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年鉴(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研究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

华侨大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最早专门设立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的高等院校之一。1980年,华侨大学设立校属华侨史研究室。1986年,华侨史研究室升格为华侨研究所。1995年,华侨研究所改称华侨华人研究所。2009年9月,华侨大学在整合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和四端文物馆的基础上,成立华侨华人研究院,并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科研机构。目前,华侨华人研究院已成为集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培养与政策咨询、华侨华人资料搜集与收藏、华侨华人文物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

研究院下设华侨华人史研究中心、华侨华人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侨乡研究中心、侨情与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及四端文物馆。研究院现招收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华人文化两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设有专门史、国际关系和侨务政策与理论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研究院目前拥有全职教师20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6人,讲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2人。华侨华人研究院名誉院长为丘进教授,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由副校长张禹东教授兼任。

研究院研究队伍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李勇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项目赴美国访学;钟大荣获福建省与华侨大学1︰1配套资助项目赴马来西亚访学;陈景熙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研究院教师获得国侨办重大委托课题项目3项(包括完成国务院侨办《中国侨务》丛书重大委托课题《华侨华人与侨务公共外交》和《世界华侨华人史》的编纂工作);省部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25篇;出版专著3部;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2013年10月《华侨华人蓝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2013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学术访问团、中国台湾“海外华人研究群”访问团先后到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研究院获赠《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研究院先后邀请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人文学院院士、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叶宋曼瑛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美国人口普查局前亚裔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唯莅院讲学,使研究院师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校董杜祖贻、许丕新,香港中文大学麦继强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梁荣基副教授先后莅临研究院指导工作并与师生座谈。

承办第二届中泰战略研讨会。2013年10月18~22日,第二届中泰战略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顺利召开,会议由华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东南亚学会、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经济文化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素拉蓬,泰国驻华大使伟文·丘氏君等出席开幕式。来自中泰两国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中泰两国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2013年8月23~25日,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国侨办政策法规司、国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承办,福建省侨办和华侨大学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侨务论坛在厦门召开,国务院侨办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部分省区市侨办领导,国侨办侨务理论基地负责人,以及来自海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侨务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等170余人参加了论坛。

为进一步加快华侨大学四端文物馆的规划与建设,提高文物馆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学校成立四端文物馆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并于2013年4月10日召开专题会议,就文物馆选址、布展设计、队伍建设、场馆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决定文物馆新展馆的馆址调整到图书馆二期前排一层。研究院积极推动文物馆新馆建设,于6月组织新馆设计方案的邀请招标,对中标方案反复讨论优化,并征求杜祖贻校董和麦继强教授的意见,最后召开文物馆建设与管理委员会会议,确定设计方案。

积极推动麦继强教授的文物捐赠工作,拟定捐赠协议,接受捐赠,并将第一批181件文物运回学校。配合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参加普查工作的培训,根据普查进度做好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前期摸底及馆藏品登录等工作。推动与加快行政研发大楼12层华侨华人资料中心的建设工作,并于2013年7月完成整体搬迁。

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和《机关党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组织学习传达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做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听取师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认真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的问题,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013年,研究院共有硕士生28人。研究院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华侨华人研究院供稿)

华文教育研究院

华文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2月,是学校直属研究机构,是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和政策服务的平台。

截至2013年12月,研究院有专职研究人员9名,行政人员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1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人;另有特聘教授3人。华侨大学校长、海内外著名华文教育专家贾益民教授兼任研究院院长,胡培安教授任副院长。

研究院下设1个行政办公室,4个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分别是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华文教育调查研究中心、华文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华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华文教育学科体系,研究世界华文教育历史,撰写不同政治及经济环境下华文教育国别史;研究世界华文教育的现状、危机与对策,研究华语本体各个要素,研究华语习得规律、习得偏误,进而研究本土化、国别化教材编写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语境下中华文化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的问题;研究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萃取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研制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传播大纲,指导华文教育中华文化类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

华文教育调查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海外华校普查、海外华文教育组织调查及海外华文教育政策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海外华校数据库,撰写并发布《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编纂出版《世界华文教育年鉴》,科学制订华文教育发展规划,为华文教育研究提供资料服务和决策咨询。

华文教育资源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与海内外华文教学力量合作,研究、开发、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本土化的华文平面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研发建设华文教学案例库、华文教材和教辅资料库,搜集优秀教案、课件及教学用音频、视频资料,建设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于网络的华文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华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发华文师资培训系列教材、华文教师认证体系,开展华文师资培训工作,逐步研制出一个融师资培训、证书考试、等级认证为一体,科学、权威、实用的华文教师认证制度,将华侨大学打造成一流的华文师资培育及发展中心。

