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武则天与禅师
武则天和禅师,如此既枯又朽的名号,猛不丁儿成了眼下网络新宠,真个叫世事难料,猝不及防。武则天走红,缘自一部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正风风火火播得街谈巷议,突然因为“胸器逼人”停播收回,千辛万苦修改后重返银屏,画面只剩一个个硕大的人头。而禅师的走红,大概与近年假和尚频频出街、鸡汤体文风盛行有关。鸡汤体的特点之一是云山雾罩,竹头接木,这和门外汉对禅宗的印象极为贴近;一些以讲科学为己任的新时代中青年看不下去了,以讽刺幽默文体,杜撰了种种“青年问禅师”的段子。有人还专门以此为题材拍了小电影,羞辱假禅意、假禅师,网上反响热烈。
真要论起来,武则天倒还真和几个禅师交道不浅。且将“青年问禅师”抛诸脑后,来说说武则天问禅师。
整个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武则天和佛教的渊源也不浅,当她还是唐高宗的皇后时,玄奘大师是全国头号大法师。她生了皇子(即后来的唐中宗),依玄奘法师之请,取了名号“佛光王”,并请玄奘为儿子剃发受戒。她和唐高宗迎请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养,“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玄奘圆寂后,是她延续前朝的传统,主持并亲自参与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为汉地留下众多不朽的佛教经典。她请僧人在洛阳龙门山建造卢舍那佛像,至今仍为万民膜拜……以上种种,依著名学者陈寅恪在长文《武曌与佛教》里的说法,武则天是中兴佛教教主级别的人物。更“接地气”的例证有两个:一,直至今日,佛弟子念经之前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出自一千多年前的武则天之手。二,常见到的“卐”字,正是她下令让佛经制此字为如来吉祥万德之集,音之为万。
史料上记载了武则天与众多门派高僧的交往,具体到禅门禅师,也不乏其人。武则天时代,正是汉地禅宗从静水深流到盛行全国的过渡期。禅宗法脉从初祖达摩,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传至五祖弘忍。武则天四十八岁那年,正以皇后身份临朝称制,禅宗六祖慧能到五祖弘忍处学习。武氏六十六岁称帝时,慧能已在曹溪传法十几年,禅宗从此一花散五叶,过渡期完成,拉开几百年鼎盛大幕。
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周的第二年,诏请神秀禅师——就是当年在黄梅山五祖弘忍禅师处,和慧能在墙上各写一偈,一个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个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那位——进京,当时的盛况是,神秀“肩舆上殿,则天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王公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这一年神秀禅师八十五岁,从此做了三朝国师。
武则天与神秀之间到底问了什么、怎么答的,没太多流传出来。能找到的记录,只有佛门典籍《楞伽师资记》里的片言只语,内容有关神秀的师承关系。如果确实有过这段对话,应该是初见面时的寒暄。武则天问:“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神秀答:“禀蕲州东山法门。”又问:“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武则天说:“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
五祖弘忍当年在蕲州黄梅山教育弟子,这座山在蕲州之东,所以叫东山。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是参考禅宗发展史,其中自有深意。五祖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奉慧能为正统法脉,北宗奉神秀为弘忍继承人。而《楞伽师资记》是站在北宗立场的一次禅宗师门梳理,所以要强调神秀法脉之所从出。也就是说,这段对话的重点,是神秀的弟子们为祖师爷争道统,和禅宗的“业务”,亦即修禅证悟关系不大。也正因此,《五灯会元》等众多后世禅宗公案典籍都没记录。
