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成员间建立伙伴关系以达成供应链的高效运作(Choi and Hartley, 1996; Shin et al., 2000; Sahin and Robinson,2002; Johnston et al., 2004)。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伙伴关系被定义为基于相互信任、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与利益分享的特定的企业关系,这种企业关系能够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并且创造出比企业个体更大的商业绩效(Lambert, Emmelhainz, Gardner, 1996),供应链成员间通过建立伙伴关系而创造整体利益,被视为是供应链管理的精髓(Maloni, Benton,1997; Brewer, Speh,2000)。所以,信任是企业间合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Claro, et al., 2006)。以往的研究证实,信任对于促进高效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Anderson and Narus,1990; Kim,1999),信任是伙伴关系中的润滑剂,使合作双方产生长期关系导向(Ganesan,1994)。
尽管很多研究对于信任与伙伴关系给予了很多关注,但是关于信任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方面却很少有文献涉及,相关的文献也只是探讨了信任对于组织绩效或者合作绩效的作用,如:Zaheer等人(1998)验证了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对组织绩效存在积极的作用;潘文安(2006)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组织信任、个人信任与合作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且,目前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视角多基于社会经济学、心理学、法律、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对供应链信任问题进行了统计方面的研究,对供应链信任的内涵、构建、维持等做了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有关信任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多方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则缺乏相关的证据,对供应链信任的定量的研究也较匮乏,尤其是模拟仿真方面的研究,这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与验证。
本书研究了零售商与供应商在代理商的作用下进行需求信息分享的问题,通过信任模型确定零售商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最终判断。为了解决代理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增加推荐订货量的风险,采用零售商通过信任模型每期交易后自动学习调整推荐订货量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因此,本研究可视为信息共享、信任和风险管理交叉研究(见图2-1),其研究方法是前人很少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综述将分四个部分展开:信任机制在供应链中的研究文献简介;供应链中基于信息共享的理论研究现状;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期权机制的研究现状;关于供应链信任问题的定量研究现状和不足。
图2-1 本书的交叉研究
2.1 信任机制在供应链中的研究文献简介
早在1985年,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企业间的信任机制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关系营销学的兴起,信任机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例如,Bialaszewski和Giallourakis(1985)认为信任是一个人依赖于另一个人达到自身目的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Schurr和Ozanne(1985)则认为信任是一种信仰:交易伙伴的承诺是可依赖的,他将完成其在交易中的义务。国外很多学者也对信任作过界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概念。有人将信任定义为一种意愿,如Anderson等(1987)认为相互信任是制造商察觉其自身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互信任,并因此愿意接受短期混乱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制造商就越认为混乱会在长期合作关系中消失。有人认为信任是信仰与依赖,如Weitz(1989)认为信任是一个组织的信仰,它的需要将在未来由另一个伙伴的行为满足。Moorman等(1992)认为信任是依赖于可信任的交易伙伴的意愿。Donney和Cannon(1997)认为信任是可察觉的信任对象的可信性和仁慈。
尽管信任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任研究并没有太多,且基本上还处于定性研究的阶段。文献基本沿用了之前社会学的一些理论,通过定性的手段分析信任在供应链中所起到的作用。其中,Poatri(1997)、Mi(1998)、Morgan(1997)分别利用博弈论、交易成本方法和委托代理方法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动力机制。对于信任产生机制的研究,从能力论的角度来看,Selnes(1995)认为合作伙伴的能力是首要因素,会给企业带来信任,信任的发生首先是要产生信任对方的动机,其次是信任对方可以完成合作目标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通过先考察对方的能力,然后才会注意其动机,因此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首先考虑合作伙伴的能力,尤其初次交易的企业会更加关注合作伙伴是否有能力履行契约。而从声誉论的角度来看,许多学者认为信任往往与已经发生的交易行为或信任的事件有关,卖方的良好声誉会增进买方的信任(Chu,2006; Kwon,2005),而这往往是得益于过去交易行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Ganesan, 1994),并且由于声誉的易碎性,企业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去破坏已经获得的声誉。Houston(1994)认为拥有良好声誉的供应商有在市场上执行诚信和一致行为的动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成本非常高,投机行为的坏名声会在供应商所在的社会网络中快速传播,使得供应商失去再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制度论的角度来看,Lewicki(1998)认为信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制度现象,是个体在某个制度内的信任约束;这种基于制度的信任,首先是建立在社会规范和交易准则的基础之上,人们的行为要受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制约(Zucker,1987)。