研究院拥有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分别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华文教育与跨文化传播。其中华文教育与跨文化传播专业下设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华语研究、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华文教育研究、华文文化传播研究。2013年9月,研究院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生2人,招收华文教育与跨文化传播专业学生3人。

2013年研究院承接了包括“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及动态数据库建设”、《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及中华文化大赛决赛题目设计3项主要任务。

《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是由华侨大学校长、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贾益民教授直接创意推动的,由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牵头,组织海内外华文教育专家及一线工作者合作编纂。2013年,年鉴的编撰工作全部完成。

2013年,华侨大学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联合设立“汉语国际传播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对海外汉语应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以便于更有效地、科学地开展语言规划,为国家语言文字应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院和社会科学研究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共同承担2013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工作,协助暨南大学申报2014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以华侨大学为牵头单位的“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福建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单位。2013年,华侨大学与凤凰卫视、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等协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合作。

此外,研究院还参与《华侨华人蓝皮书》“海外华文教育专题”的组稿与撰写工作,组织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专家学者撰写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撰写《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分析》一文。

2013年,研究院筹划出版系列华文教育图书。其中《世界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史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研究院举办的华文教育研究专业期刊《世界华文教学》计划采用以书代刊的形式。该期刊为半年刊,旨在针对世界华文教学领域中的语言本体、教学实践、语言政策及语言习得等问题展开探讨,为华文教育研究成果发表提供平台。

华文教育史的编写,首先由国别史开始,再进一步向区域史、世界史拓展。国别史的编写按照国际区域分为亚洲、北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5个板块,拟先从亚洲的印尼等10个国家开始,采取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华文教育研究院供稿)

数量经济研究院

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数量经济学学科,在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的倡议下,学校于2007年成立数量经济研究院。研究院现有数量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经济与金融学院合作),统计学省级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博士点(和经济与金融学院合作),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4个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金融统计、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分析。统计学于2011年开始创建,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为数量经济研究院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数量经济研究院有在职教职工14人,兼职教授1人,其中科研人员13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正高职称者6人,副高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4人;专职党政管理人员1人。2013年,陈燕武教授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数量经济研究院已培养博士生8人;2013年有在读博士生13人,在读硕士生31人。

2007年以来,研究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项目9项。在国外SSCI,国内的《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管理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其他专著3部。

2013年11月7日,数量经济研究院“乌家培书斋”正式挂牌成立。“乌家培书斋”共收录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先生捐赠的经济类相关图书4000余册,并可供全校师生借阅。

(数量经济研究院供稿)

分子药物研究院

(参见生物医学学院条目)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创立于2012年1月12日,为学校直属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闽南研究交流中心”的挂靠单位之一。学校聘请原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华侨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国炎教授担任院长。

研究院属于综合性、服务型的科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院立足闽南,面向国内外,重点研究区域性发展中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预见性问题,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本着“政府智库、业界智源、学术高地”的原则,从专业的角度服务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研究院本着协同创新的原则,研究人员由华侨大学和国内外从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各界精英组成。

研究院在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由各类企业、机构和个人出资或赞助建立。其主要用于研究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重要学术交流和学术著作出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优秀人才培养和深造,以及相关的社会公益学术研究等事项。基金在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统一领导下,由研究院成立基金理事会负责筹集和管理。

研究院内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科研与咨询部、人才培训部、港澳台事务部、研究室、项目拓展部、专项基金理事会秘书处、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闽南交流中心秘书处。

研究院主要任务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确立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向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接受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委托的课题研究和咨询项目,提供专题研究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信息分析资料;与国内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学者互访等学术活动;独立或联合举办相关行业主题会议、举办经济论坛;针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讲座;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研究院秉承科学严谨的学术传统,树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院风,本着协同创新的原则,建立灵活科学的激励机制,围绕打造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始终站在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前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一流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专业政府智库。

在科研工作方面,由研究院牵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厦门雅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厦门市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基于北斗技术应用的工程机械数字化研发平台》,获得厦门市科学技术局立项,项目总投资600万元。2013年,首期经费到账360万元。

在社会合作方面,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募集资金达3000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联合厦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华侨大学MBA教育中心,面向厦门市大型国有企业青年管理干部,首届招收了47名MBA学员,组建“厦门市国有企业青年企业家MBA班”。

