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工资是否具有增长空间:与利润和生产率的对比分析
工资是否应该上涨,必须结合企业利润和生产率的变化才能得出判断。理论上看,如果企业或者行业利润的增加是经营绩效提高带来的,而不是垄断或者行政干预带来的,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得工资具有上涨的空间,竞争力也不会因工资上涨而削弱;反之,尽管利润增加了,也不能认为工资应该上涨。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看,中国企业盈余占GDP比重快速上升,这意味着中国总体工资水平具有增长的合理空间,但不意味着每个行业都如此。如果全国企业盈余主要是少数几个行业的贡献,大多数行业利润几乎都不增长,那么,从全国来看,大范围涨工资的希望就难以成为现实。由于我们关心的是工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的变化,因此,在行业和部门层面,我们使用比较生产率而非生产率本身的变化来考察其与工资、利润的关系。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本部门的生产率相对于全国的比值,故而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全国和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采用C—D生产函数法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表达式如下:
其中,Y, K, L和H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者部门的产出、资本存量、就业人数及其受教育年数,i和j分别代表年份和部门,α代表资本产出弹性。在本章,劳动生产率是指平均劳动生产率而非边际劳动生产率,平均劳动生产率。
在很多研究中,假设生产函数是一个幂函数形式,那么,在资本产出弹性不变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一回事。我们测算的行业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一个经过长期研究工作所建立起来的全新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第一次完成了1978—2011年省级层面三次产业中雇员部门和自雇部门共6324个样本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受教育年数和产出数据,以及其中国有和非国有工业部门6个采矿业,30个制造业,3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二位数工业子行业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受教育年数和产出数据。我们利用这些数据测算了相应行业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根据我们之前对资本产出弹性的研究,将全国和雇员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设定为0.597,工业和第二产业设定为0.826,第三产业设定为0.604,这样,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中国各行业和部门利润水平和比较生产率的变动情况。
(一)企业利润总额与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这里,我们利用资金流量表来观察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图4-8显示了初次分配中企业利润总额和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变化。可以发现,企业利润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略有下滑,到1998年到达最低的16%,然后开始快速提高,2008年达到最高的27%,之后开始下降到2011年24%的水平。生产税净额从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1998年的16%,最后下降到2000年的11%。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3%。在初次分配中,GDP减去利润总额和生产税净额就等于劳动报酬总额。因此,可以认为,中国雇员工资总体水平的下降是企业利润增加和政府生产税净额增加的结果,从增加幅度来看,生产税净额增加较为缓慢,而企业利润增加更为迅速,故而可以认为雇员总体工资水平的下降主要是企业利润增加导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劳动者的总体工资偏低了,应该上涨。
图4-8 初次分配中企业利润总额和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再看一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图4-9显示了第二产业利润总额占GDP比重与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由于第二产业统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有偏误,我们还用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计算了工业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发现,在2007年以前,第二产业利润总额占GDP的比重与比较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同步的增长趋势。之后,随着工业相对于全国生产率的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下降了。但是,2010年利润水平的提高不能被生产率变动所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图4-9 第二产业利润总额占GDP比重与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第三产业中,金融业是利润增加最快的行业。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图4-10显示了金融业利润总额占GDP比重变化。2000年,金融业利润总额为794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不到1%。到2011年利润总额为17359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将近4%。2000—2011年,金融业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15倍。同期,第三产业的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图4-10还显示了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电信业的利润总额占GDP比重变化。2012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电信业的利润总额分别为8023.2亿元、160亿元、6300亿元和1797.3亿元。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占GDP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电信业的利润总额占GDP比重自2002年以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图4-10 主要服务行业利润总额占GDP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使用国民收入核算中得到的企业利润总额,减去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以及部分第三产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电信业的利润总额,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企业利润余额。这部分余额主要来自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以及规模以下的工业、建筑业企业(中小企业)和规模以下的第三产业企业(中小企业)。由于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营业利润数额并不是很大,2012年为615.78亿元,占GDP的份额仅为0.1%,这样,我们就基本上可以认为这一利润余额主要反映了中小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图4-11就是这部分利润总额或者说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这一比重在2008—2010年下降非常迅速,这一下降趋势除了反映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外,也意味着中小企业似乎不具备工资增长的合理空间。
图4-11 各类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占GDP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二)工资与利润、生产率的对比
由于企业规模的变化,上面所看到的部分行业利润总额变化并不能代表这些行业利润水平的实际增长状况,观察其实际增长需要消除行业规模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使用行业利润水平指数这一指标。所谓利润水平指数是指一个行业或者一类企业其利润总额占全部行业或者全部企业的比重,除以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利润水平指数在1左右,表示一类行业或企业取得了平均的利润水平。如果利润水平指数上升,说明较前一时期,利润相对于其他行业或者企业来说,利润水平提高了,反之,则说明利润水平下降了。
