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天档案:中国书刊发行业领军民企的激荡十八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大约两三年前,有一天我整理桌面上的文件,设了许多文件夹,把有用的文件、信息、资料等分类管理,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在“历年工作报告”文件夹里,按时间一排序,从2000年到眼前的2016年,每年的中期和年终报告竟然一篇不少!我又关注其他跟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文件,有我在各种场合的演讲稿,有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的论文,有公司员工个人成长的一些记叙文,有专业报刊对我的采访和对人天书店的深入报道,把所有这些文件集中起来,居然有六十万字,是一部完整的公司档案。

于是我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它整理出版呢?据我了解,中央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把人天书店的经验收入了案例库,其他一些高校的国书情报学专业也应如此,因为人天书店有两个有价值的经验:一是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的过程,但这还不是人天特有的;二是人天在图书发行领域创造了一个新的业态,就是图书馆配供,简称馆配。由于人天书店创造性的工作,使得馆配成为与图书批发、门店零售、网上销售并列的第四业态。要是贴标签的话,人天书店就是一个馆配商;还要再标榜一下的话,也可以说,人天书店是中国最大的馆配企业。

关于书名,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天18年的全部档案,加了“解读”二字,还是有给人提供案例的想法。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吧,有点沾沾自喜。如果后来的创业者确实能从中读出一点心得,就有了档案之外的价值。

全书内容分成九个栏目,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一是数据的真实性。所有数据都是当时的数据,未做任何改动。有朋友说,不怕泄密吗?我也有这个顾虑,但既然是档案,就不应作假,除非不用这个书名。在18年的经营活动中,有过不少竞争对手,前期是成都世云,现在是湖北三新和浙江新华,还与江苏凤凰发生过冲突,这些都没有删节,也没有用假名替代,如有得罪之处,万望各位大佬海涵。二是涉及“人天事件”的档案,收还是不收?这好像是自揭伤疤,但我以为,经过“人天事件”之后,人天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尽管人天也是行业潜规则的受害者,但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不是别无选择。《论语》里不是还说“不成功便成仁”嘛。三是专家评述。这个栏目都是我的约稿,我是希望专家解读人天档案的。刘兹恒、徐建华是图书情报学专家,陈源蒸、李雁翎是自动化专家,王瑜、莫林虎是营销学专家,吴之洪是公共关系专家,这四方面的组合是人天成功的基础。因为了解了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律,利用自动化和互联网的工具,通过渠道建设和巿场营销,才使人天书店成为一个成功的馆配企业。

关于体例,我是这本书的编著者,书中凡是未有署名的文章,我就是作者。本来我想从专家评述中选一篇文章作为非作者序,一是推荐这本书,并对人天档案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但几位专家是从各自的视角发现人天的一些成功因子,而且不乏溢美之词,如要完全揭示人天的成长、愿景、价值及危机,还需要一篇综合性的述评。如有机会再版此书,希望有一篇这样的文章。

关于出版,为什么选在今年出版,今年是人天书店创业18年,又不是整数年头。有几个数字巧合,我1958年出生,今年58岁,人天书店18周年,都有一个8,似乎是祥瑞。哈哈,这是玩笑,本来我也不信这个。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天书店今年要突破20亿码洋的整数关口。恕我无知,民营书企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一规模的,这本书的出版有纪念的意义。二是根据管理学、经济学中的“S型曲线”理论,一个产品在导入期进步比较缓慢,一旦进入成长期就会出现指数型增长,但进入成熟期就走向曲线顶端,增长放缓,压力增大。而这个时候,会有新的产品在下方出现,形成新的“S型曲线”,最终超越老的产品,企业便继续发展。人天的传统业务已经在曲线的顶端,新的曲线在其下方已经出现,就是畅想之星电子书和其他数字产品,能不能形成“双S曲线”,决定人天是否可以基业长青,这是一个紧要关头。希望这本书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昭示。

我希望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20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30周年致敬活动中,我成为其致敬的三位“学术推广人”之一,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他们坚定地支持馆配商打通学术图书的配供渠道,对人天书店帮助极大,还有他们对蔚蓝公益基金持续不断的慷慨捐赠。我这本书本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只是提供了一些案例及其分析。谢寿光社长热情地接纳了这个选题,并指定蔡继辉副总编辑负责落实编辑出版事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邹进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