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清第四钗:最痛心——乌雅氏
本章简介:
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由台湾知名演员刘雪华出演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成为大家关注的人物,戏中,这个人物有大量出场,那么历史真实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清代皇后中,康熙德妃乌雅氏是属于“母以子贵”的那一类,因为儿子即位被尊为皇后,那么她为什么要拒绝太后这个称号?为什么说正是因为儿子当了皇帝,才使得她无法摆脱争权夺利的漩涡,并最终被政治风浪吞噬,成为清廷一个最短命的太后?她是被康熙末年血雨腥风的储位之争彻底伤害、直至怨忧至死的吗?她的孙子乾隆是如何进行纠错的?
德妃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为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晋封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这是她生前的最高封号。雍正元年五月崩逝于永和宫,享寿六十四岁。同年八月加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合葬景陵,升祔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纯”,嘉庆四年五月加谥“钦穆”。最终谥号是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出身微寒是她最大的特点,也是她最不凡之处。
德妃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德妃出身微贱的事实,她的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本是内务府包衣。雍正帝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这或许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亲家的地位;也或许是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总之,母亲的奴隶身份,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二十二年,为德嫔。二十六年,进德妃。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岁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颜。
——《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这是一种记载,而在《清实录》这样的记载也有,但实录不实,也早就不必奇怪了,握有话语权者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篡改,只要不弄到难考证其之原貌,就算客观了。
康熙十二年正月,德妃入宫为宫女,这一年她十四岁。在她十七岁那年,比康熙帝小六岁的德妃偶然被临幸,于是封乌常在,居钟粹宫。后因康熙国务繁忙,她被忘记了,直到两年后,才有机会再次被康熙想起,于是她得以怀上龙种,即日册封为德贵人,就在这一年,康熙帝由她而得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不久,移居永和宫。几个月后,又获晋封为德嫔,这一年,德妃十九岁。
由此,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宫女”,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封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可是这四个人中,德妃的身份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后,不是以秀女而是以更低一级的宫女的身份入宫,并且也只有德妃在康熙二十二年被单独册封为嫔。
德妃能够稳居后宫四十年,她一定很聪明,当然,没有背景的她一定要美,她一定会有心计,幸运的是她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利用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护着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许是皇上欣赏她的原因,史书上有德妃的“圣祖甚爱之”,也许正是因了她从不张扬的性格。
清朝的11位皇太后中,有8位生育过子女,这其中,德妃乌雅氏是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共生育了3位皇子和3位公主。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从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生雍正帝开始,到康熙二十七年最后生育皇十四子允禵为止,这十几年,她平均间隔两年左右就生育一次,由德妃生产的年序来看,可以说,她在遭受两年的冷落之后,再就是一直恩宠不断。六个孩子,足以说明康熙对她的宠爱。
但如德妃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即奴隶的女儿,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能够为其育有六个孩子,的确不一般。她能恪守宫中的礼节,得到了孝庄太皇太后、孝惠皇太后的器重,也赢得了康熙的瞩目。她从无奢望,珍惜眼前,满足现状,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后宫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德妃在后宫的最高封号就是“妃”,比她入宫晚的佟佳氏刚入宫就被册立为贵妃,从一开始就比德妃的地位高,贵妃佟佳氏在康熙二十八年病重后,康熙又册封佟佳氏为皇后。对此,德妃无半点怨言,她很有自知之明,从不和任何人争夺什么。
皇后佟氏是康熙册立的第三个皇后。在此之前,康熙曾册立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同孝诚皇后一起进宫,立为贵妃,到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册立为皇后。但第二位皇后在翌年二月去世,连头带尾也就当了半年皇后,此即孝昭皇后。至于皇后佟氏,在册立后第二天就去世了,此即孝懿皇后。康熙所册立的三位皇后,一个比一个命短,也许是鉴于三位皇后都短命而亡,此后康熙再也没册立过皇后。
在孝懿仁皇后去世后,宜妃晋封为宜贵妃,并管理后宫之权,康熙又让德妃协助宜贵妃,这样她也有了管理后宫之权,可见康熙皇帝对她的信任与喜爱。
我们在这里,提到了宜贵妃。对,您一定想到了那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吧?对,她就是剧中宜妃的原型。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聪明漂亮、伸张正义的宜妃,很多人都想知道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宜妃这样一个人?
答案是:有!
