台,极大增强了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福建省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大奖,表现出了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学子又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3个,还获得福建省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至此,学院自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来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个,福建省一等奖63个、二等奖75个、三等奖106个。在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中,学院学子获得了2个项目的全国三等奖,实现了数量上和级别上的双重突破,学院也荣获2011~2013学年华侨大学学生工作“科技创新”奖。

除了专业教育外,学院还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党建和团建为抓手,以提高学业水平和道德素质为目标,认真做好党建和学生工作。通过十八大精神、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来教育引导学生。2013年,学院共发展师生党员150余人,党员比例逐年提高。此外,学院党委获得“校优秀基层党委”称号,吕蓬、林其伟、周宏伟3位教师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何霄霄、强建龙2位学生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极大增强了学院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使得学院近年来的就业率年年攀升,2013年学院就业率达到92%以上,位居学校各教学单位前列,其中签约率达到76%,位居全校第一。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侨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80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计算机专业之一。1982年成立计算机系,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994年获得福建省首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同年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一个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硕士点和一个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均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智能数据管理及应用、软件工程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与多媒体技术4个学科方向。

在科研平台方面,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互操作与商务智能”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国侨办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是福建省“绿色通信及其智能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单位。作为科技服务窗口,学院在厦门软件园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厦门市嵌入式技术开放实验室。2013年,投入250万新建“网络安全与无线通讯”实验室。

在教学平台方面,学院拥有福建省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分别是《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87名,其中专任教师6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名、副教授21名,38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07%。实验人员中,高级实验师3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目前拥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台湾特聘教授1名;青年教师中,杜吉祥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一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缑锦获得“厦门市青年五四奖章”;杜吉祥、王靖、缑锦、钟必能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王靖、骆翔宇、陈永红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3年,学院招收本科生301名,研究生54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1245人(含港澳台侨学生62人),其中,本科生1134人,研究生111人,另有工程硕士近百名。

在科学研究与科技研发上,本学科坚持面向地区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凝练科技目标,整合科研力量。2013年,学院获得地厅级以上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4项),福建省课题7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2项,杰青1项),地厅级课题5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7位教师入选华侨大学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其中杜吉祥、骆翔宇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田晖、王靖为培育型科技创新人才。

2013年,在“导师制”培养计划的促进下,学院科创成绩实现突破,由田晖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面向智能手机的安全短消息通信系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

学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支部建设。2013年12月,根据学院系部的设置和学生党员人数的变化,以有利于党的工作促进业务工作、有利于加强支部建设为原则,学院党委总设13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2个,学生党支部11个。学院共有党员250人,其中教工党员42人,学生党员208人。2013年,学院共有4个支部获得华侨大学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立项,郑光科创团队党支部“共筑中国梦——美丽中国幸福启航”获得重点项目支持。

为适应以计算机技术引领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院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多层次的广泛合作,每年邀请多名海内外著名专家来校为本科生开讲座、做学术报告等,为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供稿)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的前身是学校1984年创办的建筑系,当年所设“建筑学”专业为福建省首个建筑学本科专业。1993年,学院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福建省首个建筑学科硕士授予点。1996年,学院是福建省内首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科毕业生可以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2004年,学院是福建省内首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教育评估”,硕士毕业生可以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10月,学校在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建筑学院。2010年,建筑学专业成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3个本科专业,

2013年度,建筑学院招收本科生187人,研究生54人。

2013年9月,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受聘华侨大学双聘院士。

2013年11月,建筑学院举办“回忆·传承·发展”建院(系)30周年庆活动,来自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地近百位海内外校友返校聚会,为学院(系)庆生。庆典活动中,退休教师沈长城向学院捐赠了作品集;1989级校友向学院捐赠了奖学金;1987级校友林志宏捐赠了活动基金。

12月21日,《建筑师》杂志编委会2013年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30余位建筑学院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3月8日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中将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列为一级学科。学院抓住新学科建设的机遇,依托稳定而成熟的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专业发展基础,于2013年申请增设和组建工科门类下的风景园林学专业,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发展体系。该专业为工科,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景观环境保护与营造两个方向培养,学制5年。2013年,学院还申报了澳门成教高起本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以满足澳门学生的需求,并基本完成了2014年城乡规划专业首次评估的申请报告及自评报告。

2013年,建筑学特色专业建设骨干团队获得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

学院积极开展境外教学交流活动。与日本新潟大学签订了交换留学生的框架协议,对方已接受了3名本科生到日留学半年。与日本顶级设计公司佐藤设计达成共建实习基地协议,现有2名学生在日本佐藤设计公司实习。积极开展设计工作坊,台湾文化大学将连续2年到学院开展聚落设计工作坊。

