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三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汉献帝:人要有自知之明

到三国采访之前,我首先采访了东汉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

天下大乱源于君弱臣强

问:恕我直言,你作为东汉的亡国之君,现在有何感想?

答: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我心里很难受。这不仅是一个王朝的悲剧,更是我个人的悲剧。我愧对祖先,生不如死。

问:东汉为什么会灭亡,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答:怎么没有想过?自从我被迫让位之后,我天天在想这个问题。

问:想明白了吗?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王朝的兴衰必然有一个过程,东汉的灭亡也是这样。的确,东汉是在我手里丢掉的,但只要你看一下整个东汉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我当初接手的就是一个无法挽救的烂摊子,就像一辆马车行驶到一个悬崖的边缘,任凭你这个赶车人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济于事的。

问:你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吗?

答:不是,我是在客观地分析这个问题。不过,我归纳了一下,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君弱臣强。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问: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答:可以。东汉自第四个皇帝汉和帝开始,全部都是少年皇帝。汉和帝即位时十岁,汉殇帝即位时刚过了百天,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汉安帝是十三岁,汉顺帝是十一岁,汉冲帝是二岁,汉质帝八岁,汉桓帝十五岁,我爸爸汉灵帝十二岁,我哥哥汉少帝十四岁,我即位时九岁。你看看,包括我在内的十个皇帝,年纪都不大,根本没有执政能力,这就是造成君弱臣强的根本原因。

君弱臣强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皇帝没有实权,朝政完全被强臣把持,皇帝就是一个摆设,是他们争权夺势的一枚棋子。而强臣把持朝政又带来一个严重恶果,就是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最后造成天下大乱,无法收拾。所以说,东汉灭亡是迟早的事,只不过这个事被我遇到了,我成了亡国之君。事实证明,君强则国稳,君弱则国乱,甚至国亡。

问:这些强臣指的是哪些人?

答:三种人,一种是外戚,一种是宦官,一种是军阀。比如,我当皇帝期间,先是董卓专权,后来是郭汜,再后来是曹操,最后是曹丕。

问:外戚专权,最典型的是汉和帝时期的窦宪和汉桓帝时期的梁冀,但这两个人后来不是被铲除了吗?

答:是啊,汉和帝铲除窦宪,依靠的是宦官郑众。因为汉和帝被窦氏集团严密控制,无法接近大臣,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窦宪被杀后,郑众因功得到重用,宦官用权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同样,汉桓帝铲除梁冀,依靠的也是宦官。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七月,梁皇后死后,大家都忙着办丧事,汉桓帝溜进厕所,与自己亲信的宦官唐衡设计,要铲除梁冀。唐衡又联络了其他四个宦官,最后成功地翦灭了梁氏集团。为了表彰这五个宦官的功劳,汉桓帝同一天将他们封侯,称“五侯”。这五个家伙得势后,犹如五条恶狼,在朝廷中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宦官势力集团,他们穷凶极恶的程度比梁氏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汉桓帝虽然铲除了梁氏集团,但结果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就是杀了一群猛虎,又进来一群恶狼。从此,朝政大权落入“五侯”之手。

问:那么,你爸爸汉灵帝呢?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答:老实讲,我爸爸不是一个好皇帝,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皇帝。“五侯”之祸告一段落后,马上又出现了以张让、赵忠等为首的专权大阉“十常侍”。五条恶狼变成了十条恶狼,年幼的爸爸就如同这群恶狼之中的一只羔羊,任他们摆布,任他们宰割,东汉王朝就毁在这群恶狼手里。他们是东汉王朝灭亡的元凶,是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问:照你这么说,你爸爸汉灵帝就没有一点责任了?

答:不是。刚才我说了,我爸爸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皇帝。说他可怜,可以举一个例子。我爸爸当皇帝时才十二岁,开始由窦太后临朝掌权,窦太后的爸爸窦武辅政。在宦官势力猖獗的情况下,窦太后跟她爸爸窦武要铲除宦官势力,结果失败,宦官的势力更加猖獗。后来,张让、赵忠等人完全控制了我爸爸汉灵帝,他们模仿皇宫,为自己盖了豪华的宅第,根本不把我爸爸放在眼里。我爸爸喜欢登上永安宫的楼台,眺望洛阳的全景。张让、赵忠害怕爸爸登高会发现他们私自建造的豪华宅第,就命人劝说我爸爸,天子不应该登高,登高了会吓跑老百姓。我爸爸竟然相信了他们的鬼话,从此不敢再登高远眺了。你说,我爸爸可怜不可怜?