不仅有,而且,她还是深得康熙帝宠爱的妃子之一。宜贵妃本人也和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差不多,心气儿高,且争强好胜。
宜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她于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被封为宜嫔,两年后生了皇五子恒亲王允祺;康熙二十年晋升为宜妃;后又生了皇九子允禟和生皇十一子允禌;1733年病逝,宜妃享年近80岁,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东陵景陵妃园寝。
德妃在康熙五十二年,被晋封为德贵妃,时年五十四岁。
雍正元年即1723年,德妃被称为皇太后,时年六十四岁。雍正元年正月初十,移居慈宁宫。雍正元年五月十九日皇太后病重。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三点,雍正帝亲至慈宁宫,昼夜侍奉汤药。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三点三十九分,皇太后逝世,享年六十四岁。雍正元年九月十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
虽然自康熙二十八年,德妃就协助处理后宫事务,而且需要她做的也都一丝不苟地做了,但对于贵妃一类的册封她似乎从来就没动过念头,平和的心态使得德妃在宫中度过了三十多年的平静生活,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发生在围场的一个重大事件——康熙废太子,德妃从此再也不能得安宁了……
腥风血雨争皇储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名门之后,生于顺治十年即1653年十月初七日,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遏制鳌拜,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择后的传统,册立索尼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索尼果然不负太皇太后所望,为康熙皇帝的亲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理说这种政治背景下的婚姻都不会有太深厚的感情,很少有过得幸福,可是实际上,这位赫舍里皇后与康熙帝的感情非常之好,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
当年,遵照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懿旨,12岁的康熙皇帝和13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举行了大婚典礼。“绕床弄青梅”、“羞颜未尝开”,这对情窦初开的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其实一对患难夫妻,他们共同度过了鳌拜专权的日日夜夜。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里,赫舍里氏以自己“宫闱式化、淑德彰闻”的得力辅佐,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康熙皇帝无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料理国政。
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比康熙年长一岁,在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即1665年10月16日,这位“满洲下人”之女被册封为皇后,皇后给康熙的第一份厚礼,就是她的叔父索额图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协助皇帝一举清除鳌拜集团,而皇帝对皇后的回报就是让她成为了母亲,他们之间第一个儿子承祜降生了。
伴随着康熙身边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年轻女子争爱夺情,她却让自己表现出宽容,以“广圣嗣”的理由予以接纳,只有独守孤灯、恪守妇道才能母仪天下。这就是一位皇后可怜的情感规则。
不料,一场疾病竟然夺去了承祜的生命,让她失掉了孤寂宫廷生活的精神支撑,赫舍里氏肝肠寸断,但她更关心康熙的悲痛。此前,有六个阿哥先后都夭折了,因此承祜作为独苗,宝贵非常,可以说是康熙与皇后的命根子,可他还不到四岁就也撇下所有的亲人走了。
赫舍里氏21岁时再次怀孕,康熙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嫡子来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清王朝自开国以来,还没有一位皇帝是以嫡子身份即位的,康熙的祖父太宗文皇帝、父亲世祖章皇帝都不是嫡出,康熙本人也是庶出。
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五月初二,赫舍里氏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麽麽早已等候再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第二天上午10时出生。康熙皇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一位健康的皇子,异常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
伴随着婴儿那声响亮的啼哭,已经昏厥多时的皇后又苏醒了过来,她吃力地睁开眼睛看着儿子——这是母子之间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尽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四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仅仅几个时辰,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得大喜大悲。
她是清朝唯一一位因难产而去世的皇后,也是清朝所有皇后中去世时最为年轻的。21岁的康熙皇帝悲痛万分,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大行皇后的梓宫被安放在乾清宫,宫内停灵三天,期间王公、大臣和公主、王公福晋、夫人等齐集宫内外,每日早晚两次举哀。第四天,梓宫在皇帝的亲自监送下,移至西华门外的殡宫,在西华门外停灵的25天时间里,康熙帝竟然有20天亲自到皇后的梓宫前举哀,足见帝后的感情之深。
第27天,大行皇后的梓宫奉移到北京城北的巩华城暂安。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二月,景陵修建初具规模,在巩华城内停放的皇后棺移到景陵地宫之中。当时由于康熙帝健在,所以只是先做几道木门,临时关闭,等到皇帝入葬后才能正式封锁。