2013年,学院继续深入开展在澳门的联合教学活动,探讨境外生培养教学改革。2013年,学院对澳门望风堂区历史建筑进行古建筑测绘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阶段,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以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为选题的毕业设计教学,并在澳门进行毕业设计“澳门城市活化”专题展,获得澳门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同时,学院还向在校大二学生开展澳门休闲吧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3年,学院教学改革渐显成效。学院学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在全国建筑设计作业评优中获得优秀作业奖(该评选只设优秀奖项)3份;在全国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城市设计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活动中获奖多项;2013年3月,第一届全国建筑院校学生国际交流作业评选会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建筑学院共选送7份建筑学专业作业,其中5份获奖,是福建省唯一获奖的院校。在第四届海峡建筑新人奖评选与海峡两岸建筑教育交流活动中学院获得2个佳作奖。在“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优秀奖5项;在“第七届创意中国设计大赛” 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在“2013‘美丽奖’世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 中获铜奖1项,优秀奖2项;在“2012福建省建筑装修与室内设计创意大赛” 中获优秀奖1项。

在国际性学生设计竞赛中也取得突破。2007级本科生陈永明、程彦铭、李桢(指导老师:龙元教授)完成的参赛作品《长屋公舍:都心多元居住设计》获得“Archiprix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奖赛”——亨特·道格拉斯奖(Hunter Douglas Award)。两年一届的“Archiprix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奖赛”是国际上最具盛名和关注度的全球建筑学专业的国际设计竞赛,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毕业作品展览,被视为全世界建筑教育的准绳和先锋设计的标志。本次竞赛为第八届,组委会向全球1547所开设建筑学、城市设计和景观学等专业的院校发出邀请函,挑选出本校最优秀的一份毕业设计参加。本次竞赛共收到欧美日澳国际知名大学的287份作品,2012年10月经国际评委评审,选出25个提名奖,2013年5月最终决出7个大奖作品,建筑学院选送的作品是亚洲唯一获奖作品,其余获奖者分别来自德国、英国、西班牙、波兰、智利。

建筑学院尤其重视实践性教学,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交流与活动,2013年与厦门市规划局合作,组织学生为厦门规划局设计中石化加油站设计模板,为厦门市中石化加油站设计提供了8个模板,简化了中石化加油站设计的审批程序。与厦门市规划局合作对厦门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研究,对厦门思明区营平片区、湖滨1~4里及集美大社等老城区进行研究并提出更新方案,得到规划局的认可。

(建筑学院供稿)

土木工程学院

2004年10月,学校在土木工程系基础上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和实验中心4个系级教学单位,筹建岩土与地下工程系;设有力学与结构工程实验中心、材料与勘测实验中心、城市水工程实验中心和土木工程虚拟建造实验室4个建制实验中心;拥有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程结构诊断与防灾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钢结构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所、风工程研究所、计算力学研究所、土木建筑安全分析与评估研究中心和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11个研究所;设立土木工程检测中心(CMA计量认证)、中泰华侨大学研发中心2个产学中心。2013年,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在职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78人,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桐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福建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162人,境外学生132人。2013年,毕业学生44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6人,本科生402人,境外生17人;入学学生50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2人,本科生440人,境外生45人。20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张琳爽获“土木工程学会高校詹天佑优秀毕业生奖”,成为学院第9位该奖项获得者。

2013年,学院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福建省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福建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福建省软科学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项;在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108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24篇。

2013年,学院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福建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福建省青年创新项目2项,科研经费495万元。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和学术创新,2013年,学院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第一届全国村镇综合防灾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莅校讲学15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吴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白敏冬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李大鹏研究员、熊巨华研究员,东南大学宗周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曹万林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Dariusz Wanatowski博士、杨蕴明研究员、王娟博士,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清华大学王守清教授,美国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工程学院谢海燕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张行道教授,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林树枝教授级高工等。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营造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2013年,举办第五届“土木年华”科技文化节,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1项,第十一届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福建省第六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二十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7项,华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0项。

(土木工程学院供稿)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64年在泉州创办的化工系,1998年由化工与生化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化工学院。2000年原化工学院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由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整合,成立化工学院,现任院长王士斌,党委书记杨进。

化工学院下设化工与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园艺系4个系,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所、制药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与资源技术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6个研究所,油脂及天然产物研发中心,涵盖工、理、农3大学科。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含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9个二级硕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3个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化工是福建省重点学科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设有7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在生物工程与技术系开设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有“福建省高校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基础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省级基础化学化工教学示范中心”“厦门市工业废水生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学院与1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不断提高科研水平。2013年,学院获批各类科技项目54项,批准科研经费135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张光亚、胡恭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吴文果、赵艳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项目14项,地厅级项目8项,校级7项(荆国华、张光亚等两人获得校“优秀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资助,陈爱政、刘源岗、陈国3人获得校“培育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资助,5名青年骨干教师入选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横向开发项目17项,到款金额126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项。教师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Bioresourc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被SCI和EI收录60多篇。2013年,邀请中国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周长忍做《液晶态生物材料》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洪茂椿做了“化学前沿与变革创新”专题讲座。

学院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与布局,细化学科具体发展目标。2013年,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级博士点建设,明确了学院一级博士点建设的学科方向,明确了相应的学术建设方向。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完成学院洁净室的建设并付诸应用,完成了“制药工程”二级学科目录外硕士研究专业设置论证申报工作,完成了学科实验室走廊照明改造工程。2013年,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签署“生物化工与生物工程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按学科方向进行建设,为一级博士点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以“育人”为导向,坚持“打造特色团建,服务青年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学生工作载体,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实”,在学生组织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2013年,学院辅导员吴楠获得第二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刘凡获“福建省三好学生”,2010级园艺班获“福建省先进班级”,2010级环境工程班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为提升学院党建工作水平,学院坚持推行党员发展 “质量工程”,以党员教育为抓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载体创新,建设起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师生党员队伍。2013年,3名教师获得华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化工学院供稿)

