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同时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而同样的,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是上海“四个中心”以及全球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需要。
(一)现实基础
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从区域比较的角度来看,长三角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内部差距较小
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总体经济水平较高,无论是经济总量、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基础,还是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突出,具有京津冀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从经济指标来看,京津冀的各项指标均居于长三角之后。2015年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生产总值达到11.31万亿元,占全国的16.7%;实现工业增加值4.37万美元,占全国的1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万亿元,占全国的1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元,占全国的14.6%;实现进出口总额1.24万亿美元,占全国的31.4%。同时,经济的发达带来要素、产业以及财富的高度集聚,区域内部产业间的合作和联系也越来越频繁,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从区域内部差距来看,与京津冀内部较大的差距相比,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除上海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江苏、浙江和安徽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又存在适度的差异,有利于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且产业联动的层次更高。
2.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性较好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推进较快。经过多年建设,综合运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立体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地理上的临近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驱动是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长三角与京津冀两个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都很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重庆和安徽9个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近三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和地位已初步显现,两地人力资本和研发机构的集聚水平、创新投入强度、知识创造的规模、技术成果扩散的溢出效应、对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而且上海超越了北京,排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第1位。
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来看,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长三角一些城市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重要指标已经超过上海。上海在传统强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明显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但科技创新产出指数明显低于杭州、苏州,也略低于南京与合肥。另就创新环境指数而言,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已经超过上海。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城市群层级结构较合理
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地区的城镇体系层级结构较合理,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为次核心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宁波为三级中心城市,南通、镇江、扬州、嘉兴、湖州、绍兴等为四级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城市体系。与此相应的,长三角产业的发展也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城市群各城市也都形成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产业。为了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在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同时,将重点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这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城市群格局,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区域文化的相融性
与京津冀区域相比,长三角加快一体化发展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区域文化相融性,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上海核心地位的认同。这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发展战略上主动对接上海、接受上海的辐射中可见一斑。江浙文化急欲融入上海文化,利用历史形成的以外向文化为主的上海文化走向世界。这一文化融合,主要以经济为导向,从各城市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和呼声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文化自觉。
(二)现状特征比较
近年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技术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虽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势头相比,长三角一体化的实际进程有些落后,但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较早,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制度合作阶段。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不断加快。总体来说,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与京津冀完全由政府主导推动的协同发展规划不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在政府引导下,基本以市场为基础自发形成的。长三角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市场等不同层面的合作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已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协同机制。区域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成效显著。目前,重点专题合作范围涵盖了交通、能源、科技、环保、信息、信用、金融、工商管理、涉外服务、城市合作、产业转移等12个领域。规划综合协调,以及合作会议、协议和论坛等制度安排方式,为扩大相互之间的开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等做出了不少尝试。
2.区域内部空间联系更趋紧密
与京津冀区域内较为松散的经济联系不同,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明显高于区外。从产业协作关系来看,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较多,企业之间的上下游联系渐趋紧密,特别是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产业联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产业联动的影响因子来看,受行政区划、距离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上海本地的产业联动十分活跃,明显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而在上海与江浙的产业联动中,江苏与上海的联动要远高于浙江。这主要是因为江苏经济以外源型经济为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而浙江经济以内源型经济为主,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明显,与上海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
3.区域分工合作关系逐步深化
虽然长三角区域内经济联系比较密切,但从合作方式来看,目前仍以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为主。同京津冀一样,长三角地区还处于从要素绝对集聚阶段向传统要素扩散阶段过渡的时期,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与周边其他地区产业联动还主要表现在基于产业链的垂直联系和合作上,尤其体现在市场拓展、原材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的合作上,企业间水平联系不足,特别是基于创新的合作非常缺乏。随着中心城市商务成本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转移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联盟行为将逐步增多,最终将取代产业转移,成为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方式,区域间的产业联动将逐渐向水平联系方向转变。以上海为例,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加快,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上海原来的传统制造产业将会衰落,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技术创新、贸易和金融服务的中心,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区域产业间的技术、物流、金融服务等水平合作将越来越多。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启示
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较好,优势明显。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虽然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特征差异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长三角要加快一体化发展,可以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益经验。
1.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首先,组建最高层级的跨区域协调机构。对于像京津冀这样一个区域差距较大、行政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来说,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建立权威的决策协调机构。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办公室,并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三省市主要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同时,还成立了“京津冀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高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智力支持。
其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规划,从中央到京津冀两市一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科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了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三省市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先后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以及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从各个层面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都为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的功能定位,对于顺利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功能定位,不仅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合力;而且有利于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无序竞争和同质化发展等问题。对优化人口布局、改善城市治理、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3.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既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也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紧紧抓住符合目标导向、现实亟须、具备条件的领域先行启动,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充分考虑京津冀的实际,重点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对接协作三个领域率先突破,并明确推进的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为了同步加快推进实施,针对三个重点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还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规划和重大项目方案。
4.推进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工作
加大改革力度,创新驱动发展。建立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打破条块分割,消除隐形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要考虑当前现实需要,也要与全局性、长远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为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推动三省市整体协同发展,特别是加大改革力度、创新驱动发展、开展试点示范、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和试点方向。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推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统筹其他领域改革试点,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