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研究维度
一 研究中缺失的维度
前文分别就农村男性婚姻困境的现状、成因、后果等方面,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研究视角。但在如下几个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农村单身汉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
如前所述,许多学者在研究农村大龄青年婚姻困境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涉及农村单身汉的问题。但直接以农村单身汉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许多研究都是就农村的光棍或单身汉现象进行现状描述和理论解释。对于单身汉的生活境遇、单身汉成长中所遭遇到的社会问题并没有深入的研究。
(二)单身汉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单一的理论视角不足以解释单身汉群体的形成
既往的研究多数是借助某种理论,或者建构某种理论,去解释这种婚姻困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却因为单一理论解释力的有限性,而无法解释单身汉群体的形成。举例而言,人口学家多数是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人口性别失衡是如何导致男性婚姻挤压的事实的,进而推断出大量光棍的存在。毋庸置疑,这给我们探究该问题提供了宏观视野,为我们在一个大社会群体里,发现某些潜在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但对于微观社区或者小范围人群而言,它的解释力就受到了限制。它无法解释,某些地区(如广东部分农村)有严重的性别失衡,却没有出现严重的男性“结婚难”问题。而贵州、云南等地的边远农村,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并不严重,却由其他社会原因(如女性人口外流)而造成很多男性无妻可娶的现实。就此而言,单一的理论尚无法为单身汉群体的形成提供全面的解释。
(三)农村单身汉群体呈现新特点,需要重新思考相关理论的合适性
涉及农村单身汉的研究文献中,多数学者将农村单身汉看成具有一成不变特点的研究对象。或是穷困潦倒,或身体有残疾,或无法与人沟通等原因,导致他们“打光棍”。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转型,单身汉也呈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目前,一些身体健康、有正常的赚钱能力和生活能力、沟通无障碍的青年人,也成为婚恋竞争中的失败者。这些与正常人无异的农村青年为何成为单身汉?像这类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研究。
(四)忽视了单身汉及其家庭的“行动者角色”
现有研究中,我们通常都将家庭和个人看成婚姻选择中的被动接受者,而忽视了其作为“主观行动者”的另一面。实际上,个人的婚姻选择虽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但个体可利用自身的能动性,做出一些变通性的策略行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而达成愿望。在农村家庭中,当个体遭遇婚姻困境时,个人和家庭在婚姻能动性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例如农村发生越来越多的闪婚、跨省婚姻。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村观念现代化的结果。但如果我们从行动者的视角来思考,闪婚、跨省婚姻等新的婚姻模式的增多,是否也意味着农村男性青年在面对婚姻困境的时候所做的一种策略性变通呢?
(五)对单身汉群体的形成及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偏少
农村的单身汉数量在近些年来逐渐攀升,单身汉的特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界对于单身汉的形成及其生存现状多数停留在一般描述层面,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书以苏北江边村为田野地点,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方法对农村单身汉进行研究。研究主要聚焦如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单身汉群体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将农村单身汉形成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中来考察和分析。重点分析农村改革、打工潮、城市化是如何透过农村婚姻市场、择偶观念等因素影响到个人婚姻选择,进而将农村的部分男性排斥在婚姻大门之外。
(二)农村单身汉个体及其家庭的策略行为
面对日益艰难的择偶问题,单身汉个人和家庭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以确保个体的结婚理想得以实现?当结婚无望,为了延续香火,实现家庭再生产,单身汉个人及其父母又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达成愿望?
(三)单身汉的身份认同困境
通过对农村单身汉本人及其父母亲的深入访谈,深入描述单身汉成长过程中如何识别差异性身份,在社会交往中又是如何应对,差异性身份给他们的生活机会和人际交往带来怎样的困扰。
(四)单身汉社会交往的分析
单身汉因其未能结婚而与常人不同,成为“无妻、无后、无家”的人。他们在共居家庭中社会地位如何?在社区人情往来中是否受到排斥?对于那些常年流动的单身汉而言,他们的生活机会是否与其他务工者无差异?
(五)单身汉的性问题现状与公共安全问题
单身汉是被排斥在婚姻大门之外的人,他们的性现状怎样?性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单身汉的性缺乏状况,往往引发人们对社会安全的担忧,单身汉将会在哪些方面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三 全书结构安排
Ⅰ 走进单身汉。我先对农村单身汉概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单身汉的概念进行了操作化界定,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之后,我对田野地点江边村进行全景式描绘,并对田野工作中遭遇到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进行详细阐述。在本章末尾,对研究方法和策略进行简要介绍。
Ⅱ 寻“根”之旅。以江边村的调查资料为起点,尝试建构一个综合性解释框架,用以说明农村单身汉的形成机制。该解释框架试图超越以往单一理论视角,尝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农村单身汉的成因提供一个综合性解释路径。在这一章我们将看到,农村单身汉的形成不仅受个人、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受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Ⅲ 单身汉的家庭再生产。本章将聚焦结婚困难的情况下,单身汉本人及其家庭如何通过各种策略行动去对抗和改变即将遭际的个人命运。我们将重点描述单身汉及其家庭如何在这场抗争中,动用各种关系、想出种种策略以达成结婚成家、延续子嗣的愿望,从而让家庭再生产也能像正常家庭一样得以延续。
Ⅳ 单身身份的标签。单身汉一词不仅描述的是一种婚姻状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个人身份。在中国普遍结婚文化情景下,单身汉实际上成为一种被贴上负面标签的身份。本章将从生命历程视角,描述单身汉成年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性身份,进而产生抗拒与逃避的心理和言行。随着年龄增长,结婚无望,他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差异性身份。然而,当单身汉步入暮年时,单身身份已不再重要,差异身份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便是孤寡老人这一新的身份认同。
Ⅴ 多重边缘的困境。单身汉终身不婚、不能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也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后代,这使得很多单身汉的社会交往模式与正常人有很大的不同。本章将聚焦单身汉的社会地位,着重描述单身汉在家庭、社区以及流动的社会中所遭际到的种种歧视与排斥,进而我们发现农村单身汉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处于多重边缘化状态。
Ⅵ 性问题的“罪与罚”。本章聚焦单身汉的性压抑和性缺乏现状,并对其所衍生出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探讨。重点讨论单身汉的性越轨行为以及由其带来的社会风险问题。此外,我们还对其他人对单身汉性行为的评价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旨在说明人们对农村单身汉性行为的评价往往带有偏见和歧视的色彩,从而难以客观公正地对农村单身汉的性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
Ⅶ 被遗忘的孤独者:路在何方?本章对全书观点进行了概括,同时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拓展性思考。从达成结婚愿望的角度来说,农村单身汉是没有出路的。然而,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呼吁更人性化的政策设计,呼吁其他群体和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单身汉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温暖,却是研究者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