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发展差异空间统计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演变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科的学者对区域收敛和趋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思潮在关于全球化效应、新经济地理、内生增长理论的讨论中日渐兴起。同时,由于亚洲经济的兴起,对亚洲区域收敛和趋异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亚洲很多国家内部,实质性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一些亚洲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整个社会和不同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给很多亚洲贫困地区带来了财富,而其他一些人则宣称区域差异依旧在许多国家存在,新形式的地区不平衡发展正在形成。同样,中国的区域收敛与趋异同样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开始试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理论化研究。这些研究检验了财政政策、外商投资、国有经济、劳动力流动、知识溢出、地区私有化经济等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使用更多、更复杂的计量手段来提高对中国区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在国家的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城市共同富裕的政策号召下,长三角作为我国东部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富饶的区域。由小长三角到大长三角的区域扩展,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国家整体现代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融入全球化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通信、人力资源、航运、外贸等优势。长三角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其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然而,在长三角经济腾飞的光环下,其内部的发展却并不平衡。由于长三角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讨论,其内部城市间的一些问题就容易被忽略。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是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特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揭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经济区域数据在空间统计分析中体现为格栅(lattice)数据,因此,本书将使用空间格栅数据分析方法,直观地展现长三角地区空间数据中隐含的空间模式以及空间相互作用等特征。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现状

199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与浦东的开发开放密不可分。在经过了两年的准备期以后,自1992年以来,长三角以全方位的姿态开放,主要以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上海又重新崛起,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这时苏南和浙北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苏南的集体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以苏州为代表的一些地区积极与上海接轨,承接上海的经济辐射,通过上海这一窗口融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浙北的重心放在了杭州、宁波一带,出现了具有特色的区块经济。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有外向化的趋势。从空间结构来看,苏南的发展以沪宁线为主要方向,从上海向南京呈阶梯状的发展趋势;而浙北地区的发展则以宁波、杭州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整体经济实力持续增长,且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外资的力度不断增强,利用外资的总额逐年加大;财政金融等机构的发展势头强劲,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增长,消费支出加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长三角区域经济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扩展而迅猛发展,但是在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GDP的增长差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及对外贸易的差异等。

首先,我们对长三角25个城市做一个简单的聚类分析,以对长三角区域间的差异做初步分析。在这里,利用SPSS软件,根据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数据对江浙沪的城市进行简单的聚类分析,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上海;第二类是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第三类是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南通。聚类表如表1.1所示。

表1.1 长三角城市聚类表

通过上述简单的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长三角整体的经济发展差异情况。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其经济实力远远超越其他城市,作为第一类单独列出。杭州、宁波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重点优先发展的城市,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是江苏省“传统”发展城市,随着政策的不断更新,其发展也随之不断前进,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与上海相比,还需要时间及空间去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城市,其发展较快,故而将这些城市列为第二类。而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南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因此将其归为第三类。之后,我们根据其他主要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到长三角经济空间分布格局的现状。一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可以看出,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固定投资总额及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要比其他城市高出很多,甚至比经济增长较缓慢的第三组中的舟山、扬州、泰州等地高出十几倍。二是从单位产出上看,上海、南京等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比舟山、扬州等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高出近十倍。三是在对外贸易方面,长三角整体利用外资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区域内部利用外资情况及进出口情况与固定投资出现差异。利用外资方面,经济发展较慢的组别,即第二、三组,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舟山和南通,舟山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上海、苏州等地,而南通利用外资的绝对值仅次于上海、苏州;进出口额方面,经济发展较慢的组在长三角区域内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而发展较快的组则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长三角区域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作为整体,其发展之迅猛举世瞩目,但是区域内25个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依据GDP、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可将25个城市分为三类,上海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独占榜首;杭州、宁波、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地作为第二类紧随其后;其他发展相对较慢的城市则被归为第三类。而在指标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外商投资由于政策、劳动力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类城市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较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蔓延,从而带动了长三角整体的发展,当然在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缩小城市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