说我爸爸可恨,是因为他太相信和依赖张让、赵忠等那帮恶狼。他甚至把张让当作“父”,把赵忠当作“母”,把钱财都交给二人保管。因为我爸爸特别爱财,张让他们就唆使我爸爸卖官鬻爵,甚至公开明码标价,专门设立了一个卖官的机构,这是令人可恨的。

问:你爸爸为什么那么爱财?

答:我爸爸虽然也属于皇族,但从我爸爸、爷爷甚至再往上两代,当的只是个解渎亭(学者一般认为解渎亭在今河北省安国市境内)侯,生活条件并不好。汉桓帝死后无子,我爸爸阴差阳错被扶上皇帝宝座。因为我爸爸当皇帝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所以他对钱财的欲望十分强烈。当了皇帝以后,他常常想起昔日的寒酸生活,于是就利用自己的权力大肆捞钱,然后把聚敛的钱财交给张让他们保管。他最可恨的地方就是不应该卖官鬻爵,纵容“十常侍”胡作非为。这样的结果是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问:你爸爸纵容“十常侍”胡作非为,难道朝中其他大臣就不敢反对吗?

答:有。我举几个例子。黄巾起义爆发不久,侍中张钧和向栩给我爸爸汉灵帝上书,说农民造反是由“十常侍”胡作非为引起的,要求杀掉“十常侍”以谢天下百姓。可恨的是,我爸爸只相信“十常侍”,不相信任何大臣。他甚至把张钧的上书拿给“十常侍”看。“十常侍”的做法历来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张钧、向栩很快就被他们处死了。

皇甫嵩文武双全,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对朝廷很忠心,对宦官集团深恶痛绝。他很会打仗,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提拔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治所在今河北高邑县东)牧,封槐里侯。有一次,皇甫嵩统军与张角作战,路过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十三公里的漳河北岸),看见宦官赵忠在那里修建的宅第跟皇宫差不多,大大超过了朝廷的规定,于是下令没收归公。还有一次,张让私下里向他索要五千万钱,皇甫嵩断然拒绝。这样,皇甫嵩得罪了张、赵二人,二人就向我爸爸汉灵帝大进谗言,说皇甫嵩率部连年征战,毫无战功,还浪费了国家的大量钱财,并且有通敌嫌疑。可恨爸爸相信谗言,将皇甫嵩从前线调回,撤掉左车骑将军之职,削去封邑六千户,由县侯贬为乡侯。

还有一个大臣叫刘陶,他也上书说天下大乱是由宦官造成的。张让那帮恶狼就一齐扑向刘陶,诬告刘陶勾结黄巾军,图谋不轨,将其打入监狱。刘陶自知难以活命,被迫自杀而死。

担任过司徒的陈耽、担任过太尉的张延,都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诬陷逮捕,死于狱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么说吧,谁要是反对宦官,谁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忠臣得不到好报,谁还再敢为朝廷卖命?

问:这些忠臣被害死,你爸爸没有责任吗?

答:所以我刚才说了,我爸爸不是一个好皇帝。

问:你说你爸爸汉灵帝不是一个好皇帝,可东汉不是在他手里灭亡的,而是在你手里灭亡的,你怎么解释?

答:你说得不对,听我慢慢给你解释。

东汉实际亡于汉灵帝

问:我怎么说得不对了?

答:表面上,东汉是在我手里灭亡的,但实际上,在我爸爸汉灵帝死后,东汉就已经灭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爸爸活着的时候,他虽然受制于宦官集团,但他手里毕竟还掌握着一定的皇权,此其一;那时候,东汉王朝虽然已经腐败透顶,但中央政府这颗心脏还在跳动,整套机器还在运转,此其二;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朝廷还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此其三。凭这三点说,我爸爸活着的时候,东汉王朝还是存在的。但是,我爸爸一死,以上所说的三点都不存在了,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问:你爸爸死后,你哥哥汉少帝不是即位了吗?

答:不错,我哥哥是即位了,但不到半年就被董卓废了。

问:为什么?

