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1.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发展

阿曼是最早接受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教谕的国家之一。前伊斯兰时期,阿曼普遍流行着自发的自然崇拜和拜物教。早期的部落民还有动物崇拜的倾向。7世纪初,阿曼流行好几种宗教。某些部落信仰基督教,在阿拉伯海沿岸城市还住着一些印度教徒和拜火教徒,内陆地区的大部分部落信仰当地氏族部落神和原始宗教。大约在630年,先知穆罕默德派使者埃米尔·伊本·阿勒·阿斯来到阿曼。统治阿曼的珠兰达的两个儿子加法尔和阿卜杜皈依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阿曼,阿曼没有经过任何战争就进入了伊斯兰时代。

在阿曼,伊斯兰教得到不断发展。除了逊尼派和什叶派,8世纪初,伊斯兰教哈瓦利吉派的支派——伊巴德派(又译艾巴德派)逐渐盛行。伊巴德派就是以7世纪的学者阿卜杜拉·本·伊巴德(Abdu-llah Bin Ibad,约650~705年)的名字命名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家上层领导人一直企图消灭这个教派,多少个世纪以来,伊巴德教派的信徒与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5世纪曾经在阿曼建立起强大的伊巴德国家。此后,在政教合一的教长领导下,伊巴德派教徒和葡萄牙、土耳其、波斯和英国等入侵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捍卫国家的独立和自由。1913年,阿曼山区部落在穆斯林教长领导下举行起义,成立了“阿曼伊斯兰教长国”。阿曼为伊巴德教派的活动中心,并为该派培养了众多的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其学说传播到也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以及东非的桑给巴尔。

阿曼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约3/4属于伊巴德教派,1/4属于逊尼派。根据伊巴德教派的教义,伊玛目(教长)不是世袭,而是由各部落的谢赫(Sheikh)选举产生,伊玛目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是世俗政权的首脑。伊巴德派教义千余年来一直在阿曼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是阿曼苏丹国的国教。目前,阿曼的宗教事务由政府宗教基金部与伊斯兰事务部掌管。

阿曼人自己认为伊巴德派并不是哈瓦利吉派的一支,虽然教义有相似之处,但伊巴德派起源于阿曼,创始人是著名的宗教学者阿布·萨阿沙·贾比尔·本·宰德——阿卜杜拉·本·伊巴德为宰德的学生。其前身是“穆斯林信徒团”或“祈祷者”,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时期(644~656年)就存在于阿曼,比哈瓦利吉派(658年形成)要早10余年。

阿曼的逊尼派穆斯林人数仅次于伊巴德派穆斯林人数,主要分布在巴提纳海岸、扎希拉省、东部区南部和佐法尔省。居住在阿曼的俾路支人中也有很多逊尼派教徒。阿曼的统治者和军官大都信仰伊巴德派或逊尼派。

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马斯喀特和马特拉等沿海城镇,人数不多,约占首都人口的5%。阿曼的什叶派大多数是商人,也有部分知识分子和少数政府官员。

瓦哈比派(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一个派别,为逊尼派分支)教徒主要分布在贾兰地区,人数少、影响小。

2.清真寺

在阿曼共有13000多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清真寺。许多清真寺建于现代,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修建。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由卡布斯苏丹个人出资建造的位于马斯喀特的卡布斯苏丹大清真寺。该寺内有5个宣礼塔,代表着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主塔高90米。寺内还建有苏丹卡布斯伊斯兰文化中心和图书馆。整个寺院造型优美,气势恢宏,规模宏大,一次可容纳16000名朝拜者。2001年5月对外开放后,前来参观和礼拜的人络绎不绝。

3.宗教事务和宗教资金

宗教事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贝特·艾尔·马尔(阿拉伯语意是基金会)和宗教捐赠,这些资金由政府管理。札卡特(Zakat,即天课)既是宗教捐赠资金,也是穆斯林必须交纳的所得税,还是伊斯兰教五大功课之一。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古兰经》的印刷费和宗教人士的工资等。

阿曼政府设立了伊法塔办公室,除负责解答与宗教事务相关的问题,进行宗教宣传活动并为信众提供帮助外,还负责向新皈依的穆斯林教授最基本的教义,提供多国文字的宗教指南,帮助他们履行宗教义务。前往麦加朝圣也是穆斯林的五大功课之一。阿曼政府组织穆斯林朝觐团,鼓励信徒在有生之年前往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各朝觐一次。