她以生命为代价孕育的皇子胤礽,在襁褓之中就被立为皇太子,有人说是孝庄文太皇太后的提议,也有人说是康熙皇帝请求祖母而致,除此之外,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是孝诚仁皇后的嫡亲。康熙皇帝将自己对皇后的感情转移到了胤礽身上,爱屋及乌。
为了把皇太子胤礽培养成未来的仁主圣君,康熙皇帝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亲自任启蒙老师,又广聘名儒高师,年仅六岁的胤礽得以系统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通晓满、汉两种文字,还能流利地背诵四书,并且弓马娴熟。他在成人之后更是身材魁梧、举止大方、仪表不凡,成为康熙皇帝理想的继承人。
在太子刚刚成人时,康熙皇帝竭尽全力巩固太子的地位,维护太子的权威,对于藐视皇太子的臣工,不管他们职位多高,权力多大,也严加打击,毫不留情。然而,就在康熙皇帝极力维护太子地位之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开始从政,胤礽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太子党,或者说皇太子集团。其中,皇太子允礽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祖父是索尼,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叔父是当朝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胤礽广收贿赂,而且私自动用大内的库银,又派人到全国各省收取官员的贿赂,而且把外国使臣进贡的物品随意取用。胤礽的欲望逐渐从物质发展到了权势,他任意凌辱斥骂王公大臣,擅自做主将康熙皇帝已批交各部院衙门办理的事情进行修改,严重触犯了皇权。
而胤礽对康熙皇帝没有相应的亲情回报,他毫不体恤父亲,也让康熙帝非常伤心,从此他对这位皇储的不满,逐渐公开化。康熙在亲征之前特令科道官员“实心尽职”,“自皇太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所贪虐不法并交相比附,侵轧党援,理应纠举之事,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参,毋得畏惧权要,瞻徇容忍”,显然这是在给皇太子敲警钟。
然而康熙还未回到京城,“有关太子昵比匪人”、喜怒无常、沉溺酒色、服用奢华、征索无度、多行不法的传言就已经传到了行在。这里面肯定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皇帝对太子胤礽愈发失望了。经过三十几年的教育,仍然未能培养出满意的皇储,康熙无比沮丧。
不曾料到,太子的叔外公——也就是孝诚皇后的叔叔索额图也被卷了进来,当讨论皇太子服装颜色、所用仪仗规格时,索额图竟然提出“俱用黄色”、仪制俱同皇帝一样的建议,这让康熙老大不快,以至康熙在二十三年(1684年)罢免了索额图的所有职务。此后不久,赋闲几年的索额图虽然被起用,在尼布楚同俄国进行谈判。但在平定噶尔丹后,索额图被再次革职,而且被判处幽禁。幽禁索额图就是废太子的一个先兆。
索额图结党,密谋大事。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胁,说:“说不定哪天就被鸩杀,或者被谋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宁。”
皇十八子之死竟然成为废太子的导火线。不满八岁的皇十八子突然病死,康熙非常悲痛。而太子不体会到父皇的伤感,反而有些窃喜。这在康熙看来,结论就是:对手足兄弟尚且如此,一旦君临天下,还能指望他能爱民如子?
最大的疑案就是,太子胤礽在木兰围场期间曾“窥视”皇帝的“起居动作”,很多人在追问:太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刻预感到位置不稳的太子胤礽迫切渴望了解父皇的意向,胤礽那天一个人在夜色中漫步,当他看到帐篷中露出的一丝亮光,未加考虑就一步步靠近发出亮光的裂缝,并屏住呼吸向里面窥视时,不料,映入眼帘的正是父皇直视过来的审视目光,冰冷而愤怒。
悲痛与愤怒与失望让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清晨,木兰围场有了这样一幕:康熙皇帝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向从猎的诸王大臣、文武官员,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宣布了废太子的谕令。当时,康熙皇帝且谕且泣,以至于悲痛得难自禁地仆倒在地。宣谕完毕,强烈的悲伤与愤懑让他情绪激动,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寝食,日夜涕泣不止。
这件事严重地伤害了康熙皇帝的健康,他在稍后患了中风,中风后遗症让他从此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
胤礽在当了33年的皇储后被废,而且是欲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在这里,最可怜的就是为了儿子而失去生命的胤礽生母孝诚皇后。
康熙废太子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们,结党钻营,谋贪大位。于是在太子党之外,又渐渐地形成了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
太子被废就意味着康熙要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康熙共有35个儿子,成年且受册封的有20人,这其中年龄较长者有12人。他们是:大阿哥允、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táng)、十阿哥允(é)、十二阿哥允祹(táo)、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tí)。
第一个对储位产生非分之念的就是皇长子——大阿哥胤褆。大阿哥胤褆的母亲惠妃出自门第高贵的叶赫那拉氏家族,系叶赫部首领杨吉砮的后裔,而杨吉砮的幼女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惠妃的兄长则是权倾一时的大学士明珠。而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黜时,他是众多皇子中地位最高的,直郡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太子。
为了加速胤礽的垮台,大阿哥胤褆不仅屡屡向皇帝告发太子及其属下的不轨行径,甚至还指使喇嘛巴汉格隆等人暗中咒魇皇太子。鉴于康熙在废储之初就明确有旨:“诸阿哥中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于是大阿哥以退为进,推荐八阿哥为皇储,一旦皇帝能接受这个建议,他自己就能以大阿哥的身份辅政,这是一步高招,如此一来还可以把康熙怀疑的目光引到八阿哥身上。很快大阿哥又向皇帝告发八阿哥,以期实现从直郡王向皇太子的飞跃。