生物医学学院

生物医学学院成立于2012年4月28日,其前身是2006年10月16日成立的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于2012年4月28日正式更名华侨大学分子药物研究院)。

学院在职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全部拥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7人,主任医师1人,主任药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专家/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专家1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1人,福建省百人计划 “许瑞安创新团队 ”1个,福建省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创新专家、顾问1人,“闽江学者”1人(崔秀灵),中组部“外专千人”1人(菲利普·卡帕诺夫), “青年千人”1人(宋秋玲), “桐江学者”(许瑞安、刁勇)2人。学院还拥有阵容强大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团队,其中包括: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厄温·内尔(Erwin Neher)、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等一批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国际级学术大师。

2013年,学院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成绩卓著,菲利普·卡帕诺夫教授入选 “外专千人计划”,是首位正式以华侨大学为申报单位的“外专千人”,为学校在“千人计划”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学院现设有分子医学、医用化学、药物制剂、基础医学、转化医学、中医药学6个教研室,另有隶属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分子医学、药物制剂、海洋药物3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了福建省生物医药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生物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地市级科研机构。

2013年,全年获得科研经费1129.4万元,较2012年增长7.47%,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包括崔秀灵教授获得国家海洋局南方海洋中心海洋公益项目1项,王明席教授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项目1项,许瑞安教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项目1项,刁勇、庄贞静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项目5项,授权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7篇。

学院现设有生物化工、生物医学材料两个二级博士点,生物医学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4个硕士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硕士点1个,教育部国家高校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进修基地;拟设置生物制药(分子医学,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方向)、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测、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生物信息学7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12人,全日制硕士生100人,药学专业本科生74人。2013年,学院招收首届药学专业全英教学本科生9人。

(生物医学学院供稿)

工学院

华侨大学工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学校为服务泉州地方经济建设、优化学科布局而成立的学院。“术业专攻、崇德尚信”为工学院院训。工学院现任院长为郑力新、院党委书记为郑黎鸰。

截至2013年12月,学院在职教职工25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5人。学院教师中福建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1人、厦门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1人、福建省电源学会理事1人,国家权威学术期刊《电波科学学报》的特邀审稿专家1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1人,厦门市通信学会会员1人。

学院2013年招收本科生171人,截止到2013年12月全院共有在校本科生560人。2013年,工学院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首届招收4人。学院现开设信息工程(移动通信技术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学院现下设两个系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3月,学校成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工学院,院长郑力新兼任中心主任。2013年9月,学院成立信息科学系、物联网工程系,张育钊任信息科学系主任、王佳斌任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学院共有高频技术实验室、通用机房、通信原理实验室、光电实验室一、光电实验室二、数据通信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应用综合实验室、EDA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子基础实验室13个实验室。学院“雷克-光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福建省大学生省级示范基地。

2013年,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稳步推进。学院整体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构思完成并正在编制学院5年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物联网工程”的学科方向,下设光电信息检测处理与智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通信3个方向,有效地融合3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争取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2013年,学院教师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地厅级科研课题4项、校级科研课题1项。

院长郑力新教授主持的物联网工程省级示范中心项目获培育经费50万元,庄铭杰教授的“仿真技术在通信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探索与实践”、郑力新教授的“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实验平台”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怀谦博士入选2013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3年3月,学院举办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竞赛,并评选出孙秀晶等5名优秀奖教师。同时,学院积极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各类教学研究项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出版专业教材等,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研究工作水平。

2013年,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已有产学研合作平台上,学院继续深化产学研基地建设,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以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与社会广泛接触的有利条件,陆续开展一系列调研和对外交流活动,分别到厦门银江智慧城市技术有限公司、福建军鹏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调研。同时,还有台湾绿谷育成中心、台湾电力电子学会等单位的参访团,学院同上述单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研合作和大学生研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确定初步的合作框架。

2013年3月为支持学院的教育事业,福建省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捐资设立华侨大学工学院“光微奖/助学基金”。光微公司每年捐赠人民币15万元在工学院设立“光微奖/助学基金”,期限为5年。该基金分设“光微教师奖教基金”“光微学生科创基金”“光微学生助学基金”,分别用于奖励教学、管理优秀人员、学生科创先进个人、资助家庭困难学生。

2013年,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承接了福建省移动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可以服务于工学院的3个专业,提升工学院的教学、实验、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水平,同时也为毕业实习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高层次平台。2013年,学院申报的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物联网云计算平台被列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福建省科技厅、财政厅专项资助经费250万元用于平台的科研条件建设、研发投入及运行费用支出。该平台可以支撑所有与物联网云计算相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实验和实训,并为广大教师提供从事云计算相关的研究工作,促进学院与合作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大大提高学院的科研层次和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2013年,学院党委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其中教职工党员13人,学生党员89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387人。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学院领导班子定期专题研究师生问题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2013年,学院“点面结合对接联动 创建由师生党员引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获得校党委组织部立项。