4.其他宗教

阿曼对居民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和忍让的态度,阿曼的法律规定:“只要不影响公共秩序或公共场所的严肃性,一切与现有习俗相一致的宗教信仰活动都是自由的。”信仰其他宗教的阿曼居民可以在专门的场所自由地举行宗教仪式。《阿曼个人身份法》规定,在不违反阿曼传统的前提下,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设施。

在阿曼,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英国人和美国人。1885年,美国新教传教会首次进入阿曼。长期以来活动范围局限在沿海大城市,无法深入内地进行传教活动,传教会主要在他们主办的医疗点从事医疗等慈善活动。他们大部分属于新教各教会,少数是天主教徒。依据2010年的统计,阿曼6.5%的人口是基督教徒、5.5%的人口是印度教徒、0.8%的人口是佛教徒,犹太教徒的比例低于0.1%,还有1%的其他信仰者以及0.2%的无信仰者。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mu.html.

二 民俗

阿曼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文明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作为古老的阿拉伯民族的一支,阿曼人有许多独有的特征。

1.名字

按习惯,阿曼人的名字要从祖辈继承,因此他们的名字很长,起码有三组。通常来讲,第一组是自己的名字,第二组是父亲的名字,第三组是祖父的名字,最后加上家族和部落的姓氏。因此,从他们的全名可以看出他们的父名和族名。

在阿曼,也有不用自己名字,只用家族姓氏或父亲、祖父的名字来称呼某人的情况。这既是习惯叫法,也表示对长辈的亲切和尊重。

2.音乐和舞蹈

丰富的民族音乐是阿曼的一大特色。热情的阿曼人十分喜爱本民族的歌舞,歌舞已成为阿曼传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曼,数以千计的民歌被一代又一代人传唱,这些歌曲记载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和宗教情况,成为研究阿曼史料的重要依据。阿曼的传统歌舞超过130种,每一种都是阿曼文化的宝藏。

阿曼的传统音乐在不断发展,受其地理环境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大海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阿曼歌舞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传统歌舞有与海湾诸国类似的剑舞和女子的甩发舞,还有根据渔民生活创作的打渔歌和航海舞等。这些歌舞到现在还依然深受人们喜爱。1984年,在卡布斯苏丹的指示下,阿曼传统音乐中心(OCTM)成立。现代音乐也是阿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1985年根据卡布斯苏丹的指示,组建了阿曼皇家交响乐团(ROSO)。此后,阿曼修建了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作为文化与音乐艺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并在21世纪初在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举办皇家艺术节,来自全世界的参展节目包括歌剧、芭蕾舞、弗拉明戈舞蹈、古典乐器以及声乐、爵士舞等。从1985年开始,阿曼开始举办皇家管弦乐节,2015年9月17日,第30届皇家管弦乐节在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举办。Sultanate of Oma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Oman 2015, p.249.

3.服饰

阿曼人的服饰与其他海湾国家不同,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阿曼男人的服饰很别致。内地男子典型的装束是:蓄长须,头戴一块洁白的棉布头巾,穿长袍(Dishdashas),腰间围用银线织成的腰带,上面挂着腰刀。他们身上还带着一个小银瓶,里面是一种阿曼男女通用的化妆品,用来涂黑眼圈;还携带有一个银制管状容器,里面装着拔刺用的镊子,因为当地树上时常会掉刺。长袍没有领子,领口右边有一个小缨穗,用来蘸香水。阿曼男女都爱用香水。阿曼人的袍子都很宽松,长及脚踝,大多是雪白的,也有混色的。穿着起来清爽舒适,十分适合阿曼炎热的气候。在隆重的场合,一般在白袍外面罩件“比什特”,即一种用金线镶边的黑色、浅黄褐色、浅咖啡色或白色的大氅。男子的内衣叫“瓦扎拉”或“仑吉(Lunghi)”,是裹在腰上的一块布,阿曼男人在烈日下劳动时只裹它。

男子的头饰有很多种,有的戴帽子,有的缠头巾,根据部落、地区、季节和场合的不同而变化。沿海居民在非正式场合通常戴一种线织的绣花小圆帽,随和、方便。帽子的总体色调是白色,上面有用金丝线和各种彩线绣制的优美的花纹图案。有些内地和沿海人根据身份和用途的不同,戴各种质量的羊绒或羊毛头巾。一般来说,身份较高的人参加正式活动时都戴头巾。头巾要紧紧地盘绕在头上,缠好后必须留一个巾角垂在左耳边。现在人们为了省事,将头巾改为帽子,使戴上之后看上去仍像戴头巾的样子,免去了缠头巾的麻烦。贝都因人也时常戴颜色鲜艳的头巾,有橙色、紫色、黄色和绿色等,与所处的大漠成鲜明对比。