万不料,因指使喇嘛咒魇皇太子一事被三阿哥胤祉告发,大阿哥胤褆被革去王爵、终身幽禁,空费了心机。
这时八阿哥在极力争夺储位。他表现得谦和,礼贤下士,在宗室、权贵以及汉族官员中都得到广泛的赞誉,均认为八阿哥是最理想的皇储人选;是皇子中名声最好的一个。
德妃的两个儿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也突然被卷进这场政治漩涡,令德妃胆战心惊的一幕幕接连发生:负责看押废太子的四阿哥因大阿哥暗中咒魇皇太子,受到牵连,遭到关押。
而十四阿哥胤禵更让母亲牵挂,他本来就没那么多的心计,况且又刚二十出头、义气用事的年纪,平素又同八阿哥、九阿哥交好,弄不好也会受到牵连。
果然,废掉太子不到一个月,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就在一次上谕中斥责“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德妃最担心的事情在九月二十九日发生了:
那一天康熙把众皇子召集到乾清宫,指责八阿哥参与“谋害胤礽”,并下令将八阿哥锁拿。八阿哥的确有谋皇储之意,但绝无“谋害胤礽”之心,实在是受了大阿哥的连累。谁让他是大阿哥推荐的呢?康熙已经把他看作是大阿哥的一党!
在康熙龙颜大怒的情况下,偏偏九阿哥又撺掇一向被父皇偏爱的十四阿哥给八哥讲情。
义气用事的十四阿哥便进言道:“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此言如火上浇油,正在气头上的康熙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你们两个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极封你们做亲王吗?”
十四阿哥年轻气盛,不是识趣地住嘴,而是为自己分辨,并且还对天发誓,这更发激怒了皇帝,康熙在暴怒中,竟抽出“佩刀欲诛胤禵,皇五子胤祺等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禵……”
为了解决国本问题,扼制诸皇子对储位的争夺,克服政治危机,康熙皇帝不得不再次考虑立储的问题。康熙决定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畅春园召集满汉大臣举行议储会议,此时是废除胤礽的两个月后。他对应召而至的大臣们说:“皇太子所关甚大……今令满汉大臣等会同详议,于诸阿哥中,奏举一人。大阿哥所行甚谬,虐戾不堪,此外于诸阿哥中,众意谁属,朕即从之。”这就是说,除了除因咒魇胤礽被幽禁的大阿哥外,哪个都可以。
大臣们受命后极为不安,一起提出:“此事关系甚大,非人臣所当定,我等如何可以推举?”但是康熙皇帝却宽慰大家“不必疑惧”,执意要群臣推举。在无可推诿的情况下,所有到会的满汉大臣竟然一致推举八阿哥允禩为皇储,这样一种“所举皆同”的局面,的确在皇帝的预料之外。
尽管康熙也知道“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诸臣称奏其贤”,但当内侍把满汉大臣俱书写的“八阿哥”三字的纸张交到皇帝的手里后,康熙便传谕与会者:“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由于诸大臣不敢再议,康熙又传谕旨道:“今日已晚,尔等且退,明日早来,面有谕旨。”
上述记载均摘自康熙朝实录,而康熙朝实录是雍正即位后纂修的,在档案材料的选择上,必然要尽量采用诋毁政敌的内容。即使如此,对八阿哥得到一致推举的事实也无法抹杀。
这让一向疑心甚重的康熙立即质疑满汉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之举,必有人幕后操纵。受到怀疑的虽然得免一死,却也遭到囚禁,此外,被革职多人。
这时,大家才渐渐弄明白,原来康熙召开议储会议的真正目的:为胤礽的废而复立制造舆论。储位之争令康熙认识到,避免骨肉相残,对胤礽废而复立是为上策。请看,康熙谕旨曰:“太皇太后在日,爱朕殊深,升遐以后,朕常形梦寐……近日有皇太子事,梦中见太皇太后颜色殊不乐,但隔远默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且执皇太子之日,天色忽昏……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致本性泊没耳,因召左右,加意调治,今以痊矣……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
胤礽的废而复立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但受此废立风波牵连的人却大多不如从前。在此风波中惟一没受到太大波及的就是四阿哥胤禛。虽然他也受到了牵连,但四阿哥胤禛很快就被证明是无辜的。
由于胤禛对废太子在看管中多有关照,从而给皇帝留下“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的印象。因而当康熙决定对胤礽废而复立的时候,胤禛也受到了父皇的褒奖。
不立太子
复立皇太子,本来就是无奈之举,而胤礽在被复立之后不思悔改,依然我行我素,和被废之前别无二致,在饮食服装陈设方面甚至超过了康熙皇帝。并且复立之后,胤礽继续结党营私,网罗党羽。康熙曾当面警告过索额图,不见效果后,康熙下令将索额图处死,同时警告皇太子说:“从前索额图帮着你谋划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将索额图处死。”但皇太子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乖张。
胤礽这种变本加厉让康熙皇帝暴怒,终于,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他处置了太子党一干人等之后,向大臣们宣布,胤礽“是非莫辨,大失人心……今观其行事,即每日教训,断非能改”,将胤礽再次废黜,继续监禁。
直至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重,传位皇四子胤禛。胤禛将康熙皇帝朝两立两废的皇太子胤礽,迁居到山西祁县郑家庄,派重兵严加看守。
最后,这个废太子胤礽于雍正二年即1724年十二月病死于囚所,时年51岁。胤礽死后被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
胤礽的废而复立,到再次被废,时隔不过四年。
何以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在择立皇储的问题上居然出尔反尔,是不是太没有水准了?这其中除了太子本身的弱点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度集权的皇权其实不能容忍储权的存在。因为皇太子就是皇位继承人,相当一部分大臣为了日后荣华富贵必然奔走于皇太子门下,这便会形成一个同皇权几乎平行的储权。
而康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凡事皆在朕裁夺”,这样的皇帝绝不会容忍储权的存在,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下大事当统于一”。