答:这件事情比较复杂。我跟哥哥汉少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汉少帝的亲生母亲是何皇后,我的亲生母亲是王美人。何皇后是个嫉妒心很强的女人,自从爸爸宠爱我母亲后,她就恨上我母亲了。母亲怀了我之后,非常害怕何皇后陷害,就计划打胎。但她喝了打胎药,居然没事,后来就生了我。何皇后不能容忍母亲,于是将母亲害死了。我爸爸非常生气,要废掉何皇后,但由于何皇后有“十常侍”的支持,爸爸只好作罢。但从此以后,我爸爸就更加厌恶何皇后了。

我从小失去母亲,爸爸可怜我,就将我交给我的奶奶董太后抚养。

我跟哥哥相比,爸爸是打算让我接班的,但爸爸又不敢公然废长立幼,因为这不合乎礼制。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我哥哥为何皇后所生,何皇后背后不仅有“十常侍”支持,而且他的哥哥何进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爸爸怕引起内乱,所以就把这件事拖了下来。等爸爸临终的时候,他把我托付给“十常侍”之外的另一个宦官蹇硕,希望将来蹇硕能拥立我为帝。但是,蹇硕与“十常侍”和何进相比,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我爸爸死后,蹇硕要除掉何进,立我为帝,但事情败露,惹得何进大怒,把蹇硕杀了。这样,我哥哥顺利做了皇帝。何进还不罢休,联合袁绍要彻底铲除宦官,包括“十常侍”,但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何进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而袁绍则坚决主张要铲除宦官势力,何进与袁绍一商量,就背着何太后,以朝廷的名义从全国招来一批军阀猛将率兵入京,以威胁何太后。后来祸乱天下的大军阀董卓,就是这批应召入京中的一个。何进的做法,实在是引狼入室。

何太后见局势难以控制,只好答应将“十常侍”等宦官赶出皇宫,但仍然不同意杀掉他们。张让这群恶狼狗急跳墙,趁何进入宫的机会,先下手将何进杀死。袁绍、袁术大怒,率军杀进皇宫,对宦官大肆杀戮。张让等宦官抵挡不住,就劫持汉少帝和我逃出洛阳,跑到一个叫小平津的黄河渡口。可是,张让他们还没有找到渡船,追兵就赶到了。宦官们走投无路,全部投河自杀。

我们重新回到洛阳不久,董卓就废掉我哥哥,将我扶上了皇帝宝座。

通过这一变故,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形成,东汉王朝实际上也不存在了。

问:董卓为什么要废掉你哥哥汉少帝?

答:董卓率部还没有到达洛阳,何进已经死了,我们也被张让那帮恶狼劫持到小平津。董卓听说之后,马上率部去奉迎我哥哥。见了哥哥之后,董卓问起事变的情况,我哥哥吓得“哇哇”大哭,一句话说不出来。董卓又问我,我就将我知道的情况告诉了董卓。董卓就觉得哥哥不是当皇帝的料,而我年纪虽小,但比我哥哥强,所以他就想立我为皇帝。

还有一个原因,我奶奶董太后姓董,董卓自认为他与我奶奶是同族,而我又从小被奶奶抚养,所以从感觉上倾向于我。我奶奶曾经劝我爸爸立我为太子,何皇后知道后,就恨上我奶奶了。我爸爸死后,何太后临朝,我奶奶也要参与政事,但何太后不让。这样,二人的关系更加恶化。何太后为了报复奶奶,就诬陷奶奶指使宦官勾结地方官员,收受贿赂,于是将我奶奶赶出永乐宫,并派何进围攻骠骑将军董重(我奶奶的侄子)的骠骑府。董重与何进不和,他自知不是何进的对手,于是自杀身亡。奶奶受了刺激,很快就暴病而死。老百姓都说,我奶奶并非暴病而死,而是被何太后兄妹害死的。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所以,董卓立我为皇帝,恐怕还有一点点为我奶奶报仇的意思。

问:董卓想废就废,想立就立,他有那么大的权力吗?

答:董卓进京的时候,只带着三千兵马,实力并不强。但何进兄弟死后,董卓趁乱将何进兄弟的部队占有,不久又派吕布杀了丁原,将丁原的部队也收到自己帐下。这样,董卓的实力一下子猛增,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谁的实力强,谁就有发言权,事情就是这样。

问:董卓要废掉你哥哥,朝中大臣都同意吗,包括何太后?

答:何太后当然不同意了,但此时的何太后已经没有任何力量与董卓抗衡。因为支持他的“十常侍”都死了,掌握兵权的何进兄弟也死了,她不同意又能怎样?

