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案例样本
调查地周宁县简况
周宁概况:周宁(旧称周墩,当前县域内日常口语仍用该名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鹫峰山脉东麓,地处北纬26° 53'—27° 19'、东经119°06'—119°29'之间。县城因城北狮子岗而俗称“狮城”。全县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20.11万人(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历史沿革:周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古为七闽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由于交通闭塞,政教不逮,长期处于政管自由状态。直至五代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宁德建县后,始纳入宁德县青田乡东阳里管辖,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筑周墩城,设东洋行县。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宁德设周墩分县,有宁德派县丞驻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设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署驻长乐)。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复属宁德县改为宁德县第三区。民国二十六年一月,恢复周墩特种区,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二年九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属驻福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建周宁县。1949年6月28日,全县和平解放,9月1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民主政府,11月12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政府。期间,自民国始,管辖土地的面积曾发生多次变化(与隔壁的蜀区或县域管辖划分变动),当前,全县面积增至1046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周宁县境内峰峦叠翠、群山绵延、山陡谷深、溪谷错综,最高峰龙岗头顶峰海拔1506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县城海拔886米,居福建省之首。地貌以高山和中山为主,中、高山占据土地面积61%,低山占26.7%,剩下的以丘陵地为主(占12.3%)。土壤以红土壤为主,占61.2%,黄土壤占28.8%,紫色土壤占2.1%,还有其他土壤占7.9%。由此可见,周宁土地贫瘠,山高水冷,且土薄地少。历来除有以梯田为主的自家稻田和日常自产生活蔬菜之外,居民几乎没有经济作物可生产。
县域传统工业:千百年来,因自然条件制约和不断行政归属变动,在改革开放前,周宁没有真正脱贫,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周宁传统的产业(本研究将在之后的阐述中说明为什么周宁人从事与“铁”相关的产业与此传统产业相关)从有历史记载的宋代开始。宋代,境内有宝丰、宝瑞两个官办银厂和民间瓷窑。明代时期,开始土法炼铁。清雍正时期铸造的“东洋锅”(清雍正年间,周宁地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故称“东洋锅”),在闽东、闽北享有盛名。期间,有记载称是杨氏三兄弟(杨联旦、杨联万和杨联学)携带晚辈孙作、孙忠到周墩下坂(目前是周宁县城郊区的一个自然行政村,隶属浦源镇)开炉铸锅的。道光年间周宁县就有铸锅技工到闽北建瓯、建阳、崇安和闽东霞浦等地筑炉办铸锅厂,深受欢迎。近代民国以来,周宁县主要工业仍然是以铸造锅炉相关的铸造业为主。相对家庭经济收入而言,经营和铸锅技工的收入相对高一些,经营铸锅一般年生产可达2000—5000余口,技工年收入可达180—200银圆(相当于当时的75—83担谷子),一般工人也有50—100银圆(相当于21—40担的谷子),而当时周宁县劳动力平均年种植谷子仅20担左右。于是形成了以周宁县郊区的下板、浦源、虎岗和板头等村落为主的铸锅产业聚集地。因铸锅产业发展带动了一批从事该产业的技工人员与销售人员,采取的营销策略其中之一便是“以铁换锅”,这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在周边县市收购废铁的经销网络。改革开放后到1992年,在县政府规划中,建成的龙潭工业区,其主要产业仍是以铸造和翻砂为主,且成了邻县福安市闽东电机产业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期间,并开始有了部分商人相对集中有序地开始转向广西、广东和江浙沪地带从事铸造和经营与“铁”相关的钢材贸易活动。
周宁钢贸商帮:历史维度