也正是这个原因,康熙自第二次废太子直至去世,长达十年未再择立太子。尽管年逾花甲,尽管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羸瘦已甚”、“步履尚难”、“心悸不安”、右手因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本”、“写字手亦渐颤”,但康熙依然置群臣的吁请于不顾,坚持不立太子。
康熙虽然成功地遏制了储权,但却激化了储位之争。
在经历太子废立的风波后,四阿哥胤禛被晋封为雍亲王,尽管同时被封为亲王的还有三阿哥、五阿哥,但他们均非追逐权力之辈。
而皇四子党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胤禛颇有心计,他现在完全能够做到不露声色。这位四阿哥虽然小的时候有些喜怒不定,但成年后已经修炼得含而不露了。他对皇八弟允禩集团,既不附和,也不作对。他佯作“安静守分”,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父皇表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廷诸臣。对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却不去交结,当然也不去苛求,听任其同皇八弟允禩结党。当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们将视线集注于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的时候,他以不争为争,以退为进,坐收了渔人之利。
四阿哥的聪明之处即在于不是明争而是暗夺,用最隐蔽的方式加入竞争着的行列,在暗处窥测情况,探听虚实,积蓄力量。
其实胤禛刻意在谋取皇位,他韬光养晦,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他很清楚,处在康熙这样有着天纵之才的君父之下,“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在“皇上前毫无所疵”。在他的心腹的谋划中,一步一步地向着皇帝的宝座曲折航进。
首先,他虚伪地向皇帝父亲表示“诚孝”。胤禛明白,博得皇父的信赖和喜欢,是自己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他极力表现出“诚”与“孝”,不仅不参与竞争,而且还劝慰皇父保重身体,以便多当几年皇帝。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大病一场。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康熙帝果然病体渐痊,于是命内侍传谕:“当初拘禁允礽时,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只有四阿哥深知大义,多次在我面前为允礽保奏,像这样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说:“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
同时,他表面上“友爱”兄弟。对于“诸王阿哥,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胤禛以“不结党”、“不结怨”的主要原则,把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争夺帝位的事业中仅次于诚孝皇父的重要事情。诸兄弟之间,结党必结怨。胤禛没有参加皇太子党,也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既诚孝皇父,也友爱兄弟,这使他安然无恙地躲避开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矢镞。
此外,胤禛极力表现出自己的勤勉敬业。凡是皇父交办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办好,既使皇父满意,也使朝臣口碑相传。胤禛的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胤禛曾对大臣说:“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胤禛继位后,定做了“戒急用忍”掉牌,为座右铭,用以警示。
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最热衷储位的八阿哥基本出局。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后,八阿哥及其支持者九阿哥等都成为十四阿哥胤禵的支持者。本来就有称帝之心的胤禵,在两位异母兄长的拥戴下,又怎能摆脱对储位的觊觎?十四阿哥现在完全是跃跃欲试了。而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在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对西藏的入侵也的确为十四阿哥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干的机会。康熙特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军队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在谕令中明确提出“十四阿哥既授为抚远大将军统兵前去,其蠹用正黄旗之蠹”。
正黄旗是皇帝自将的上三旗之一,允许十四阿哥使用“正黄旗之蠹”,就是对抚远大将军代天子出征身份的肯定。在储位已经空缺将近七年的情况下,这样一种任命自然会引起同储位有关的种种猜测及分析。
但对于十四阿哥这一不寻常的任命,德妃却兴奋不起来,即使十四阿哥建功军前,即使皇帝真的立储十四阿哥,皇太子也不是好当的!废太子就是前车之鉴。那些皇子不必说,就是一母同胞的四阿哥也够胤禵应付的。德妃时时刻刻都在为两个儿子担心着。
十四阿哥在平定西陲返回北京后,康熙又令他去坐镇西宁,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以至九阿哥失望地说:“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后难于安顿他!”所谓“难于安顿”就是不想把皇太子的位置给胤禵。
康熙晚年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而大伤元气,郁结不已。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境况来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其尸体在床上67天没法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晚年康熙大帝面对诸子夺储的悲苦而无奈的心情。
那么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到底是谁?
