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走进”单身汉
哪里的单身汉多呢?西北偏远的农村。
可是离我太远啦!
那就谈谈江边村吧!
江边村有村民412户,其中70户有单身汉。
老苏是村干部,老余是厨师。
走进单身汉,要靠他们。
何谓“单身汉”
一 概念辨析
农村单身汉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农村单身汉,也称光棍汉,主要是指成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找到结婚对象结婚成家的农村男性(也称受迫性单身者)。
单身汉与男性“大龄未婚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大龄未婚者”是指超过了某一年龄,暂时没有找到对象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可能会找到对象,而终结单身。还有一种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找对象越来越困难,最后沦为真正的单身汉。所以,男性“大龄未婚者”,主要在于强调个体已经过了适婚年龄,尚处于未婚状态。“单身汉”则意在说明个体已经过了适婚年龄,有强烈的结婚愿望,却面临终身不婚的一种状态。
男性“大龄未婚者”与“单身汉”所指代的对象存在一些差异,但二者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对二者的概念进行操作化界定时,关键在于确定年龄的边界。在“大龄未婚者”的界定中,多大年龄属于“大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测量标准,因此“大龄”的年龄界限并未统一(表1-1)。
表1-1 不同学者对于大龄未婚者的年龄界定
与“大龄未婚者”不同,“单身汉”在人口学中有明确的年龄界定。在人口学上,以50岁为年龄界限,如果一个男性在50岁还没有结婚,就可以认定这个人属于终身不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光棍。但如果我们以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就遗漏了50岁以下的潜在研究对象,显然有失偏颇。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对单身汉进行操作化界定。
二 单身汉的操作化
要客观科学地界定单身汉的年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可靠、真实的数据;二是科学的操作化方法。
(一)统计学方法
陈友华、吕程在《剩女:一个建构失实的伪命题》一文中将统计方法运用到“剩女”概念的操作化界定中。其基本思想是假设某一性别人口(男、女)初婚年龄成正态分布,平均值为μ,标准差为σ,将μ+σ作为界定剩女年龄的下限,从而为剩女年龄界限划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受这种研究思路的启发,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男性人口进行操作化界定。我假定男性人口初婚年龄呈正态分布,初婚年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借鉴统计学上区间估计的思想,可以将单身汉进入的年龄设为μ+σ,或μ+2σ。一般而言,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是社会认可的适宜的结婚年龄,如果在这一年龄基础上后推一个标准差或者两个标准差,还没有结婚,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人此后结婚的可能性很小,从而认为这个人可能会终身打光棍。因为依照统计学原理,假若一个人到了某个年龄点(μ+2σ)以后,“结婚”将成为一个小概率事件,那么依照统计学上的小概率原则,我们就断定该“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所以,用统计学方法可以科学有效地界定终身不婚的单身汉进入年龄。此外,这个方法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选用μ+σ还是μ+2σ作为年龄的界限。
依照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计算单身汉进入的年龄界限。通过计算,2010年全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6.9岁,标准差为3.8岁。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单身汉进入的年龄。如果以1个标准差为准则,界定的单身汉年龄为30.7岁,如果以2个标准差为准则,界定的单身汉年龄为34.5岁。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方法虽然能为概念操作化提供一个可行的依据,但也并非完美无缺,例如我们假定人口初婚年龄呈正态分布,未必恰当。在理论上,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我们可以肯定所得出的结论十分科学,否则,可能仅仅具有参考性价值。
(二)风险视角下单身汉年龄界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的是人类的婚姻具有规律性,即无论男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结婚。而且人类婚姻的匹配是在既定的文化、社会情境中发生,形成了“一夫一妻”的婚姻认同。所以,一旦人们错过了合适的结婚年龄,其结婚的可能性就会减小。换言之,如果过了适当的结婚年龄还未结婚,他面临终身不婚的风险就要增大。根据这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从风险的视角对单身汉年龄进行操作化界定。
人类婚姻有一个黄金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个体结婚的可能性就会急剧下降。结婚的可能性下降,反过来就意味着个体的终身不婚风险上升,一旦我们找到这样的区间,我们便能根据临界年龄,完成“单身汉”的操作化定义。把年龄看成连续的变量,从一个年龄区间上看其结婚概率的变化趋势也就能间接地判断这个年龄区间里“不婚概率”的变化情况。分年龄结婚概率通常用年初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相同的1000人在这年内可能结婚的人数来表示。根据定义,我们有公式:
分年龄结婚概率=(年内结婚人数/年初人口数)×1000
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完备的婚姻调查资料,我们通常根据人口普查或全国抽样调查资料采用间接估计的办法来估算分年龄结婚概率。以女性为例,用表示结婚概率,表示a岁女性未婚人数比例,表示a+1岁女性未婚人数比例,则分年龄结婚概率的估算为:
同理,男性结婚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别定义男性和女性不婚风险的计算公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中,登记为a岁人口的人包括了刚过生日的a岁人口到还有1天就满a+1岁的人口,因此,由上式得出的概率实际可以近似地看作a+0.5岁人口的结婚概率。a岁和a+1岁人口的结婚概率需要采取线性插值来得到。
下面我们用2010年的数据,通过分年龄结婚概率的计算公式,来对比农村男性与城市男性结婚的适宜年龄期。为了直观起见,我们将计算结果用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图1-1)。
图1-1 2010年男性分年龄结婚概率变动趋势的城乡比较
资料来源:原文刊载于《西北人口》2011年第6期。
由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性结婚概率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这符合人类择偶和结婚的基本规律。反过来,对于个体而言,其“不婚风险”却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我们的目的是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年龄)作为判别农村光棍的标准。图中曲线显示,农村男性结婚概率在26岁以前一直高于城市男性,然而过了26岁(城市和农村的交叉点)以后,城市男性的结婚概率仍然处于一个较快的上升时期,直到30岁才达到结婚概率最大值。而此时农村男性结婚的概率跌落至0.15以下。由此可见,农村男性在26岁以后,结婚概率迅速下降,终身不婚风险直线上升。我们都知道,人的结婚有一个最合适的年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用结婚概率来测度,即结婚概率高的时期为结婚黄金时期。从图1-1中可以看出,如果以概率0.15为标准,那么在农村地区男性结婚的黄金时期是22~29岁时间段,城市男性的黄金结婚时期为25~35岁年龄段。如果以概率0.1为基准,农村男性的黄金结婚期为21~34岁,而城市则为23~43岁。如果以概率0.05为基准,农村男性的结婚的时间跨度可以为20~46岁,城市则为21~53岁。
上述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相吻合的,我们可以综合两种方案结果,采取折中的办法,以30岁作为标准,来界定单身汉比较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单身汉的年龄划界只是从统计人口总体上得出来的,各地可能会存在一些小的差异,但不会偏离这个年龄太大。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本研究的对象界定为:农村地区,将30岁(含30岁)后非自愿不婚的男性称为单身汉。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有一些单身汉曾经结过婚,后来因为离异造成了单身。考虑到离婚发生率在农村也越来越高,因此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也包括那些曾经结过婚、后来离异的单身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