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发展差异空间统计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基于空间格栅数据分析方法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动力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化。长三角地区是在国家战略高度上进行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发改委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率先试点的区域。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沿江八市和浙江环杭州湾七市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富饶的区域之一。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对长三角整个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的同时,加大对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经济差异的动力分析研究,对于长三角各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采用的理论不同,方法模型各异,样本选择完整与否,数据时段和数据质量的巨大差别,以及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特殊性、地域性和不平衡性,导致研究所得的结论对地区差异现象的解释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从理论角度看,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假设不足,尤其忽视地理空间效应对增长过程的作用,因此理论上不是很完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基于一些理想假设,以时间维度和单要素分析为主,而现实的经济地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各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而且是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用抽象的空间维度和单要素的理论模型框架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难以达到对复杂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把握的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是空间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特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揭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的研究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或困难进行深入的研究,将空间因素纳入考虑,在定量测度长三角地区经济差异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空间格栅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直观地描述空间数据,用直观的方法展现长三角地区空间数据中隐含的空间模式以及空间相互作用等特征,进而对长三角地区空间数据进行了统计建模,揭示了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研究生张芳、杨倩、朱慜、秦莉、纪朋搜集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相关数据处理,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