2013年,学院学生工作不断完善和深化“实践、服务、科创”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2013年学院获得福建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1个,资助金额40万元。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服务学习活动,继续完善华大街道浔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示范站;新建法华美社区志愿服务站;组织开展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及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申报和数学建模等活动,拓展学院“光微”科技节竞赛内容,新增智能家居竞赛环节。一年来,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各项资助和荣誉共计29项。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资助3项,省级立项资助2项,校级1项;获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福建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成功参赛奖11项;获得华侨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

2013年,工学院进一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工学院艺术团,下设工学院阳光合唱团和光微传奇舞蹈团,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工学院阳光合唱团获华侨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澳门回归15周年合唱比赛三等奖,光微传奇舞蹈团新编排的舞蹈“暗夜爵士”获2013年华侨大学迎新晚会优胜奖和最佳编创奖。

2013年,学生工作中涌现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谷樱彬等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5人,获校一等奖学金11人,获校二等奖学金8人;获华侨大学匹克奖学金2人,获华侨大学轩辕种子助学基金奖学金2人;1人获得福建省“三好学生”,获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10人,3人获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011级物联网班团支部获得“华侨大学先进团支部”称号,2011级信息工程班获得“华侨大学优秀班级荣誉称号”。

(工学院供稿)

工商管理学院

2004年10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6个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1个,省级经管实验示范中心1个。研究机构有华商研究院(华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东方管理研究中心、闽籍华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营销管理和行为研究中心、营销竞争力咨询研究中心、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专业的办学层次,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博士点1个;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物流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点3个;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商务本科专业8个。此外,工商管理学院在香港、澳门等境外地区也设有各专业层次的办学点。

截至2013年12月,学院各层次全日制在校学生27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34名,本科生2550名。此外,还有在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员489人,项目管理硕士学员75人。学院有境外生351人,分别来自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工商管理学院根据学校实行中层领导班子、处级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要求,结合《工商管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为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学校学科的布局,原物流管理本科和物流工程硕士点划归工商管理学院负责管理,财务管理系更名为会计系。结合学科建设,学院开展华商特色研究,2013年,工商管理学院获批设立华侨大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华商管理研究基地”,启动《华商蓝皮书》的撰写工作。同时,学院创办了旨在宣传优秀华商、推广华商研究成果的期刊《华商时代》,2013年1月正式发刊,本学年已出版了第二期。该刊物里涵盖了9大版块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院师生的好评。华商研究院还以中新网、《华商时代》、《华侨大学报》为平台,开展以“海外华商故事”为主题的系列访谈与撰写,举办第一届“华侨大学海外华商案例采编与分析大赛”,并举办“华商精英讲坛”等活动,扩大了华侨大学华商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在学生培养方面,2013年,工商管理学院修订《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华侨大学澳门2014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等;制定《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并进行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修订《华侨大学2013级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制订《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学院继续与厦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办第二期厦门市国有企业青年企业家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班,与泉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办泉州市国资委MBA班。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院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过程,重新修订教学规章制度、重修班开设的相关制度、教学奖励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做好新专业会计学、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的教学计划的修订。学院组织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展示”和“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活动,林春培等9名教师获奖。工商管理学院组织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精品课程等取得一定的成绩。孙锐的“面向‘学用落差’弥合的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张向前的“产学研协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陈钦兰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曾繁英的“会计仿真模拟实训探索与实践”、苏朝晖的“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教材)”、陈思雄的“多专业协作型创业模拟实践”、傅冬绵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课教学建设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衣长军的“创业教育虚拟仿真育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获2013年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项;郭韧的“《运筹学》在管理类本科生中的实践教学研究”、徐小飞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潘文军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培养适宜海西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型人才”获2013年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立项。张向前的《组织行为学》获2013年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立项;陈钦兰编写的教材《市场营销学》,傅冬绵、郭东强等编写的教材《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获学校教材立项资助。

在实验教学方面,学院认真做好“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组织申报工作,包括申请书的编写、材料的收集、整理与组织,宣传片的拍摄等,这是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自2007年获福建省首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首次向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冲刺。2013年5月,由实验中心承办,陈思雄老师带队参加福建省高等学校第九届“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荣获二等奖并入围同年7月份全国大学生沙盘经营大赛比赛资格。2013年6月,学院购置了价值13万元《商战电子沙盘》教学软件,适应于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应用,为实现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教学提供软硬件支持。工商管理学院围绕“以创业创新教育”为主题,结合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特色,申报建设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实验中心教学资源建设,更新实验中心平台110台计算机;落实2014年中央财政319万元专项建设计划;申报2014年实验室建设专项申请计划。