他的孙子弘历愈发使得皇储人选变得扑朔迷离。弘历是雍亲王第四子,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即1711年9月25日生于雍亲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年三月,12岁的弘历第一次见到69岁的祖父,聪睿过人的弘历,不仅读书多,而且过目不忘,康熙决定把弘历留在身边。康熙有几十个孙子,但只有弘历如此赢得祖父的格外垂爱。
弘历被留在康熙的身边,也许就是个信号?表明老皇帝很想把皇位传给孙子弘历。如果皇帝真的这样考虑,就会影响到四阿哥,总不能越过四阿哥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吧?那么,事情接着会如何发展呢?
史上最短命太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偶感风寒的康熙在畅春园去世,此时发生的情况惊得所有人目瞪口呆:步军统领的隆科多“先护送雍亲王胤禛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见”,十四日公布康熙遗诏,其中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禛为君的口谕,还用得着负责京师警卫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吗?先帝的遗命谁敢不遵,根本用不着隆科多“护送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这里面显然还是有问题的,但问题是不是如传说的那样修改遗诏,我个人看法也未见得,应该说是胤禛合理地利用了弘历被老皇帝喜爱并留在身边这一点,为自己有望得皇位先行造足了势,否则他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什么会在胤禛即大位后,表现得那样反常呢?
哪一个宫人女人不是做梦都盼望有朝一日会母以子贵、身为太后,德妃自然也不例外,但当胤禛将这一切送给她时,她不仅不愿接受群臣的朝贺,还以康熙未曾安葬为由拒绝朝臣给太后上尊号。
而按照雍正所承认的他自己的即位是康熙临终时“仓促之间,一言以定大计”,试想一个行将命尽、呼吸微弱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词语来口述遗嘱的场景,要想区别胤祯与胤禛的确是力不从心,谁也无法排除四阿哥乘机捷足先登的可能。
在宫中的女人只有当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头,然而对于德妃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太后这个大桂冠下,散发出强烈的血腥味。德妃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相煎太急的一幕最终还是出现了:雍正元年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灵柩后,雍正把十四阿哥胤禵留在汤山软禁了起来;此后十天,雍正帝下令逮捕胤禵家人雅图、护卫孙奉、苏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禵“在军闻有吃酒行凶之事”审讯他们,但“回奏并无”,以致“上怒”,令将上述人“拿送刑部,永远枷示”,对十四阿哥已经是“山雨未来风满楼”了。在十四阿哥面前还有什么灾难?难道他也到了欲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吗?