2013年,研究院在重大活动方面主要有: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吴定富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镇东,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国务院侨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福建省原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营官,长江大学蒋光忠副书记和周从标副校长一行等莅临指导;研究院还隆重召开“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作会议”;举行了启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理事会”“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闽南研究交流中心”“厦门市华大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咨询中心”等的揭牌活动仪式。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供稿)

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

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下设成果展示厅、洽谈室、综合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等。

2013年,工研院共征集机械装备、软件、化工与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与建筑节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成果与专利技术近300项,并刻录到“第十一届‘6·18’高校优秀成果集锦”光盘,编印了《华侨大学科研项目成果与专利汇编(2012~2013版)》,在各类对接会上宣传推介。

2013年,工研院应石狮市科技局更新专家库名单的需求,工研院组织筛选了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教授近50名入库;应厦门市两岸科技交流合作促进中心征集厦门市校企科技合作专家库名单的需求,组织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近100余名填报入库,为教师广泛接触了解企业,对接合作创造机会;积极促成材料学院与厦门聚富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飞虎(厦门)聚氨酯制品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为强化学校服务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促进与集美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及交流,学校与集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集美区·华侨大学产学研科技项目成果对接会”;为提高洛江区机械机电产业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洛江区和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工研院受洛江区委组织部和洛江区科技局委托,与机电学院联合承办“洛江区机械机电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

2013年,工研院和科研院共同承担本届“6·18”组织参会工作,应邀组织教师先后参加第四届集美区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成果对接会、南平市第六届科技成果交易会、厦门企业与北京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思明区2013银企校政科技项目推介会、2013年海洋经济和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首批项目签约仪式、思明网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开通仪式、“6·18”虚拟研究院海外科技专家专场对接会、中科院—莆田市科技项目对接会、湖里区校企合作对接会等线下对接活动,以及苏州科技成果转化网上对接会——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专场、“6·18”装备制造行业网上在线对接会等网上对接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布、对接、推介华侨大学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开展产学研工作,工研院先后组织教授专家团队和青年教师深入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特宝生物等近40家企事业单位走访,实地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存在的问题;工研院还先后接待漳州常山经济开发区、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及802所、台湾大学等科研院所机构到访交流考察。

(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供稿)

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为全面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学校于2010年10月15日成立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以下均简称科发院),作为校属研究机构并开展工作。

科发院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00余项,发布学校科研项目成果信息100余项,组织配合兄弟单位承担“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学校展区的布展任务,征集展品、推介成果、组织教师观摩。

2013年,华侨大学与清流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在清流县签署;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一届“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活动过程中,学校共征集了机械装备、软件、化工与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与建筑节能、生物医药六大领域的200余项项目成果与专利技术,编印了《华侨大学科研项目成果与专利汇编》(2012~2013版),并在展会上进行推介宣传;由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何中东发起,世界冠军联合会、华侨大学和世冠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世界冠军创业项目”在华侨大学启动。

2013年6月27日,为更好地推动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与优势互补,学校与鲤城区政府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协议,华侨大学将发挥相关学科优势,针对泉州市鲤城区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实践等问题开展调研;与鲤城区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开展横向课题,共同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及产学研基地;学校将为鲤城区在商贸服务、生态建设、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鲤城区人民政府为学校的技术转化提供渠道和平台;双方共同支持东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和营运等。

科发院还结合学校实际及相关学科专业特点,不断探索学校服务社会的新模式。组织专家积极参与泉州“金改区”的各项相关工作,配合相关单位支持泉州“金改区”首批75个重点项目之一——福建省东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相关学科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协助成立校企合作研究机构——华侨大学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研究所,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参与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

华侨大学与泉州台商投资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华侨大学将发挥相关学科优势,针对泉州台商投资区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实践等问题上开展调研,共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方将共同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及产学研基地,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双方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领域搭建高端研发平台;共同发展泉州台商投资区文化教育事业;积极为泉州台商投资区提供人才培训和智力支持等,双方的合作步入一个新的高度。

为认真落实鲤城区政府和华侨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积极推进开展与鲤城区的各项对接工作。2013年11月7日,科发院副院长侯志强携工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及专家走访鲤城区,与区发改局、经贸局、文体旅游局、公务员局、科技局等单位分管领导进行交流座谈,双方就加强各学院与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在政校企平台建设、文化合作、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科技咨询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如何深化已有合作项目,拓展新的合作领域达成一致意见。

科发院代表学校,作为对口帮扶指导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协作单位之一,积极参与帮扶指导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各项工作,学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省人大组织的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研讨会议。

(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