阿曼男子喜欢佩戴一种弯刀,称“罕贾尔”(Khanjar),佩戴在腰的右侧。弯刀原来是沙漠中用来防身的武器,现在演变成一种装饰品,象征阿曼人勇敢强悍的民族性格。罕贾尔是阿曼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的刀柄用犀牛角、象牙和黄金制成,上面镶有名贵的宝石。其价格相当昂贵,普通的价格在400~500阿曼里亚尔(约合1040~1300美元),高档些的价格可达数千阿曼里亚尔。成年男子在正式场合如果不佩戴弯刀,则会被认为是“衣冠不整”而遭到奚落。

在阿曼的不同地区,女子的服饰各不相同。巴提纳和佐法尔部分地区的妇女必须戴面具,遮住鼻子,只露眼睛。一些贝都因部落的妇女也要戴面具,还有些穿黑色长袍,戴黑面纱,只在眼睛处露出一条窄缝。城市妇女和一些年轻的农村妇女喜欢穿着鲜艳的印花长袍,戴艳丽的头巾,许多人已不戴面纱。服装的款式主要是长袖的直筒长衫,一般垂到膝盖下,里面是在脚踝处有紧口的裤子。沿海的巴提纳地区的妇女喜爱紫色和黑色,内地妇女的服装色彩艳丽,主要是橙色、黄色、绿色等,衣衫外还用两大块棉布缝成一件外罩,叫“来苏”。无论贫富,妇女都喜欢金银首饰,几乎每人都有几件。阿拉伯妇女佩戴的金银首饰一般都体积大、重量重,因此有金银首饰是阿拉伯妇女体重的一部分的说法。

在阿曼,无论男女都喜欢赤脚穿拖鞋,即便在正式场合,男子也常穿拖鞋。

4.饮食

阿曼没有独具特色的烹饪技术,印度风味的咖喱菜是它的国菜。阿曼人的主要食物有大米、小麦饼、鱼、牛羊肉;水果有香蕉、橙子、杧果等。“哈尔瓦”(Halwa)是一种甜食,是把印度酥油、淀粉、红糖、小豆蔻和蜂蜜等一起放在大锅里熬制而成,是阿曼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阿曼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穆斯林禁止吃猪肉和饮酒。但酒类在大饭店和高档的餐馆仍有供应,政府对酒类产品收取100%的进口关税。伊斯兰历9月是斋月,白天在日落之前不准进食和喝水。非穆斯林和不需要斋戒的人白天也不准在公共场合吃喝东西,以示对穆斯林的尊重。阿曼人用餐时禁用左手。

5.礼仪

热情好客是阿曼人的重要特征,以茶和咖啡待客是阿曼人的习惯。不论你走到哪里,主人总是先敬上一杯红茶,有时也用阿拉伯茶或阿拉伯咖啡待客。客人喝完一杯咖啡后,如果不想继续喝了,就把空杯子在手中晃一下,否则主人就会不停地把咖啡倒满。阿曼人待客的食品一般有茶、水果、饮料、小麦饼、肉、饼干等,对尊贵的客人还有羊肉抓饭、炖菜、肉和蔬菜等。到阿曼人家里做客,主人会在门口迎接。男女宾客被带到不同的房间。有时客人一进门,主人就捧出香炉,点燃香料为客人熏香。送客时更要行熏香、洒香水等整套礼仪。主人还会拉起客人的手一直送到大门外,目送客人离去。

阿曼同非阿拉伯国家的同性外籍人行握手礼,对阿拉伯国家的人行拥抱和亲吻礼。卡布斯苏丹接见臣民时,臣民可以拥抱和亲吻苏丹,一般人吻他左肩以示尊敬和崇拜;王室家族成员可以吻他的鼻子,表示亲近和热爱。阿曼长辈对未成年的男女都行吻礼,一般只吻孩子的额头,有时为朝鲜族表示热情,也吻孩子的双颊。