2013年,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34篇,其中一类8篇,2类7篇,3类55篇,4类10篇,5类及以下54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课题立项5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8项,地厅级15项,校级13项,横向15项。孙锐、陈金龙、张潜、吴泽福4位老师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华老师入选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学院设立和出台了“科研突出成果”奖励制度和工商管理学院科研工作激励条例;资助各类国家级课题项目、国家级获奖以及重点刊物论文,进一步推动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2013年,学院邀请到东海大学周瑛琪教授,路易斯维尔大学商学院关键、Stephan F. Gohmann(斯蒂芬·戈尔曼),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朱方伟,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施祖辉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乌家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教授等到学院展开学术交流。2013年11月16日,由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东亚学术交流论坛在陈嘉庚纪念堂二楼会议室举行。本届学术论坛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企业的战略”,来自日本长崎县立大学、韩国东亚大学以及中国华侨大学的14名资深教授和青年学者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学院通过1+2+1、3+1等项目,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德保罗大学,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暨南国际大学等建立学生交流合作项目,并对教师的访学与科研合作等问题展开深度交流。2013年4月15日,由华侨大学副校长刘塨带队,携同学院孙锐、衣长军、张向前3位名师前往意大利,举办意大利华商工商管理第一期研修班,取得较好的反响。学院通过交流生、中日韩经济研讨会等项目,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韩国东亚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研究关系。2013年3月7日,华侨大学 “匹克企业班”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在经管楼12楼会议厅签约,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匹克集团CEO许志华出席并致辞,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孙锐、许志华共同签署项目协议书。“匹克企业班”将采取虚拟订单式冠名班形式,学生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正式毕业后可双向选择。2013年4月,学院与万祥集团商谈人才培养、课程培训等合作事宜。2013年5月,华侨大学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营,其间促成“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皇品微电影创新实践基地”的成立及相关培训事宜的展开。2013年9月11日,新加坡集美学院校董会苏宁副董事长一行来学院就开展合作办学的有关事宜进行商谈,双方就合作项目达成了初步的意向。

2013年,学院为“泉州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区域经济建设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为泉州移动、万祥集团等提供人才培训与管理咨询等。2013年4月,与泉州移动签订新一轮的服务与培训合同。5月,基于泉州移动的培训需求和师资要求,学院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并与省工商局、龙信数据有限公司洽谈华商数据库建设合作事宜。

学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共培训166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学生党员114人。学院积极参与学校党委开展的支部立项活动,组织各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教职工党员开展“争做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标兵”和学生党员开展“争做成才表率”活动。人力资源系教工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党支部”,林春培、马占杰老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学院以科创为突破,整合规划各类竞赛,突出科创体系重点,建立“创业课堂、创业训练和创业扶持”的三位一体科创体系。开展第二期“管理青春”创业班综合授课与训练;举办第十四届“管理者挑战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落实“两会一访”的工作机制,以专业知识带动职业规划,通过定期的新生家长见面会和不定期的新老生交流会,以及优秀学长宿舍与新生宿舍结对子,引导学生及其家庭全面认识各专业情况。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宿舍随访和加入各班QQ群,对每个有疑问的学生做到有问必答,为每位同学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以境内外生交流融合为契机,着力境外生的综合培养。学院开展“境内外生同乐日”等主题活动,使境内外生充分融合到一起,在交流上,做好“知富之门”的知识大赛,境内外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在快乐学习中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做好“走进中国家庭”活动,让更多的境外生能体验到更亲切的大陆生活;做好“海外华商案例采编与分析”比赛,要求境外生回到生源地采集案例,再由境内外生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境内外生合作意识,也促进境内外文化交流。开展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境外生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试点。组织开展“走进中国家庭”境内外生特别的暑期实践和“萤火之光”系列境外生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华商案例采编大赛”等。关心贫困学生,2013年,学院共有474名学生进入学校“阳光成长计划”;5名学生获华侨大学轩辕种子助学基金;3名学生获华侨大学贤銮福利基金会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2名学生获评骆忠信高等数学成绩优秀学生。学院认真做好2010级毕业生教育,举办毕业生就业讲座、就业形势分析、指导求职技巧和举办专场就业招聘会等。2013年,学院共有675名本科学生、46名硕士研究生和9名博士生毕业。

2013年,学院引进青年博士3人、派出访问学者2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目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讲师4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0人。同时,学院聘请福建社科院李鸿阶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仲伟周教授为华商研究首席专家。

(工商管理学院供稿)

旅游学院/高尔夫学院

旅游学院成立于2004年,前身旅游系(创建于1984年)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8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4月,学校设立旅游系,开设旅游经济管理、导游翻译等专科(干部专修科)专业。1987年,旅游系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获准设立。2000年6月,学校在工商管理系、旅游系、国际经济系、管理信息科学系基础上组建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成为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的一个系。2004年10月,经济管理学院分为工商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

旅游学院成立之初,设有旅游管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2个系,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升本专业2006年停止招生)。2006年,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人文地理学硕士点获准设立。2011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获准设立。2010年,学院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2011年,华侨大学与汇丰置业(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在旅游学院的基础上举办高尔夫学院,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管理,开创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2012~2013年,校、院两级分别与厦门航空集团、厦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校(院)企合作协议,扩展了学院办学领域。2013年9月,加入海峡旅游教育联盟。

2013年,学院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领先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发展定位,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面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正副教授19人,20人拥有博士学位。学院多名教师兼任国内重要的社会和学术职务,先后担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高职高专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

学院拥有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个博士点(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TA)、4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1个旅游管理高职专业。其中旅游管理博士点为全国4家独立二级学科博士点之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高职为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旅游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是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招生资格的院校。

