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抗战文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民间视角下运河古镇上的大捷——评毕四海的“台儿庄大战”系列小说

毕四海涉入文坛之后,以“台儿庄大战”为题材发表了三篇系列小说,1987年、1988年分别发表了系列一《黑泥——血战台儿庄之一》与系列二《烟云三题——血战台儿庄之二》,在1998年又发表了系列三《老狼的传说——台儿庄大战之三》。

“台儿庄大战”是以国民党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指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大地域上展开的一场大会战。台儿庄,位于津浦路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叉点,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当时,日军由于在津浦路南北的侵犯都无法进展,便改谋先攻下台儿庄,再围取徐州。1938年3月中旬,北线日军分左右两翼,向台儿庄进犯。左翼日军第五师团,自青岛崂山湾、福岛登陆后沿胶济路西进,板垣支队则向临沂猛攻。《黑泥——血战台儿庄之一》描述了在李宗仁的指挥下,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带领几千名装备、素质都属劣等的“后娘养的”国民党军人,与既有坦克又有山炮的骄横无比的“天皇骄子”,在运河古镇台儿庄进行血战并取得胜利的艰难过程。《烟云三题》讲述了台儿庄大战中的三位风云人物。第一位是外号叫“油篓”的国军第三军团总司令庞炳勋。小说描写了这位在多年的打打杀杀中非常“油滑”的大将,在临沂之战中却拼死奋勇杀敌,并在与他有嫌隙的国军第59军军长张自忠的援助下,最终打败了日本板垣师团的故事。这篇小说在对庞炳勋誓死抗敌的英雄壮举的细致书写中,还热情赞颂了张自忠弃私仇赴国难的胸襟,其创作主旨是对20世纪80年代国外流行的一种论调——“中国人喜欢窝里斗”的反驳,表达了“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一致对外”的观点。第二位是国军第22集团军122师师长“佛将”王铭章。作家讲述了这位老将军在滕县保卫战中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风姿,小说用作为四川人爱吃辣椒的生动细节来表现英雄的个性与家国情怀。第三位人物是日本师团长矶谷廉介,作家描述了这位日本军官残忍、骄横的同时,还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了他对茶道的“虔诚”及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以此表现他在台儿庄大战中不可一世的精神状态。《老狼的传说——台儿庄大战之三》把《黑泥——血战台儿庄之一》中的台儿庄大战的国军指挥官孙连仲的故事拓展开来,以传奇的手法展示了外号叫“老狼”的孙连仲,在台儿庄这场惨烈的血战中,所表现出的老狼般的“智慧”、“善守”与出色的作战才能以及其甘愿为国献身的英雄壮举,其间穿插了“老狼”的爱妾也女扮男装参与这场战斗的浪漫传奇情节。

可以说,“台儿庄大战”系列小说,对毕四海来说并不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但是,试图通过小说创作来探索人性的毕四海,对于战争题材,却一直是十分关注并且颇有“雄心壮志”的,他认为:“中国的抗战不论共产党或国民党的战场都有值得写的,如果是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写作,大有文章可做,而目前的战争文学停留在社会层面,很少有作家能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开掘。”毕四海:《回归小说创作是最大的心愿》,《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13日。他在2000年前后构思的“人性三部曲”(《财富与人性》、《战争与人性》和《权力与人性》),其中《战争与人性》显然是探寻战争与人性之关系的作品。从创作“台儿庄大战”系列小说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5年20多年的时间里,毕四海一直有意于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从这一角度来看,“台儿庄大战”系列小说也应值得研究毕四海的学者予以特别关注。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10月,李宗仁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指挥保卫津浦路的防御战。此时上海已经丢失,南京危在旦夕。李宗仁从战略上判断——京沪战事一旦结束,津浦线必然是日军攻击的重要目标,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抗战的战略重点是“以空间换取时间”。1938年3月,他利用日军急于打通津浦线的骄狂心理,采取“固守台儿庄及运河一线,诱敌来犯,断敌后路,乘机实施反包围,聚歼日军”的作战方针。于是先令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的第二十七师和第三十师,布防于运河一线及台儿庄以西,以第三十一师主力固守台儿庄,将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部署于向城、洪山镇一线,阻击北面的敌人,并趁机让开津浦路正面,诱敌深入,待敌主力进攻台儿庄时,即南下袭击日军侧背。这场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称为“台儿庄大捷”。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民坚持抗战的斗志,在中国抗战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毕四海在枣庄生活了十年之后的1987年,以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台儿庄大捷”,尤其不同寻常的是,作家无意于再现这场战役的惨烈过程,也不再着力歌颂在战役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是将其放在民间视角下,以蒙太奇手法描述一幅幅战争与日常生活图景,着重关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细致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努力展示地方文化与习俗对人物的影响,使这篇小说有着更为丰厚的地方文化意蕴及人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