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书总体遵循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的方法

研究列宁的思想,应该忠实于列宁的原著,既不能把不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东西强加给他,也不能把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东西给故意丢掉。本书所指的文献研究法,不是简单地对文献进行解读,而是从原初语境中理解文本,从读者的当代视野中参悟文本的当代价值。首先,立足于列宁的文本理解列宁。文本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本研究的客观依据。对列宁的原著(主要包括《列宁全集》《列宁选集》《列宁专题文集》等)进行深入的研读和认真细致的梳理,整理、概括出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这是本书研究的基础。其次,从原初语境中理解文本。真正理解文本,必须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中。因此,进行文献研究,不仅要认真研读列宁本人的原著,还要将文本研究与时代背景、列宁的生平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相关传记、回忆录结合起来,以期深入挖掘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真实意蕴和深刻内涵。再次,探寻文本研究的当代价值。文本研究必须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只有挖掘文本的当代价值,才能彰显文本研究的意义。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只有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中,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才能真正挖掘其内涵和当代价值。

2.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从纵向角度,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创新和发展;同时探讨列宁之后苏联领导人的有关思想,从而探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精髓实质,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其次,从横向角度,在研究列宁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基础上,比较列宁与同时代的其他理论家如伯恩施坦、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认识,从理论上评析和说明为什么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评析西方“列宁学”对列宁的怀疑与责难,用实事求是的分析证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力图全面客观地解读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思想内涵、真实意蕴和当代价值。

3.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03页。本书的主旨是思想研究,偏重于从逻辑体系上揭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阐明其特点与价值。但是在总体揭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时,在具体研究他的某一思想时,又尽可能遵循其思想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虽然各具特点,并要反映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但都经历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即初步认识—实践体验—反思论证—逐步完善—发展创新。本书力图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的重大事件,揭示其马克思主义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演变过程,注重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来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从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列宁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来把握它。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列宁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革命策略家,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为他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在不同的时期,革命的具体任务不同,列宁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有所侧重。同时,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绝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力图从中找到破解现实问题的思想资源。因此,本书重点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并不是单纯的逻辑演绎。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实践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不仅探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价值,而且探讨其现实意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本书的基本遵循。

总之,本书力图紧紧抓住“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核心概念,在立足于列宁原著的基础上,从列宁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等问题的科学回答这一整体性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并在与同时代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比较研究中参悟其科学性,在西方学者关于列宁思想评价的辨析中体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属性,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影响中探寻其当代价值。

本书试图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构建。首先,侧重于历史的角度,探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章),并结合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其次,侧重于理论的角度,分析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构成本书的主干(第三章至第五章);再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列宁与同时代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比较研究,力求进一步凸显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属性(第六章),进而比较苏联领导人、西方学者和中国共产党人等不同视域中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揭示后列宁时代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命运(第七章);最后,侧重于现实的角度,结合苏联、中国的实践,探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