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1.3.1 研究内容
本书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任关系。首先,利用贝叶斯概率估计方法预测优化订货量,增加了订货量的通用性和合理性;然后,利用代理商的不同角色(热心或自私)分析其销售策略以及对供应链中其他企业产生的影响,并且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信任值更新机制,分别对获得信任值和失去信任值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再后,为了研究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影响,针对供应链中代理商与两个零售商采取三种不同的信息共享方式,分别建立基于风险价值最小的代理商推荐订货量最优分配的数学模型。对于这些不等式约束的极值问题,用近似计算的方法求解,并用仿真实验分析三种情况的绩效模型;最后,考虑到现实环境中市场的需求情况经常还会发生变化,预测需求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缺货损失或增加库存成本。为了规避这些供应链风险,引入双向期权机制,即零售商在下订单的同时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定数量的期权,这些期权保证零售商在初始订单的基础上有权增加或取消不超过期权数量的任意数量的产品,以适应订单发出后市场需求的各种变化。具体研究内容的结构关系如图1-1所示(见下页):
图1-1 本书研究内容结构关系图
1.3.1.1 单周期信息传递中的信任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供应链常有的现象,企业在实践中常采用廉价协商(cheap-talk)进行信息传递。廉价协商中,制造商根据信任程度评价所获需求信息的可靠性并做出产量决策提升企业绩效。然而鲜有文献从理论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性和信任度对整个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本书提出了一个考虑信任度的供应链协调策略,从而促进供应链信息传递和提升供应链绩效。具体而言,本书第6章研究了包含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的双层供应链,两个决策者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独立预测。之后,他们按照如下的流程进行交易:零售商向供应商下达软订单(电子订单,Electronic Order)进行预购,之后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软订单以及自身市场需求预测来估计市场需求量,并组织生产。由于软订单预购的产品在送达给零售商前是无预订成本且在送达前可随时取消的,零售商有动机扩大软订单的订购数量从而保证供应;与此同时,受预测能力的限制,供应商自身的预测可能是不准确的。因此,两个渠道(即零售商的软订单预订量和自身市场需求预测)所获得的信息都存在可靠性问题,本书将供应商对每个渠道获得的信息依赖程度称为信任度。
本部分首先分析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利润和供应链绩效,发现供应商的不信任感影响到供应链信息传递过程和供应链的总体绩效。为了实现供应链协调,提出了两阶段的协调模式。在第一个阶段,供应商和零售商通过谈判来确定一个基于成本分担的软订单规则,即零售商缴纳一定数量的预订成本后,供应商将保障零售商预定量都能够得到满足;在第二个阶段,零售商根据押金规则进行提交软订单,之后供应商根据押金规则确定最优的产量。算例研究表明,信任感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有不同的价值,并且供应商对所获信息的信任程度对供应链绩效有重要影响,使得决策者在不同环境下面临不同的决策风险。同时,在考虑供应商信任的供应链协调过程中,供应商和零售商谈判能力超过或低于一定阈值后其利润呈现断崖式下降,即供应链中决策者的谈判水平过高或过低并不能带来决策者更高的利润。最后,提出了基于信任度的两阶段供应链协调模式,并且经过仿真验证两阶段协调模式对提升供应链绩效有效性显著。
1.3.1.2 多周期情境下的信任更新问题
本部分关注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代理商之间的信任变化关系,这种信任直接影响到企业间交易的决策,同时影响到交易过程中三方的收益,以及未来零售商对代理商的信任值。该研究重点在一个代理商与一个零售商之间的多周期信任更新模型上,这也是之后两个研究内容的基础模型。在之前关于信任的研究中,我们主要考察单周期供应链交易中影响信任值的因素,以及基于信任的两阶段协调机制对供应链效率的优化。
本部分研究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零售商和代理商分别预测订货量,代理商再根据自身角色制订销售策略;然后,代理商给零售商推荐订货量,一般代理商会多说一些订货量来增加自身的收益;再后,零售商根据自身的优化订货量、代理商的推荐订货量和信任值调整订货量,得出实际订货量;最后,零售商通过代理商向制造商提交需求,制造商满足零售商订货需求后,零售商计算该期末获得利润,并比较推荐订货量、优化订货量与该期末实际需求量的差值,更新下阶段信任值。
1.3.1.3 基于信任的供应链决策策略问题
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动态的博弈过程。博弈论认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易是一种博弈。假定交易只进行一次,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话,那么结果只会是一方选择不守信用,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最终陷入囚徒困境,典型的个体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如果双方有机会长期博弈,则合作是最优的,可以使长期利益继续下去。理论上,企业间长期真诚的合作是彼此最佳的选择。但问题是,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一方由于利益冲突或其他种种原因决定不再合作时,轻则造成供应链出现短暂断裂,链中的资金、信息及物流的流动平衡变为失衡,重建秩序导致人力、物力和效率的损失;重则产生机会主义和恶意推荐行为,可能导致供应链资金大量外流,危及供应链的生存。所以,本部分是对多周期情况下基于信任的供应链多企业角色间决策问题的研究。