雍和宫万福阁(雍和宫原系雍正即位前的府邸)据亲眼目睹康雍时期皇室内部权力之争的宗室成员弘旺所撰写的《皇清通志纲要》所载:四阿哥原名胤禛,十四阿哥原名胤祯;在雍正即位后,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胤禵。四阿哥胤禛的“禛”与十四阿胤祯的“祯”,不仅同音,而且字形也极为相似。著名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据此对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雍正不仅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连他的名字胤祯也一起夺了。
雍正元年即1723年五月二十三,也就是在雍正继位不到一年,已是太后的德妃乌雅氏离开了人世,而这个时候,康熙帝的梓宫尚未奉安,也就是说她死于大丧期间,享年64岁,谥号为孝恭仁皇后。
她是死不瞑目。正是两个儿子的相互残杀,才让这位可怜的母亲抑郁而终。
死前,既未能同日夜牵挂的十四阿哥诀别,也未能让当上皇帝的儿子放弃骨肉相残,这是乌雅氏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雍正帝和皇十四子虽是同母所生,却形同不共戴天的仇人。这原因就是皇十四子允禵一直和皇八子党(皇八子允禩为谋继位,与其他几个皇子所结成的政党)的人亲近,雍正帝即位后,打发允禵到遵化的清东陵去看守皇父的陵墓,其实就是把他软禁,以至于到他们的亲生母亲去世,允禵也无法见上最后一面。
德妃乌雅氏的梓宫先是停放在寿皇殿,八月十八日奉移景陵,九月一日随着康熙帝的梓宫一道入葬景陵地宫。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三位皇后在那里等候着康熙帝了,再加上她,一共是四位皇后陪伴康熙帝。她们的排列顺序,是根据生前地位决定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为首,其次是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再次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最后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雍正帝与其生母之间一直失和。
由于生育胤禛的时候,乌雅氏没有身份,甚至连嫔也不是,她完全没有抚育皇子的资格,于是刚刚出生不久的胤禛,就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宫中抚养,当时佟佳氏是皇贵妃,虽非皇后,却也是当时后宫嫔妃中身份最高的。由此,雍正母子之间有些疏远。当时的佟佳氏以皇贵妃之尊,掌管后宫,是诸位皇子之嫡母,她的尊贵一定让年幼的雍正产生一种依属感和安全感,出于生存的本能他必定会竭尽全力地去讨养母的好,以期获得她的欢心,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下,难免“沦为”一个懂得如何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儿”,雍正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态度,想来也会由于养母的存在,和在宫廷之中生存立足的需要,以及祖宗的成法,而不敢过分亲近。胤禛甚至很有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中表现出自己为皇贵妃所养育的自豪、高傲的情绪,生母德妃看在眼里,伤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的母子关系便会蒙上一层阴影。
而德妃也不是只有胤禛一个孩子,她还有幼子胤祯(即允禵),这让雍正更加不平衡,不仅与她们母子间关系更加冷漠,他同样与亲弟胤禵关系紧张。
在雍正即位后,德妃说了那句著名的“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意思是:皇帝诏命我的儿子继承皇位,(这件事)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过。
所以很多人因为这句话而不理解甚至咒骂德妃为什么如此偏心。可是,没有在任何史料中表明德妃偏疼哪一位儿子。
这句话也为雍正带来了很多麻烦。因为大家注意到了,“钦命”意为皇帝的诏命,如果说乌雅氏因为这句话否定了雍正,那么同样是她的儿子,她也否定了十四阿哥。为什么这句话就不可以这样理解,她没有想过是因为“胤禛在做皇子的时候没有僭逆之心”。雍正即位之后,同样说过没有想过康熙会把这副担子交给自己之类的话。
但雍正皇位的继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驳斥社会上流传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之说,雍正把审讯鼓动反清的曾静及其弟子张熙的口供编辑成《大义觉迷录》发行,宣传清朝得天下之正、颂扬雍正“圣德同天之大”。
这才是欲盖弥彰,反而使得太后乌雅氏之死成为一个久久令后人议论的话题。
她有贤孙乾隆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是如何进行自辩的吧?要知道,这本颁行天下的书,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因为它完成是愈描愈黑,不过倒给后世留下了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来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毒发而死。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的说法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允祚(5岁死)、允禵。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禵被另一个亲生儿子囚禁,作为母亲能不痛心吗?所以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自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六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二十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礼、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礻我、十二弟胤祹、十三弟胤祥、十四弟允禵、十五弟胤礻禺、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
大阿哥允礼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礼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只比雍正大一岁的三阿哥允祉,根本就不会对雍正的统治构成任何威胁。他从来不热心争皇储,而是一门心思编书。胤祉确实同废太子胤礽关系密切,但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后在政治上已经是行尸走肉。胤祉虽然在康熙四十八年就被封为诚亲王,但他却是个书呆子,热衷于编辑《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是个缺乏领袖欲的王爷。被权力之争阴云所笼罩的雍正,已经变得疑神疑鬼,对从不党附自己的胤祉防范有加,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一度把胤祉降为郡王。雍正八年,恢复亲王爵位才三个月的胤祉,又因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当然也有人说是他私下里对雍正有抱怨之语,被雍正知了道,总之,他被雍正革除爵位,拘禁于景山的永安亭,一直到雍正十年,允祉含恨而死。
五阿哥允祺在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八阿哥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阿哥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阿哥允礻我(读音E)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jī)印册赐奠。允礻我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
十二阿哥允祹在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阿哥允禵虽然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禎”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阿哥允礻禺也在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十三阿哥允祥、十六阿哥允禄和十七阿哥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其实,雍正作为一个政治家,评价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性情品格,也不应是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对雍正的评价,关键要看他对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做了哪些事情。