学院科研实力强大,设有海峡旅游发展研究院、闽澳研究所、旅游科学研究所等9个研究机构,有中国旅游研究院首批5个外设机构之一的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学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40项。开创国内旅游安全学研究先河,旅游安全与风险管理、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港澳台侨地理等研究在境内外有较强影响力。汪京强高级实验师的“主题实验:一种旅游课程范式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研究”和郑向敏教授的“城市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获批2013年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课题名单(面上)立项。2013年,学院承担省内外旅游发展规划、景区景观规划等项目54项,横向项目到款270多万元。2013年,学院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与中国旅游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继续出版《旅游安全蓝皮书: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3)》,该皮书已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谢朝武副教授、林美珍副教授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2013年度“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旅办发〔2013〕153号)。

学院历来重视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并行,依托雄厚的人才基础和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能力,长期致力于为国家、省市县提供立法咨询、规划设计、高端行业培训等高层次智力服务,各类项目共计300多项,选派多名教师挂职担任福建宁德、武夷山、仙游、泰宁、湄洲岛等重要旅游地政府部门的旅游分管领导,积极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院以交流为依托,大力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与海内外相关教学科研机构长期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多位教师有海外留学或境外访学经历。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学院及台湾多所高校有着深入的合作。2013年,学院邀请美国尼亚加拉大学终身教授周宗清博士、台湾铭传大学观光学院院长陈耀竹博士、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师生等做客“旅游论道”;接待首批来自高雄义守大学、美和科技大学、台南远东科技大学、新北市德霖技术学院、台南嘉南药理大学的100余名修学旅游专业的台湾青年学子。学院长期与泰国博仁大学、庄甲盛·叻察帕皇家大学交换实习生。2013年,学院开始并率先实现与美国关岛大学互派交换生,国际化办学水平遥遥领先。

学院现有在校生近1200人,其中研究生100人,境外生142人,少数民族学生80人。建院近30年来,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3000多人,其中境外学生600余人。

学院重视“全人教育”,坚持不懈地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大力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及“第二课堂”活动。学院目前拥有可浓主题实验餐厅、客房实验室以及20多家高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的校外学生定点实习、实践基地。学院举办的模拟导游大赛、主题宴会设计、餐饮产品创意设计与制作比赛、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旅游论道”、“可浓下午茶”与“我的成长”励志讲堂等品牌活动已成为华侨大学旅游学子展现专业素质和青春风采的平台。学院组建的导游志愿服务队、礼仪志愿服务队承担了校内外重要领导来宾参观访问的导游和礼仪志愿服务。在不断努力下,学院逐步形成了“起航之旅”迎新生晚会、“盛放之旅”毕业生晚会、“新生杯”篮球赛、“新旅程杯”辩论赛、“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及“旅游文化节”、“旅游创新实践技能大赛”等在内的集学术知识讲授、成长体验分享、实践竞技比拼等多位一体的“我们旅游吧”文化教育活动体系,为实现“全人”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铺路搭桥。

(旅游学院/高尔夫学院供稿)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1962年创办的政治系,具有5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办学的进程中,经历了政治系、社会科学系、国际经济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建制变迁;2009年9月,学校对文科部分院所进行学科整合,决定在原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公共管理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合署办公);2012年7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相关职能划归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公共管理学院办学格局。

公共管理学院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务实精干的教师队伍。2013年,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30人;多位教师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有“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10多人。教师中有台盟中央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1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1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1人,中国海洋社会学会常务理事1人,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副会长1人,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1人,福建省党史学会副秘书长1人,福建省人口学会副会长1人,福建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1人。

目前,公共管理学院设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与城市管理系,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政治科学研究中心、海西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侨务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公共管理案例与实验中心、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

公共管理学院现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学位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侨务政策与理论8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4个本科专业。

截至2013年,公共管理学院在校博士生1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9人,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研究生771人,本科生599人,其中境外生35人,少数民族47人。

2013~2014学年(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学院教师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50篇,其中一类7篇,二类29篇,三类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福建省社科项目8项;此外,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第三届公文写作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参政议政先进个人”1人,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人,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人,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人,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1人,获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二等奖(优秀课件)1人,获党的十八大精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百”二等奖(优秀论文)1人,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

2013年,学院学生有13个项目获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4支团队在第二十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院获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4支,有校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28名。2010级行政管理班本科生胡倩获泉州市“优秀大学生”称号,2010级本科生张文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另有5名学生分别在国家和福建省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5名本科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7名本科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2名学生获教育部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4名学生获评华侨大学“优秀学生干部”,12名学生获评华侨大学“三好学生”,6名学生获评华侨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11名学生获评华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在对外交流方面,2013年学院共选派了8名同学分赴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2013年,学院有2位教师分别在美国杜克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交流访学,6名教师组团赴美国德保罗大学交流考察,4位教师及20位公共管理(MPA)学生赴台湾空中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学院邀请美国德保罗大学Trent Engbers(特伦特·恩贝斯)博士来校做“美国公共管理历史及其与当代管理的关联”学术讲座;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教授来校做“中国的公共外交:概念、问题与思考” 学术讲座;邀请《学术研究》杂志主任何蔚荣研究员来校做“学术评价与论文写作” 学术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教授来校做“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和民主政治前沿问题”学术讲座;邀请中央党校王怀超教授来校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问题”学术讲座;邀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来校做“面向新30年的中国政府改革”学术讲座;邀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丁煌教授来校做“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方法论探讨” 学术讲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施雪华教授来校做“集权平衡,放权让利,理性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学术讲座。此外,学院与台湾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主题为“亚太区域合作与公共外交战略”的学术交流活动;成功承办了广东省广州市侨务干部培训班;成功承办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委社会工作部在职干部培训班;成功承办了由国侨办主办的全国侨办系统侨务干部研修班等。