先来看一看国有和非国有工业的工资、利润和生产率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工资侵蚀利润”的问题(戴园晨、黎汉明,1988;唐宗焜,1992),即工资水平过高的问题。目前,这一问题在某些国有部门还有所表现。图4-12是规模以上国有和非国有工业工资水平与利润水平比较。从国有部门来看,工资水平较高,平均工资占人均GDP比重目前达到1.4左右,且自2003年以来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且,利润水平较低,基本上保持了和工资水平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国有部门并不存在利润侵蚀工资问题,工资增长比较合理。如果工资进一步增长,就必须依赖于企业利润或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目前来看并不具备增长空间。对于国有企业,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即国有企业内部差异很大,国有企业总体上的高工资水平并不是对任何企业都如此,有些企业工资过高,而有些企业工资水平则较低。例如,2011年,同属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14.3万员工,平均工资为99893元,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18.4万员工,平均工资仅为30485元,国有工业内部行业间工资两极化趋势很严重。对于那些平均工资水平低的国有企业来说,由于提高工资非常困难,似乎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非国有部门则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图景:首先是工资水平较低,平均工资对人均GDP的比率目前为1左右,且自2003年以来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是企业利润水平大幅度增长,目前已经超过2的水平。这说明非国有部门存在严重的利润侵蚀工资问题,工资增长不合理,工资增长空间较大。有研究认为,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异主要是员工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的(罗润东等,2014)。
图4-12 国有和非国有工业工资水平与利润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那么,工资增长的空间是否有生产率提升的支持呢?如图4-13所示,2003—2012年,国有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维持不变,非国有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之间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别来自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低下(刘伟、李绍荣,2001; Song, 2011)。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但同时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更偏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私营企业往往只能依靠留存利润、企业家个人储蓄和一些非正规渠道为运营和发展提供资金。这可能是中国企业总体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也是工资上涨的论调难以在非国有工业部门得到支持的原因之一。
图4-13 国有和非国有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工业中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了相当多的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了轻工业和重工业、进口部门与出口部门、垄断经济和竞争经济的关系。我们将工业产业按照上下游划分为能源工业、基础材料工业和成品半成品工业。如图4-14所示,处于产业上游的能源工业工资水平较高,利润水平较低,这体现了垄断性经济的特点。处于产业中下游的基础材料工业和成品半成品工业工资水平较低,利润水平较高,这体现了竞争性经济的特点。
图4-14 上中下游工业工资水平与利润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如图4-15所示,能源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比较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和国民经济同步的增长速度。基础材料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年之后快速下降,这可能和海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两个因素有关。受此拖累,成品和半成品工业的比较生产率也在2007年之后下降。从工资上涨空间来看,能源工业工资水平尽管已经很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工资上涨空间巨大。基础材料工业2008年之后劳动生产率保持了和全国同步的增长速度,工资增长空间有限。成品和半成品工业2008年之后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些提高,工资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图4-15 上中下游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
图4-16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和金融业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对比。先看一看两个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两个行业也是农民工群体最集中的行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其工资水平不仅较低,而且还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2003—2012年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来看,制造业从1.2降低到1.08,建筑业从1.07降低到0.95。这里看到的工资水平变化和前面所分析的农民工群体工资水平变化基本一样,印证了低工资群体工资水平下降的结论。那么,这两个行业具有工资增长的空间吗?从利润水平变化来看,制造业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快速上升趋势,这说明制造业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变差,而且是进一步改善了,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民工荒”和“招工难”等问题并没有削弱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建筑业利润虽然总体较低,但自2003年以来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具有工资增长的合理空间。采矿业的情况与制造业和建筑业有所不同,采矿业的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都较高,工资水平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利润水平波动较大,但近些年呈现较快上升趋势,综合判断,采矿业工资水平变化比较合理,工资也没有太大上涨的空间。
两个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和金融业都是垄断行业,不过,各自的情况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这两个行业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都较高,不同的是,金融业工资水平和利润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出现利润水平快速上升的同时工资水平下降。综合分析这两个行业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工资水平来看,这两个行业都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这两个行业利润水平都呈现增长趋势,金融业利润水平增长尤其迅速,这固然表明工资水平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但考虑到这两个行业的垄断性质,利润的快速增长并不必然来自其效率的提升,而更大可能来自其垄断的特性(叶林祥等,2011;陆正飞等,2012)。由于银行利率、水电气价格都实行政府定价,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高工资高利润实际上反映的是垄断经济与竞争经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因此,对于这样两个带有垄断性质的平均工资水平本已很高的行业来说,工资虽然存在增长的空间,但并不具备增长的合理性,这些企业通过垄断获得的高额利润应该从税收或者公共财政角度让利润被全体国民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