朝中大臣都被董卓吓住了,不敢吭声,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反对。但反对也没用,董卓根本不听他的,命人夺了他的座位,并且要杀卢植。卢植是一个文人,手里没有部队,根本惹不起董卓。董卓免了他的官,他害怕被杀,就逃跑了。

董卓在与袁绍商量的时候,袁绍也不同意董卓的做法。两个人吵了一架,互相还要动刀子。结果,两人闹翻了,袁绍也害怕被董卓杀掉,于是率部到冀州去了。

这样,董卓逼迫何太后废了我哥哥汉少帝,将我立为了皇帝。为了给我奶奶报仇,董卓干脆将何太后杀了。

问:按说,董卓将你立为皇帝,他对你应该是讲忠诚的吧?

答:事实恰恰相反。董卓是什么人?董卓是军阀,军阀跟强盗有什么区别?强盗能有忠诚可言吗?

问:你当皇帝时年龄确实不大,但你毕竟是皇帝,难道你就没有一点权力吗?

答:我当皇帝时才九岁,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人。我舅舅王斌资历太浅,能力有限,后来也病死了,我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董卓作为一个军阀,能看起我这个九岁的娃娃吗?

问:你的意思是说,董卓完全控制了朝政?

答:是的。董卓先是取代刘弘当了司空,后来又自任太尉,很快又自任相国,后来又自任太师,他差一步就要自任皇帝了。不仅如此,董卓还擅自任命地方官员,凡是跟他亲近的人,都得到重要职位,根本不通过我这个皇帝。他想任命谁就任命谁,想免谁就免谁,想杀谁就杀谁。比如太尉黄琬、司徒杨彪,董卓说免就将二人免了。再比如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人,董卓说杀就将他们杀了。我既没有任命干部的权力,也没有调动部队的权力,你说说,我还是皇帝吗?所以我说,东汉王朝实际上在我爸爸死后就已经灭亡了。

问:董卓后来不是死了吗?

答:董卓死了以后,我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控制;李傕、郭汜死了之后,我被曹操控制;曹操死了之后,我被曹丕控制。事情就是这样。

问:你怎么总是被别人控制?

答:天下大乱,军阀混战,谁人眼里还有皇帝?谁人眼里还有朝廷?所以说东汉王朝在我手里早已名存实亡了。

我不是昏君

问:你当皇帝的时候年龄确实不大,没有能力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但你长大以后呢,你难道没有想过要恢复汉室吗?

答:你的意思我很明白。大家都说我是昏君,把东汉王朝葬送了,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不是昏君!

问:你不承认?

答:我不承认。什么是昏君?昏君就是分不清好坏,把好人当成坏人,把坏人当成好人。昏君不仅纵容别人干坏事,而且自己也干坏事,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我不是这样的人。

问:你是说,你从来没有干过坏事?

答:从来没有,而且我为恢复汉室一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问:你都做过哪些斗争?

答:首先说,我被董卓劫持到长安后,就想办法摆脱他的控制。当时,汉室宗亲刘虞担任幽州牧,他的儿子刘和在我身边担任侍中,我就秘密派他去搬救兵。但是,关东各路诸侯都在热衷互相兼并,扩充各自的实力,无意西讨董卓,所以事情没有办成。董卓死后,司徒王允掌握了朝政,他是倾向于汉室的,我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但是,王允缺乏政治眼光,气量狭小,惹恼了董卓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结果不仅没有稳住政局,反而把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如果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后,心胸能够宽广一点,事情也许会有转机。从这一点来讲,王允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问:在长安的那几年里,你的生活怎么样?

答: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我才十四岁,我在长安举行了成年仪式,意味着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这一年,长安地区发生了大旱,致使谷价飞涨,很多百姓被饿死,长安城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我命令侍御史侯汶调来粮食救济百姓,但还是有很多人被饿死。我怀疑这些粮食肯定被侯汶等人克扣,于是各取米豆五升,当场熬粥,结果熬出了两大盆粥,侯汶等人不得不认罪。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克扣救济粮了。

第二年,李傕、郭汜发生了内讧,我趁乱逃出了长安。郭汜的部队拦住了去路,我毫不畏惧,命人掀开车架的帘子,对他们说:“你们谁敢走近天子?”那些军士听了我的话,就都乖乖地退走了。

问:你当时真的不害怕吗?

答:怕有何用?反正我也豁出去了。

问:摆脱李傕、郭汜的控制之后,你回到了洛阳,当时洛阳是个什么情况?