(公共管理学院供稿)

体育学院

2008年,学校在原体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学院。学院现有体育产业管理硕士点1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1个。学院下设体育教育部、研究生部、大学体育部(一)、大学体育部(二)、竞赛训练管理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6个教学部及中心。学院承担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学校体育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以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等工作。此外,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侨办中华才艺(龙舟)基地和中国大学生篮球(CUBA)人才培训基地落户华侨大学,体育学院负责运动技术培训等工作。

学院现有47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多所知名体育院校,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4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为在读博士,27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名教师为在读硕士;2名教师为国际级裁判员,20多名教师为国家级裁判员。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87人,其中境外学生32人,占学院学生总数的17.11%。

2013年12月,经评选,学院“华侨大学‘竞教结合’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华侨大学体育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创新与改革”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侨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体验式健身健美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年,学院共有5个项目获得校级教材编写、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立项,分别是:程一辉《大学体育》(校级教材立项);许佳晖《基于WEB的定向运动网络辅助教学应用探讨》、孟庆光《基于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隋文杰《大华文教育背景下海外中华才艺(龙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级教改立项);仝二宝《户外运动》(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立项)。

2013年5月,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实验中心获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实验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对于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和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面向学校5个高水平运动队开展运动康复理疗工作,为校运动队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提升学院科研综合水平,学院申报的院属“华侨大学体育产业管理研究所”“华侨大学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 “华侨大学运动休闲研究所”等经学校社科处批复予以成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攻关课题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有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一类体育学术刊物上。

在学生工作方面,学院辩论队第一次组队参加华侨大学辩论赛,以黑马姿态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泉州校区冠军,在最后的总决赛中以微弱劣势获得亚军,展示了体院学子的风采,在全校师生中引起热议;学院第五届“律动阳光”体育文化节拉开帷幕;在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主办的“我是心灵舞者”原创心理健康舞蹈大赛决赛中,学院参赛选手带来的舞蹈《律动阳光》荣获三等奖;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华侨大学尤梅幼儿园举行。

文化中国·2013年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龙舟文化与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行政研发大楼会议室举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王刚,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国家体育总局专家及省内外10余所体育院校负责人、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研讨。

在竞技体育方面,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代表大会暨换届会议上,华侨大学荣获“中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2007~2012年)优秀贡献奖”,体育学院庄志勇老师荣获“优秀教练员”称号;在德国羽毛球公开赛上,学生谌龙获男单冠军;在2013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单冠军争夺战上,福建选手谌龙直落两局战胜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首次问鼎全英赛;由新华社评选的国际十佳运动员、中国体坛新秀相继揭晓:学校校友林丹入选2012年国际十佳运动员,学生李雪芮获评2012年度中国体坛新秀;在第六届金门国际马拉松赛上,学院王宁明同学获得大学路跑组11.2公里比赛的冠军,取得自2011年参加该项目比赛以来的三连冠;在特步大足联赛福建赛区第二阶段比赛上,华侨大学勇夺福建赛区冠军,同时将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二阶段全国南区的比赛;华侨大学足球队晋级2012~2013年特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全国十六强;在海峡两岸“大同建筑杯”独木舟邀请赛上,华侨大学独木舟队分别获得男子组200米竞速赛冠军、男子组500米竞速赛冠军和男子接力冠军;在第15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以79比74战胜北京大学男篮,获得总冠军,从而成就了CUBA“八冠王”;在第八届“海峡杯”暨第二届世界福建青年篮球赛上,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获第三名;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华侨大学代表团获一银二铜: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吴佳佳获得女子甲组400米银牌,2010级学生邱文涛获得男子甲组5000米第三名、10000米第三名;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华侨大学以6537.03的积分被列为赛会的一号种子,参加乙组(专业组)的混合团体比赛,获得第二名;在第六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上,华侨大学舞龙队首次亮相;在文化中国·2013年全球华人中华才艺(武术)大赛上,由庄昔聪教授担任总教练的华侨大学代表队发挥出色,共摘得二金四银,其中,唐成获男子组短器械第一名、长拳第二名,张清奧获男子组其他拳术类第一名,张宁锋获男子组南拳类和长器械第二名,陈曦获女子组太极拳和短器械第二名;在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学院教师仇婷婷参加福建省代表队,并与队友合作获得大赛游泳指导救助项目团体二等奖。

在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方面,2013年,在福建省举办的大学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啦啦操和电子竞技6个项目的联赛上,华侨大学参加联赛分别获篮球普通本科女子金奖、普通本科男子银奖,排球普通本科男子组金奖,乒乓球普通本科女子团体金奖、普通本科男子团体铜奖;分别在厦门校区和泉州校区举行了华侨大学第36届运动会开幕式暨田径比赛,本届运动会将往年的田径运动会提升为综合运动会,除了原有的田径比赛项目外,把篮球、足球、排球也纳入运动会比赛项目,在泉州、厦门校区还分别增设了游泳比赛、跳绳比赛项目,非田径类项目将于运动会开幕式前决出奖项,并计入参赛队成绩。

