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烷烃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结构。烷烃分子中含有碳碳(C—C)σ键和碳氢(C—H)σ键,这两种共价键比较牢固,而且C—H键的极性很小,因此化学性质不活泼,表现为和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都不发生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温或催化剂作用下,烷烃能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烷烃的大多数反应都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主要因为形成烷烃的碳碳键和碳氢键都很强,需要较高的能量才能使之断裂,如断裂C—C键需要347kJ/mol,断裂C—H键需要308~435kJ/mol。再者,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距较小,共用电子对不易偏向某一个原子,电子分布均匀,因此烷烃对亲电试剂或亲核试剂都没有特殊的亲和力。

2.7.1 氧化反应

需要注意,无机化学中,一般采用电子得失或氧化数升降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而在有机化学中,则常常把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氧或者脱去氢的反应叫作氧化反应;引入氢或者脱去氧的反应叫作还原反应。

烷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燃烧的实质就是氧化反应。空气充足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发出大量的热。标准状态下,1mol甲烷的燃烧热为889.8kJ/mol。

这是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作为内燃机燃料的基本原理。

低级烷烃(C1~C6)蒸气与空气混合至一定比例时,遇到明火或者火花便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CO2和H2O急剧膨胀而发生爆炸,这是煤矿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53%~14%,也就是说,甲烷在空气中的比例在此范围内时遇到明火会爆炸,超过或者低于此范围时只是燃烧而不爆炸。

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烷烃在其着火点以下可以被氧气氧化,氧化的结果是碳链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断裂,生成含碳原子数较原来烷烃少的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酸等。氧化反应比较复杂,不能用一个准确的反应式表示,只能简单表示如下:

2.7.2 异构化反应

有机化合物由一种异构体转变为另一种异构体的反应,称为异构化反应。炼油工业中,往往利用烷烃的异构化反应,使石油馏分中的直链烷烃异构化为支链烃,以提高汽油的质量。

如正丁烷在三溴化铝和溴化氢存在下,27℃时可以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异丁烷。

异构化反应是可逆的,受热力学平衡控制。该反应在石油工业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此反应,可以把石油馏分中的低辛烷值的正烷烃转化为高辛烷值的异构烷烃。

2.7.3 热裂反应

在无氧条件下,烷烃在高温(800℃左右)发生碳碳键断裂,大分子化合物变成小分子化合物,这个反应称为热裂反应。石油加工后除了得到汽油外,还有煤油、柴油等分子量较大的烷烃,通过热裂反应,可以变成汽油、甲烷、乙烷、乙烯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个过程很复杂,产物也很复杂,碳碳键、碳氢键都可以断裂。且断裂可以发生在分子中间,也可以发生在分子一侧。一般情况下,分子越大,越容易断裂,而且热裂后的分子还可以继续进行热裂。

利用热裂反应可以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原油经过分馏得到的汽油占原油的10%~20%,且质量不好。经过热裂反应后,原油中含碳原子数目较多的烷烃断裂成更被需要的汽油组分(C6~C9)。工业上通常使用催化剂存在下的热裂反应改善汽油的质量。

2.7.4 自由基卤代反应

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所取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通过自由基机理发生的取代反应,称为自由基取代反应。

在热、光或者催化剂作用下,烷烃分子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这种反应叫作烷烃的卤代反应。例如:

烷烃的卤代反应一般是指氯代反应和溴代反应。因为氟代反应非常剧烈,属于爆炸性反应,往往用惰性气体稀释,并在低压下进行。而碘代反应却很难直接发生,一方面是碘原子的活性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应中产生的碘化氢具有强还原性,可以把生成的RI还原成原来的烷烃。因此,卤素的反应活性顺序为:F2>Cl2>Br2>I2

甲烷的氯代反应是工业上制备氯代甲烷的重要反应,但是实验室中,很难使反应停止在一氯产物阶段:

因此,反应得到的产物一般是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工业中一般通过精馏,使产物的混合物一一分离开来。

反应产物混合物的组成取决于反应物与试剂的比例和反应条件等。例如,在工业上400~500℃反应温度下,调节甲烷和氯的摩尔比为10:1时,主要产物是一氯甲烷;当甲烷和氯的摩尔比为0.263:1时,主要生成四氯化碳。

乙烷的卤代反应和甲烷相同,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从丙烷开始,其他烷烃的一卤代产物就不止一种,这是由于分子结构中可取代的氢原子类型不止一种,因此能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一卤代物。例如,丙烷的氯代反应可以生成两种一卤代产物:

从丙烷分子结构可以看出,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有伯氢和仲氢两类,其一氯代产物有两种,而且两种取代产物的比例不相同。伯氢原子总共有6个,其取代产物所占比例为43%;而仲氢原子数目为2个,对应的取代产物比例却达到57%,即仲碳原子上氢的取代几率更大些。

而异丁烷除两种一氯代产物外,还可能有一些多氯代产物,而且一氯代物的比例也不相同。

分析以上氯代反应产物所占比例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碳原子上面的氢原子的活性是不相同的。

通过计算可以了解氢原子个数与卤代反应产物的关系。丙烷中有6个伯氢原子、2个仲氢原子,理论上其氯代产物比例应该为3:1,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异丁烷中伯氢原子总共有9个,其取代产物所占比例为48%;而叔氢原子数目为1个,对应的取代产物比例却达到29%。为了说明问题方便,将上述反应中氢原子个数与形成取代物比率进行折算,即都折算为一个氢原子对应的取代产物比例,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室温下光引发的氯代反应中,伯、仲、叔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大致为1:4:5。因此,烷烃卤代反应中,各种氢原子的活性顺序为:

叔氢原子>仲氢原子>伯氢原子

溴代反应中氢的相对活性也遵循叔、仲、伯氢原子被氯原子夺取的顺序。但其活性差别比氯代反应活性大很多,为1600:82:1。如叔丁烷的溴代产物只能得到痕量的1-溴代丁烷。

烷烃分子中不同氢原子的活泼性不同,可以从不同类型的C—H键的解离能不同得到解释。键的解离能越小,键发生均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越少,因此也就容易被取代。伯氢、仲氢、叔氢C—H键的解离能参数见表2-5。由表可知,不同类型碳氢键的解离能大小顺序为伯氢>仲氢>叔氢,与氯代反应活性密切相关。

表2-5 C—H键解离能与反应活性

但是,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时,三类氢原子的反应活性就很接近了。此时,高温条件使氯和氢都具有很高的能量,只要相互碰撞就能够发生反应。因此所得到的异构体的产率主要与氢原子的个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