应该说,他做得很不错。
公元1723年的雍正元年是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雍正主政的最主要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
首先,他整顿吏治。康熙晚年的宽仁,使得吏治松弛,贪污腐败成风。雍正对此弊政,从雍正元年正月,就开始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整治,他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等。从二月即开始,定重罪严惩不法官员。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清史稿·食货志》说:“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其次,通过密折制度,皇帝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皇帝可以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
再次,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使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
另外,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由世袭土司进行管辖。雍正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样就有力地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当时的民族与边疆问题,东北地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东南的台湾、北方的蒙古,到康熙时已经得到解决;西南的民族问题,雍正时已经解决;新疆和西藏,到乾隆朝得以解决。
此外,过去土地和人丁分开纳税,雍正推行丁银摊入地亩。这项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贫穷无地者的负担。但也造成了社会人口的急剧增长。道光时人口突破四亿。
最后,废除贱籍。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世代相传,不得改变。他们不能读书科举,也不能做官。这种贱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等。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他们男的从事捕蛙、卖汤等;女的做媒婆、卖珠等活计,兼带卖淫。这些人“丑秽不堪,辱贱已极”,人皆贱之。在陕西,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权后,将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身陷火坑,陪酒卖淫,受尽凌辱。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惰民更为悲惨。如果村里有两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当、世仆,有如奴隶,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击。广东沿海、沿江一代,有疍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苏苏州府有丐户,也为贱民。雍正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六十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由乾隆来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帝国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雍正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在儿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争的事实;而雍正的儿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义觉迷录》,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雍正即位后的骨肉相残伤透了母亲的心,但雍正的儿子弘历却让她的祖母孝恭仁皇后在九泉之下安心。
乾隆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的政治气氛中度过的,施政尚严的雍正朝统治给宝亲王弘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雍正幼年“喜怒不定”,在康熙的管束下有所收敛,然而当雍正登上皇帝的宝座、当康熙的约束不复存在,被压抑多年的性格弱点就要急剧膨胀,于是施政随意同极端专制、刑法苛刻就成为雍正13年统治的突出特点。乾隆在居藩邸时写过一篇《宽则得众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论述施政尚宽,强调当政者要“宽以待物”、“宥人细故”,只有这样“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简言之:为政宽大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乾隆时代的开始,是以变更雍正时期的举措为起点。乾隆一即位就将雍正特别信赖的文觉禅师及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驱逐出宫禁。雍正对佛教、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研究佛教、获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把一些和尚、老道召进皇宫。道士张太虚、王定乾以炼丹得宠,而文觉禅师则因在政治上出谋划策被雍正“倚之如左右手”,据说年羹尧、隆科多案件以及胤禵等人的被幽禁与突然死亡等事件,文觉禅师均参与其间。
因而乾隆主持政务才两天,就把这些不安分的和尚、道士驱逐出宫,并把雍正赐予他们的御笔亲书的翰宝也全部收回。对于在政治上兴风作浪的文觉禅师,乾隆特地做出令其徒步返回原籍长洲,并责令地方官员对其严格管束,以示严惩。
乾隆在即位不久即着手解决雍正迫害手足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分位两类:一类是卷入对皇储地位中的角逐,如胤禵等,另一类则是与雍正帝关系不洽者,其中以诚亲王胤祉最为典型。
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那样,雍正在即位以后就对开始昔日的竞争者进行监视、控制,进而囚禁。到了雍正四年,受到更为残酷的迫害,披枷带锁地押到外地或者宗人府幽禁。不仅把他们从宗室除名,而且强迫改用带侮辱性的字为名,其中有的人就死于幽禁之地。就连雍正帝的第三子弘时也被卷入这场血雨腥风的宫廷之争,弘时因不满雍正的骨肉相残,而在雍正五年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处死。
而乾隆则致力于纠错,早在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就下令释放了八阿哥等人。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乾隆恢复胤祉的郡王爵位,赐谥“隐”。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令恢复胤礽等人的名字。至此雍正时期“煮豆燃豆萁”的痕迹基本都被清除了,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在天之灵该怎么安慰了,她的孙子终结了手足相残的悲剧,这是她最愿意看到了,这比太后的桂冠更让她向往和愿意得到,这也是她毕生追求的。
至此,我们可以说,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关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大量出场,完全是戏说,史上真实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儿子即位后不到半年时间就怨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