(体育学院供稿)

泛华学院

1960年,在华侨大学创办之初就与印度尼西亚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印度尼西亚投资兴业。目前,仅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登记的各类企业多达1300多家。在这一背景下,华侨大学应形势发展需求,本着弘扬“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于2012年与福建泛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华侨大学泛华学院,在此平台上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印尼中、侨资企业专门人才项目。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教授担任泛华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华侨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福建泛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昌华先生任名誉院长,现任院长为陈庆俊研究员。学院机构包括理事会、院办、印尼语教研室等。

泛华学院定向印尼班于2012年秋开始招生,目前学院在校生所修读的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新型功能材料、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目前,已有2批15名毕业生被印尼的中、侨资企业录用。这些毕业生由于兼具专业、中文和印尼语的优势而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013年是学院办学迈出坚实步伐关键的一年,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学院创院伊始,印尼语的教学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主线,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根据学生毕业后去印尼工作的实际,展开系列的调研和研讨工作;在教材选定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制作有特色的课件和教学辅助工具;开展教学法研究;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等等。

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学院主要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围绕学生上课出勤方面与其奖学金挂钩,鼓励学生多出勤,出满勤,出台系列管理规定;再次出台《泛华学院学生退出培养机制》,少数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出培养计划时,按《培养协议书》等的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学院审批,按规定返还培养费等程序。该机制与2012年制定的《泛华学院学生选拔条件》构成一套完整的泛华学院学生选拔与退出机制。

校企合作方面,福建泛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侨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林昌华视察学院,对学院的工作进行指导,为学院的发展进行规划,同时看望受泛华矿业资助在华侨大学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学习的印尼官员。

在理事会工作方面,4月24日,学院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厦门校区举行,理事会全体理事列席。会议围绕加快华侨大学泛华学院印尼分院的建设步伐,讨论共同建设分院的各项重要事项。会议指出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要加强泛华学院的各项宣传工作。

在学生活动方面,学院全体师生与在校学习的华侨大学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中的印尼政府官员到厦门环岛路举行中印尼语言互学交流野餐活动,探索成立首个学生高尔夫球体验课并顺利开班,成功举办第一届印尼语演讲比赛。全院师生还积极参加华文学院学生会和印尼留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印尼文化展示活动,与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中印尼官员举行中秋联谊活动,举行2013年新生开学仪式暨首届泛华优秀学生奖学金颁奖大会和“印尼语角”等大型活动,广泛邀请在华侨大学学习的印尼留学生,为学院学生提供印尼语的学习交流的实践机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国际交流方面,2013年7月12日下午,中国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会见印尼国会议员马逊先生,双方均表示将支持华侨大学泛华学院开展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此外,华侨大学还与印尼穆斯林教法理事会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协议包括印尼穆斯林教法理事会每年选派一批政府官员来华学习汉语,协助学院在印尼开办分院等。

在毕业生工作方面,经过不到一学年的印尼语学习,学院首批毕业生郭贵恩、吴帆各自完成所学专业的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后,顺利对接福建泛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就业,获得该公司好评。针对第一批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学院将继续加强在校生的印尼语学习,尤其突出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泛华学院供稿)

继续教育学院

(参见本书继续教育部分)

美国中文学院

美国中文学院于2005年4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复正式成立。同年8月,学校聘任校董、企业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中先生为美国中文学院首任院长。

成立美国中文学院是学校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开拓海外华文教育市场,积极参与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学院成立伊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英文名HUAQIAO University in America登记注册,同时在厦门设立代表处。之后相继与美国库克大学、托马斯大学、约翰肯尼迪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及合作意向书。2007年11月,美国中文学院根据海外办学实际需要,在美国校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登记注册了华侨大学美国代表处(HUAQIAO University America Representative Office),并交由当地律师事务所托管,负责处理代表处在美国的税务及法律事务。学院现任院长为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侨事务办公室主任赵新城副教授。

自2013年以来,美国中文学院以国际交流合作处为平台,积极推进学校与美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美国中文学院供稿)

厦门技师学院/厦门工程技术学院

(参见本书专科教育部分)

厦航学院

华侨大学厦航学院成立于2012年12月23日,是华侨大学教学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华侨大学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学院设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为顺应国家和福建省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地方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扩大社会影响力,华侨大学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强强合作,共同举办华侨大学厦航学院。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华侨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优化教师队伍,精心组织教学;同时,聘请国内外航空领域的专家、资深业内人士承担教学、实训工作,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特点,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

厦航学院自成立以来,全面整合华侨大学各专业办学力量,借助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在业界的良好声誉,充分利用厦航的人才资源,先后开办了酒店管理和应用电子技术2个专业。

华侨大学厦航学院将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密切合作,以“诚毅笃行,宁静致远”为训,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本,以强化与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为宗旨,为我国航空事业培养空乘、机修和场务的高级专业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厦航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