神秀到底给武则天带来怎样的影响不敢妄言,不过就在她见完神秀后不久,下诏制止佛、道二教互相争毁,不知是否和神秀教导有关。
神秀进京四年之后,一个比年近九十的神秀还要年长二十多岁的慧安禅师,也被武则天诏至都城洛阳,尊为国师。慧安也是五祖弘忍的弟子,和神秀、慧能同属一辈儿,当年他在终南山修行,武则天丈夫唐高宗曾诏请过他,没答应。武氏此番相约倒是来了。二人见面时,武则天七十一岁,慧安一百一十三岁。
大概是慧安禅师的长寿比较引人注目,史料上记载的两人对话,就是关于年龄问题。武则天问:您多大岁数了?慧安答:不记。武则天问:这都不记得?慧安就哗哗说了一大段:“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大意是佛教的一些基本见地,人生轮回,像一个圆环,既是个圆,谈不上哪是头哪是尾,时间空间皆为假相,妄想而已。
比起前边和神秀那一段,这番对话有点涉及“业务”了,后边甚至说到人之用心,念念相续,无有间隔等等,有点说法度人的含金量了;不过还只是“佛法概论”性质的内容,禅门特色尚不明显。武则天怎么应对的,史料并未记录,只说她听完这段话就“稽颡,信受”。“稽颡”是古代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岔开说说,武则天与慧安这段对话,时隔大几十年后,有过一段隔空回响,被记在《五灯会元》里,就明显是禅门特色了——韩愈被贬潮州,拜见当地的大颠禅师(论辈分应为慧安、神秀的重孙辈),韩愈问大颠:春秋多少?禅师提起手中念珠反问:会么?韩愈说:不会。禅师说:昼夜一百八。韩愈没明白这是说什么,回去了。第二天韩愈又来找禅师,门口见到禅师座下大弟子,便请教昨天大颠那话的意思。这位大弟子没说话,只叩齿三下。韩愈想再问呢,大弟子已走远。韩愈见到大颠后,执着地又请教昨天那番话到底什么意思,大颠“亦叩齿三下”。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灭处,禅宗更重视能否“做到”,对能否“说到”很不在乎,所以存留下的历代禅宗公案,很多都像生动的哑剧,没有对白,只有动作。大颠禅师“叩齿三下”,其实要表明的内容,和当年慧安禅师跟武则天讲的那一大段意思差不多。一百零八颗念珠,念起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正如人生轮回。韩愈问春秋几何,明显将过去、未来这样的时间假相当作实有了,所以禅师当即截断其妄想,举了念珠。这一举之间,实际已作答:“生死之身,其若循环”,起无所起,止无所止。可惜韩愈不会,还来追问,禅师只好进一步用动作点明。“齿”本来就有年龄的意思,叩击三下,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意。意思是:您怎么还在时间的黑漆桶里出不来呢!
回来继续说武则天。就在慧安禅师进宫布道的同一年,武则天还将慧安禅师的弟子仁俭禅师请到宫中。史料上记载下来的这次见面,禅门特色就格外彰显了。仁俭瞧着武则天,瞧了很久,开口问:会么?武则天答道:不会。仁俭说:我持不语戒。说完径自而去。
仁俭禅师的性格,大概是偏向干净利落脆那种的,所以上来便直切主题,半点客气不讲。公平地说,他对武则天的要求也忒高了点儿,这简直是要仿照当年灵鹫山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心心相印。既然不能相印,禅师也不稀得多说什么,禅宗最受不了嘚啵嘚,于是以一句“持不语戒”为推托,既礼貌又果断地撤出。
撤是撤了,毕竟菩萨心肠,第二天写了短歌十九首进献武则天,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了元歌》流传至今,开篇即说,“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这些处处引导禅门实修的短歌,不知道武则天看懂没有,反正当时她的反应是:“览而嘉之,命写歌词传布天下”。
除了写到的神秀、慧安、仁俭这三位以外,武则天还见过其他一些禅师,可惜史料上都没什么具体对话留存,也就没什么故事可讲了。至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六祖慧能,虽然和武则天同处一时代,武氏也确曾诏请慧能入都,但是慧能“固辞不赴”。别有深意的是,武则天诏慧能,是依了神秀的奏请,北宗领袖奏请皇帝诏南宗领袖进京,这里边必定有故事,但已非本文所要讲述的内容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