周宁商帮在民国时期就开始逐步形成。民国初年,因周宁地处山隅,较为稳定,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因军阀割据与混乱,战火延至福建宁德。1926—1931年期间,周墩也连年战火不断,后来又有周墩苏维埃政府与周墩保安团的争战,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由此,有传统铸锅产业基础的周宁人就开始转向全国各地,并逐步形成了以技工自发劳务为主、流向地无序但人员相对集中的散流状态。其中,到闽北一带务工相对集中些,当地把这些人员叫作“走上府”,如当地早有民谣叹道:“年年犁耙播,亩产一百五;无食饿腹肚,不如走上府。”后来,这些外出谋生的人被称为“出门人”——现仍是周宁县对出县务工经商人员的普遍称呼。
民国时期周宁商帮雏形的特点,如孙绍旭所言,“在民国动荡的岁月里,在兵灾、匪灾、自然灾害交加的年代,承受着封建压迫的周宁山民,为生存计迫,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选择了符合当时周宁实际之路——劳务输出;采取农业与劳务相结合的道路,自发组织,农时务农,农闲务工,增加了收入,补贴了家用,发展了以铸锅业为首包括传统建筑业、药材经营、伐木等劳务输出行业;并形成了有组织、讲质量、求效益的优良的劳务输出传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道路;为周宁后来劳务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前30年,在集体化运动中,农村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国家强制政策施行中,周宁外流务工经商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尤其是1958年城乡人口隔离政策,它强化与加速了周宁人口的淤积程度。在“劳力归田”政策中,加剧了周宁本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饱和状况,使得土贫地少的周宁更是人均收入逐渐减少,强化了人地矛盾。
虽在国家政策强制中,使得周宁人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外流务工,但为生存计,在农闲之际,还是以外出从事务工活动以补家计。据统计,1957年,周宁县域人口87192人,外出务工人员就已达1万人左右,相当于当年全国出县流动人口平均数的14倍;在“文革”末年的1973年,周宁外出务工的人员仍然保持在1万多人,此时,县域人口也只有127128人(1973年的周宁人口数据),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就占据了10%左右,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出县流动人口的10倍。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使周宁县以农为主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之中,人均耕作面积更显得紧张和尖锐。此时,人口流动政策的改变,使得本有外出务工经商传统的周宁人有了政策的支持,到198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外出劳动力已达1.2万之多,自主创办的企业已有1040家,主要是从事与“铁”相关的铸锅、收购废铁和进行建筑钢材的贸易活动。据《周宁县志》(1993年)统计,1988年周宁县的外出劳务总收入为3630万元,首次超过了1988年全县农业的总产值(3432万元)。也就是说从1988年始,周宁县域经济特点变成主要以劳务为主的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据国内学者朱益民、潘丕声对中国典型的县域劳务输出的江西省广丰县所做的调查显示,1992年广丰县劳务输出9.6万人,实现收益1.99亿元,人均2062元。而周宁县在1988年外出劳务收益就达3630万元,劳务人员人均3083元,是广丰县1992年劳务人员人均收入的1.49倍。
之后,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因对钢材建材的刚性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宁人依托其所建立的钢材交易市场,使得从事钢贸的商人和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个人口不足21万的小山县已将近有10万人在外经商务工,这其中主要是从事与钢材贸易有关的行业。
钢贸市场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因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尤其是上海城市的大建设,引发了周宁经商务工人员的相对人员和产业的集中化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有一部分商员进军上海从事建材、钢材的贸易活动,尤其在浦东的杨高路集中创办了30家左右的建材商店和公司,当时就被称为“周宁建材一条街”。之后发展孕育出了一部分商人,并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家。其中1996年以ZHR为首的在上海逸仙路281号开创的“钢材超市”模式的“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它既改变了上海长期以来钢材贸易的散乱模式,同时又是周宁人高度集中在一个“市场”中从事钢材贸易的开始。该钢贸市场目前有交易席位900多个,进驻的企业和贸易公司基本上都是周宁人。此后几年期间,在上海以同样模式建设的钢贸市场和钢材仓储、码头到2010年就已达到46家。其中,较具规模以上的有华东最大的松江钢材城、江杨钢材市场、云峰钢材市场、普东钢材市场、砖桥钢材市场,等等。近年,在上海俨然已形成了以上海宝山、五角场一带和松江为主的上海南北两区钢贸的主要格局。近20年以降,上海的钢材贸易市场基本被周宁人所掌控,行业内有句话如此声称周宁钢贸商,“世界钢材看中国、中国钢材看上海、上海钢材看周宁”的形象表达。其中松江钢材城发布了“西本新干线”钢材指数价格并成了长三角钢材贸易的指导价。