答:破败不堪,惨不忍睹。洛阳的宫殿都被烧毁了,官员们没有办公的地方,甚至连吃的都没有,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得亲自去找吃的。很多官员被活活饿死,有的则被乱军杀害。你说,这还像个朝廷吗?我还算一个皇帝吗?那时候,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正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抢占了荆州(治所在今湖南汉寿县,刘表移治襄阳、刘备移治公安、孙权移治江陵),刘璋割据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北),韩遂、马腾占了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公孙度盘踞辽东,国家四分五裂,在那些军阀眼里,哪里还有朝廷?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抢先进驻洛阳,后来又将我劫持到许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诸侯听他的话吗?

答:说实话,曹操“挟天子”是真,“令诸侯”是假。那些诸侯手里都有各自的军队,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谁听谁的?谁厉害谁就是霸主。当时,曹操的实力还不算强,所以那些诸侯根本不听他的,他只不过是空背着那个名头罢了。

问:众所周知,你被曹操控制之后,你想依靠董承和刘备除掉曹操,但为什么没有成功?

答:刘备害怕被曹操加害,事先就跑了,实际上他没有做任何事情。除掉曹操的计划是董承和种辑、吴子兰、王服等人谋划的。为什么没有成功呢?都是因为那个“衣带诏”。现在我非常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写那个“衣带诏”!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董承他们谋事不周,这么大的机密竟然泄露,他们也都丢了性命,实在令人遗憾。

问:曹操不仅杀了董承他们,而且还杀了董贵人,你难道连自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吗?

答:董卓、李傕、郭汜,包括曹操,任何一个人要杀我,我都死一百回了。他们为什么不杀我?就是因为我有利用价值。我的性命掌握在曹操手里,我虽然还活着,实际上我已经死了。董贵人被杀的时候,我对曹操说,董贵人身怀有孕,不能杀,但曹操不听。你想想,我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保,还能保谁?

问:后来伏皇后被杀,你同样没有保住,这是为什么?

答:曹操做人的原则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要跟他作对,他绝不手软。董贵人死后,伏皇后非常害怕,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被曹操杀掉,所以她就写信给她爸爸伏完,要伏完除掉曹操。但是,我的那位老丈人胆子比较小,不敢动手,后来也病死了。多年以后,这件事被曹操得知,曹操就要杀伏皇后。我极力反对,但无济于事。曹操不仅杀了伏皇后,连我的两个儿子也杀了。

问:你害怕曹操吗?

答:不怕!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任杀任刮由他。有一次,我不客气地对曹操说,你要是真心辅佐我,那么你就要好好待我;不然,你就踢开我自己做皇帝。当时曹操吓坏了,吓得汗流浃背,找个借口赶紧溜了。以后,他再也不敢亲自见我。

问:你如何评价曹操?

答:怎么说呢?曹操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很有本事,如果要我评价的话,他就是一个乱世枭雄。

问:人们都说他是奸臣,你同意吗?

答:不同意。奸臣是什么?奸臣首先是臣子,因其奸,所以叫奸臣。但曹操既不承认我是皇帝,也不承认他是臣子,所以他不是奸臣,他就是一个乱世枭雄。

问:可他至死也没有做皇帝。

答:他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刘备是个伪君子

问:刘备是你的皇叔,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你觉得是这样吗?

答:我不这样认为。俗话说,人出五服,形同陌路。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到了刘备这一代,离皇家的根脉已经很远了,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梢,离树根太远。他和我的关系,实际上八竿子也打不着。

问:他一直自称皇叔,是想跟你套近乎吗?

答:不是。很简单,他自认为是皇叔,只不过想为自己捞一点政治资本罢了。当时许多人都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但没有一个人真正为汉室着想,都在为自己争夺地盘。从这一点来讲,刘备和袁绍、曹操、孙权、袁术、刘表、刘璋等人没什么区别。因为刘备的先祖是皇族,所以他会这么做。换了袁绍、曹操、刘表等人,都会这么做的,傻瓜才不会利用这点关系。

问:既然是这样,那你当初还授他“衣带诏”?

答:当时,我能够依靠的人确实没几个,刘备有这个愿望,所以我授给了他“衣带诏”,但他什么也没做就跑了。

问:你是说刘备口是心非,一开始就不是真心为汉室着想?

答:可以这么说。王允和董承等人是真心为我着想的,他们都为我而死。可刘备为了活命,扔下我跑了,这能说他是真心吗?

问:为你死就是真心,不为你死就不是真心,你这样认为是不是有些片面了?

答:不是,我没有下过这样的结论。

问:那你凭什么说人家刘备是虚情假意?