信任是一种心理感受。有些文献对信任的内涵进行研究,例如Fukuyama(1995)、Heimer(2001)、Nooteboom(2000)、Solomon和Flores(2001)、Sztompka(1999)、Urslaner(2002)。尽管信任是一种心理感受难以定量化,有些通过统计(Doney和Cannon 1997)、评价系统(Aringhieri等2006)和企业历史声誉(Victor 2010)等给出具体数值。由此,信任被逐渐引入到供应链决策过程中。例如,Özalp Özer(2011)研究了信任在供应商和制造商信息共享过程中应用,证明了制造商通过信任程度能够有效地制订产能计划;Ebrahim-Khanjari(2011)研究了供应商零售商和销售员的三级供应链中,零售商对销售员汇报信息的不完全信任,以及销售员不同的类型情况下,零售商的订购问题。零售商的商誉越高,那么供应商对其提供的信息越信任(Özer 2011; Ebrahim-Khanjari等2011; Ma等2006)。然而,信任不仅与企业商誉有关,还与交易对象的其他因素密切相关(Audun和Stephane 2004),因此,信任模型应该包括企业的商誉,还应包括其他因素导致的风险感受(Liang和Shi 2005)。
不同于合同契约的制订,信任还存在于各式的交易中。Eckel和Wilson(2004)在研究中发现,信任并不是由交易的风险决定的,而是由对手方的可信度决定的。Ho和Weigelt(2005)通过研究论述了意图取信于人,是由于将来能够从对手方的信任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引起的。而Özer等(2011)认为,信任是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所共享信息的意愿,当信息能够给其带来更多利益时,往往信任共享信息的意愿会更强烈,信任关系也就更稳定。Özalp Özer(2011)通过实验研究了信任存在于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先前的文献认为,当零售商向供应商提出需求时,为了保证充足的供应,一般会提出超过实际需求的订货量。通过博弈论的角度看,零售商的行为属于廉价协商,不会对供应商的决策产生影响,供应商完全不信任零售商提出的需求,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产能进行优化。而在Özer等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即使供应商知道零售商会提出过高的需求,供应商依旧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信零售商提出的需求,而并不是传统博弈论认为的完全不信任。他们分析认为,信任是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且在重复交易中,信任往往会趋向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值,代表着供应商对零售商提出需求的依赖程度。Ebrahim-Khanjari等(2012)对代理商将需求信息分享给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进行了建模。零售商通过不断的交易,改变其对代理商(服务于供应商)的信任,当代理商做出的预测与实际需求吻合或者优于零售商自己的预测,信任将增加,零售商会加大代理商预测需求的权重。当代理商做出了不准确的预测时,或者代理商的预测不如零售商的预测时,信任将减少,零售商将会把更多的权重分配在自己的预测上。零售商对代理商的信任将直接体现在对预测权重的分配中。通过研究发现,当代理商拥有更为准确的预测时,无论其为了自己的利益说谎,或者完全诚实,或者致力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优化,长期来看,他们都将被零售商所信任;而当代理商的预测准确度不如零售商时,无论其诚实与否,他们都不会获得零售商足够高的信任。Ebrahim-Khanjari等(2012)的研究表明,信任的建立与提供的需求预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n等人(2010)考虑了一个两层供应链模型,买方将他预测得到的需求量分享给供货方,以促进供货方的制造能力;而买家会尝试提升他预测的需求量,以确保未来的供应,供应方也会最大限度地响应买方的要求。作者认为,如果是长期的合作,为了得到供货方的信任,在买方提供值得信任的预测需求量给供货方的时候可以达到最优的情况。Taylo和Plambeck(2007)考虑了一个相似的模型,买方和卖方根据各自的预测能力有一个非正式的协议。他们认为买方会尊重这个协议,因为希望有进一步的合作。在这些模型当中,信任的可靠性是双方都有的。买方可以选择信任,并且进行合作,又或者是选择不信任,则不合作。
表2-1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本质的理解
笔者将信任定义为:零售商对代理商提供的需求的信任程度。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信任危机(Ramaswami 1997; Mukherjee and Nath 2003),需求差异会影响到零售商的风险感受(Sriram 2005;Verizon 2010),因此在研究中设定零售商对代理商的信任决策因素包括代理商的信誉和每期交易后的需求反馈。并且由于信任是一个与很多因素相关的状态,所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将执行契约的能力和对不守信行为惩罚的机制包含其中,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任更新模型,通过仿真手段定量地对供应链企业的信任值变化进行研究。笔者研究了零售商与供应商在代理商的作用下进行需求信息分享的问题,通过信任模型确定零售商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最终判断。为了解决代理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增加推荐订货量的风险,采用零售商通过信任模型每期交易后自动学习调整推荐订货量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因此,笔者的研究方法是前人很少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