与此同时,因上海钢材用量的饱和度问题,在21世纪初,有部分周宁钢贸商就开始按照“逸仙模式”在江苏、广东、广西、陕西、天津、山东、浙北等地区建立了较具规模的钢贸市场,其中尤以江苏为甚(如在连云港市,周宁人创办的钢贸市场就达11个)。到2010年止,据不完全统计,周宁人在全国创办的钢材交易市场其中包括钢材短驳仓储码头已经达到400多个,创办钢贸类公司3万多家,县域从业人员将近10万人,钢材年贸易额超万亿元的规模。
案例市场:上海YF钢材市场
攫取上海YF钢材市场作为本研究的案例样本是基于以下考虑的:
1.YF钢材市场是上海国有企业YF集团下属的子公司YF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与周宁人ZWX(当前是上海JY钢材市场的董事长)和其关联的一些周宁人在2004年8月合资创办的,这种合作模式具有市场建构的国家政策变化含义。
2.创办初始进驻的商家由伊始的多地方进场商员,最终演变成商户基本是周宁人,这具有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3.合作经营不到2年时间,因涉及市场担保问题的体制原因,无法合作经营;但到2009年开始,该市场重新又与周宁人合作经营,从股东变化看,这种市场的经营权为何又落进周宁人之中,其市场社会学的意义明显。
4.因研究需要,市场的经营管理者和市场中的部分商户与作者具有初高中同学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所得的质性资料具有可信性。
5.该市场在当前周宁人经营管理的钢贸市场大部分倒闭或破产之际,当前仍能维持继续经营,其具有周宁商帮经营钢贸市场成败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意义(具体原因后文将继续讨论),等等。
上海YF钢材交易市场位于上海宝山区,是上海较早的前店后库式和商住一体式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其他钢贸市场一样,已经从传统的钢材现货、钢材仓库市场发展成为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钢铁物流企业集群地。
地理位置:YF钢材市场地处上海长江西路778号,介于上海宝山钢铁商贸区与物流区中间地带,紧邻宝钢第一钢铁公司,仅一路之隔。其周围8公里半径内既有铁路交通资源,如张庙站(距离市场5公里以内)、北郊站、何家湾站(距离市场10公里以内)等火车(货车)的主要装卸地,又有水路交通资源上港九区、上港十区(距离市场7公里内),淞南码头(距离市场5公里内)等大型装卸码头。YF钢材市场具有便捷的陆运交通优势,北接外环线A20,可直通A30,西接南北高架,可直接连中环、内环、沪宁高速A11等主要干道,东接逸仙高架,均可连通以上主要干道。
企业规模:YF钢材市场占地173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均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1号办公楼为5层建筑,其他2—6号办公楼都是2到3层不等的低层商住一体式建筑为主。市场内还建有构件成型车间、卷板开平车间、线材拉丝车间等设施,以满足对钢材二次加工的需要,基本实现钢材加工及配送一体化经营。到2012年,市场入驻企业186家,其中只有4家公司不是周宁人,即市场的97.8%的商户都是周宁人。
仓储能力:市场规划占地仓储面积113220平方米,目前建筑面积除外投入使用的实际仓储面积为48000平方米,另233310平方米处在建投入使用中。市场钢材年常备库存量达10万多吨。
上海YF钢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于2004年8月,公司投资者为上海YF集团有限公司,YF钢材市场所属集团作为移交地方政府的部队转制企业,是著名品牌绿地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之一。YF集团下属的上海YF钢材市场是全国钢材市场重点推荐单位之一,上海钢材行业理事单位,等等。自2009年1月1日起,上海YF钢材市场再次与CMC为首的一个周宁人经营团队进行合作。其合作模式是每年上缴YF集团1200万元的经营管理费,超出其部分营业利润按照YF集团得20%、周宁人经营管理团队得80%的合作经营模式经营,市场经营管理公司的法人仍然是YF集团下属的YF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且原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不变。
据调查,YF钢材市场有如下较为明显的特征:
1.其成立是在上海钢材用钢量需求旺盛时期,由传统的钢材计划配置走向市场配置的转变中应势产生的。
2.市场的构建是在周宁人经营钢材贸易市场的成功案例中走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经营的。
3.在依托周宁群体从事钢贸的商帮力量里,周宁在掌控上海钢贸之时,一个国有企业(有其土地资源的优势)理性选择所建构出来的市场。
4.市场的进驻商户是在经营管理团队的带动下,市场内部的商户形成了俨然一个传统中国村落特征的社会关系型市场。
5.市场内部形成了明显的场域级次结构特征——市场中有在位者和受控者之分。
6.市场的进场商户基本上都有多年的钢材贸易经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