答:刘备一开始确实是自身难保,即使他想真心为我效力,他也没有那个实力,这一点我并不怪他。但是,他在荆州站稳脚跟之后,不思率部北上,而是与孙权、曹操打打杀杀,互相争夺地盘,这能说是真心为我着想吗?再说,刘备占领成都后,实力大增,自称汉中王。为了避嫌,他先是让手下人联名给我上表,说明缘由。接着,他又给我上表,说他当汉中王是手下人逼的,自己并不情愿。你都当汉中王了,说这些话有什么用?哄三岁小孩吗?我并不是怪他称王,实际上我也管不了。谁有实力,谁就可以称王,甚至可以称天子。袁术不是自称过天子吗,谁管得了?问题是,刘备你称王就称王吧,但不要那么虚伪,得了便宜还卖乖,这让我很生气。更让人气愤的是,我禅位之后不久,刘备也在成都称帝了。你说说,这叫忠于汉室吗?这纯粹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嘛!

问:刘备是在听说你被曹丕害死之后才当皇帝的,你这样说是不是冤枉刘备了?

答:托词,纯粹是托词!我虽然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但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我的生死岂能造假?不要说曹丕没有杀我,就是真的杀了我,他也要设法封锁消息,尽量不让天下人知道。刘备想当皇帝,是他一生的追求,他说我被曹丕害死,只是找一个借口罢了。曹操至死都不敢称帝,我还活着,刘备就称帝了,你说这是忠于汉室?

问:照你这么说,刘备还不如曹操?

答:前面我已经说过,曹操是乱世枭雄,刘备其实也一样,没什么不同。但从做人的角度讲,曹操不那么虚伪,而刘备呢?不客气地说,他就是一个伪君子。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往往不一致,这种人最容易迷惑大家。他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干的却是另一件事情。他骨子里早就想当皇帝了,但嘴上却口口声声说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他准备当皇帝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叫费诗的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他就把人家贬了,这不是伪君子是啥?曹操跟他不一样,曹操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不像他那么虚伪。

问:顺便问一下,你觉得孙权怎么样?

答:孙权和曹操、刘备一样,都是乱世枭雄。在这三个人中间,他年龄最小,但这个人知人善任,很会用人,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江东的人才很多,孙权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所以成就了一番霸业。

问:在用人方面,你觉得三个人谁做得最好?

答:用人是一种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三个人各有各的用法,不能说谁做得最好,他们都会用人。

禅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问: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逼你让位,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答:我早就说过,我爸爸汉灵帝死后,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我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已。所以,让位不让位,不是实质问题,而是形式问题。说实话,曹操活着的时候,我就想让位了,我当一个空头皇帝有什么意思?与其这样任人摆布,还不如趁早让位。但曹操不愿意,他不敢当皇帝。曹丕跟他爸爸不一样,曹丕敢当皇帝,所以我同意让位。

问:你真的愿意,还是别无选择?

答:说实话,我当时的心理是矛盾的。不让位吧,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就如同一个死人,你总在那儿供着也不行,别人看了不舒服,为什么不让他入土为安呢?让位吧,我又觉得对不起祖宗。后来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决定让位。

问:是什么原因使你最终决定让位的?

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受害最深的是老百姓。那些军阀们为什么要打仗?就是为了争夺帝位。我想,如果有一个贤明的皇帝代替我,也许能够平息战乱。这样,社会就可以稳定,老百姓就可以安心生活。再说,我没有当皇帝的能力,不能给百姓带来幸福,为什么还要赖着那个座位呢?所以我觉得,让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为这符合历史潮流。

问:如果你坚决不让位,他们会把你怎样?

答:这还用说吗,死路一条。

问:你怕死吗?

答:不怕。人的生死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有时候你贪生,但不一定能保住性命;有时候你想死,但不一定能死成。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生死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怕死有什么用?

问:你觉得曹丕是个贤明的皇帝吗?

答:从能力和各方面讲,曹丕远远比不上他的爸爸曹操,但他当了皇帝以后却没有杀我。

问:曹丕为什么没有杀你?

答:这得去问曹丕。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问:你的意思是说,曹丕这个人还不错?

答:不是。我让位之后还能平安地活着,主要得感谢曹皇后。没有她,我肯定不能善终。

问:你是说曹操的女儿曹节?

答:是的。曹皇后是个不简单的女人,我让位的时候,她敢于站出来反对,她是坚决站在我这一边的,曹丕那帮人也不敢对她怎么样。

问:因为她是曹操的女儿吗?

答:是的,她的身份特殊,是她救了我。

问: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何感想?

答: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有了自知之明,才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会活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