阿曼给予妇女多方便利,在街上、商店或办事机构都对妇女优先照顾。男子不可斜视妇女,不可行握手礼,只可点头示意;不可和女性交谈、亲近女性或拍摄女性照片。

6.婚姻

阿曼人的婚礼多由父母包办或委托他人办理。早期,女孩在11~12岁订婚结婚是常有的事,现在由于女孩普遍接受教育,结婚的年龄一般推迟到20岁左右。女孩的婚姻由双方亲属包办,也需要女孩自己同意。男子如果想和寡妇或离婚的女子结婚,自己可以直接向女方的男性亲属提亲。

阿曼人结婚的第一步是“问亲”,这一步通常由父母或姐妹进行。双方同意后,下一步是“承诺”。这一阶段双方要确定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的数目,聘礼是丈夫送给妻子的结婚礼物,是妻子的财产,完全由她支配。聘礼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结婚用品,也可以是现金,通常要送一部分黄金以供新娘保存,留备将来离婚时使用。聘礼的多少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高达几千阿曼里亚尔。第三步就是双方在宗教法官面前签署婚约,完成法律上的程序。最后就是举行婚礼。

阿曼男青年多半娶堂妹为第一个妻子。阿曼人这样说:“谁要娶陌生女子为妻就好比喝了一壶不知为何物的饮料一样;而娶堂妹为妻,就如喝了看得见并知为何种饮料那样痛快。”由于近亲结婚产生了很多先天畸形的后代,阿曼人逐渐扩大了择偶范围。新娘在新婚之夜要穿绿色礼服,绿色象征着丰饶,意味着新娘将为新郎生养很多孩子。在内地,新娘的手、脚和脸都要用一种棕红色的颜料画上精美的图案。旧时,阿曼的新婚夫妇第一次见面是在婚礼上,然后被护送到他们的房间或帐篷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可以相互认识的场合增多。新婚第二天,要去看望新娘的父母。第三天,新婚夫妇就可开始蜜月旅行。

虽然根据伊斯兰教法,一个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但这在阿曼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一夫多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地区,城市里多满足于一夫一妻。按照伊斯兰教法,阿曼男人对妻子只要说三次“我休了你”,就可以休妻,合法终止婚姻。但是休妻的男子必须付给她赡养费。在阿曼,妇女只有在丈夫不供养她、与他人通奸或不能生育的情况下才可以向法官请求裁决离婚。离婚后的女人必须等一段时间才能再婚,以便确定她是否怀有前夫的孩子。离婚的女子回娘家时,通常要带上5岁以下的孩子。孩子超过5岁,父亲一方就有权将其留下。

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的是,阿曼妇女在家庭中有一定地位。男人须对妻子温厚亲切,妇女不仅可以不戴面纱,更可以骑在驴背上在前行走,其夫跟在后面。妇女见陌生人也不必回避,而是可以有礼貌地与之交谈。在称为胡希巴的贝都因人部落中,女人“一手遮天”,主宰一切。女人在这个部落中拥有权力和地位,这在阿拉伯其他部族中都是没有的。在这个部落里,结了婚的男人往往与妻子分居,住在自己父母的家里。

7.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庄重肃穆。在阿曼,人死后尸体马上被仔细清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宗教仪式。接着人们给尸体涂上香油,在其身上、手指上、脚趾间撒上香料和有浓郁香味的白粉“卡富尔”。最后用一块崭新的白色平纹细布把尸体包裹起来,放入木匣,在亲属护送下抬到墓地,葬到一个一米多深的墓穴内。死者侧卧,面朝麦加的方向,由其最亲近的人填埋第一锹土。墓前竖一块石碑,用石子标明头和脚的位置。下葬只在白天进行,而且要在24小时内完成。

丧偶的寡妇有4个月零10天的哀悼期。在这期间她不能见任何男子,以确认可能存在的遗腹子的父亲的身份,消除对孩子继承权的疑虑。她必须穿着旧衣服,不一定是黑色,只能洗自己的东西,不能化妆、戴首饰。恢复正常生活前,她要按照宗教仪式进行沐浴。

三 节日

阿曼节日活动丰富多样,其中宗教节日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斋月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汉译为宰牲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伊斯兰教新年;阿术拉节,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等等。

国家节日和庆典:国庆节,11月18日,也是卡布斯苏丹的生日;7月23日,卡布斯登基日;12月11日,武装部队日;1月25日,阿曼儿童节;2月24日,阿曼教师节;3月4日,阿曼妇女节;3月21日,阿曼母亲节(家庭节);等等。

传统节日和庆典:赛骆驼,赛马,以及举办阿曼民歌节、马斯喀特电影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