本部分研究的背景是在原有单个零售商与代理商的信任更新模型基础上,考虑代理商与多个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分享对供应链企业决策的影响。基于风险价值最小的代理商推荐订货量最优分配的数学模型,分别讨论了两个零售商都不分享预测信息、只有一个零售商分享预测信息、两个零售商都分享预测信息三种不同的信息共享情况。对于这些不等式约束的极值问题,用近似计算的方法求解,并用仿真实验分析这些模型。由于受到零售商对代理商信任值的影响,不同的信息分享方式直接关系到代理商的交易决策,同时影响交易中多方的收益。该研究的重点在代理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分配订货量模型和信任自适应更新模型上。
1.3.1.4 基于信任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因为零售商更加靠近市场,其预测的需求更加准确,并且由于零售商在市场中占据强势地位,具有夸大需求的动机,所以零售商的汇报需求量会在预测订货量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增量。由于预测技术、工具、风险态度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供应商与零售商对需求的预测往往不一致,并且零售商不信任供应商预测需求,也不信任自身预测的需求,所以零售商想在发出实际订单之前通过供应商的信息分享来进行修正。这里就引入了信任模型,零售商根据自身对供应商的信任值、汇报需求策略和供应商推荐的优化订货策略得到批发订货策略。
但是在现实环境中,零售商发出订单后,市场的需求情况经常还会发生变化,实际需求可能比原先预计的要大或者要小。对于前者,零售商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从而导致缺货损失;而对于后者,零售商则要承担因订货太多而导致的库存成本。为了规避这样的供应链风险,我们在信任更新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供应链的双向期权机制,即零售商在下订单的同时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定数量的期权,这些期权保证零售商在初始订单的基础上有权增加或取消不超过期权数量的任意数量的产品,以适应订单发出后市场需求的各种变化;所以原来零售商的汇报需求量,此时变成了一个汇报需求策略,它需要考虑优化订货量和期权量的组合策略能使得自身收益最大。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零售商根据信任模型来对两者的预测需求进行修正,从而确定更为准确的需求预测。
最后,还需要考虑供应商收到零售商的汇报订货策略后,通过供应商产能模型和风险控制手段来制订自身产能,并且推荐期权量,确定期权价格策略,其中价格参数是供应商的决策变量簇。供应商会根据自身收益的最大来确定自身的实际生产量,没有必要生产全部的零售商的初始订货量和期权数量,这样能有效降低预测失败所带来的风险。
1.3.2 组织架构
本书共计有7章。
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供应链信任发展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第3章,单周期信息传递中的信任问题。针对供应链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任问题构建了信任生成和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不对称性和信任度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单周期多阶段内考虑信任度的供应链协调策略,从而促进供应链信息传递和提升供应链绩效。
第4章,多周期情境下的信任更新问题。本章将信任置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多周期交易过程中,通过代理商所扮演的角色(热心或自私)分析信任的增加或减少对企业决策所起到的作用;指出信任与公司信誉、交易成功率以及信息共享情况有关;提出了一个基于信任的更新策略的自适应模型,适用于多周期交易的供应链企业双方,能更准确地描述信任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第5章,基于信任的供应链决策策略。之前关于供应链信任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或者统计学方法来寻找影响信任变化的因素,并且都是分析单个供应商对应单个零售商的模型。然而,本章将零售商的数量扩展到多个,将信任置于应链上下游多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通过代理商所采取的不同分配推荐订货量策略,分析信任更新所起到的作用;基于风险价值最小,设计了三种代理商分配推荐订货量模型,其适用于多周期交易的供应链企业双方(制造商和零售商),能更准确地描述代理商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图1-2 本书组织架构图
第6章,基于信任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把双向期权机制引入到供应链信任问题研究中,用信任模型来刻画多周期情况下信任值变化过程,通过信任模型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预测订货量信息进行加工,得到更符合双方预期的市场需求预测量,来抵御需求不确定性风险,分析信任在期权策略中所起到的作用。本质上,双向期权赋予零售商更多的订货灵活性,能够使供应链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优化基于信任关系的供应链双方运作,并且能够有效分担供应链中每个角色所承担的交易风险,在实践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Applicability)和鲁棒性(Robustness)。
第7章,总结和展望。总结全文,并列举了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有益启示,同时提出本书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最后指明了本书的研究局限和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