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加坡可学吗?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78年就访问过新加坡,非常赞赏其成功经验,1992年在深圳讲话时再次强调了向新加坡学习,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新加坡大部分是华人,祖籍大多数是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文化传统和中国大陆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我国很多学者和官员都强调学习新加坡经验的重要性,如著名中国问题研究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就提出:“新加坡模式是亚洲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借鉴意义”。新加坡每年都为中国大陆举办多期培训班、接待多批次的大陆学习和考察团。
中国是一个大国,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在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禀赋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可以学吗?笔者认为,可学!而且有很多地方非常值得我们学。
(一)新加坡为什么可学?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国学?
第一,中国和新加坡“同种同根同文化圈”,新加坡绝大部分是华人,非常重视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儒家市场经济体系”(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连瀛洲纪念奖学金项目,2012: 3)。在吴庆瑞副总理主管教育部时,曾一度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儒家伦理的相关课程和内容。新加坡建国后确立的和谐发展思维,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具体表现为:不A不B(即寻求效率与公平、竞争力与凝聚力之间的平衡点);亦A亦B(即劳、资、政共乘一条船,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人民能够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 A中有B或B中有A(即“两体一心一条命”, “新加坡经济”与“新加坡社会”一路相互扶持、相互关怀); A而B(即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同时,辅之以“尊重个人”); A而不是A'(即避免走极端,不可矫枉过正)。
儒家思想对家庭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和奋发进取精神是新加坡华人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基石。“共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立足于“共同价值观”,新加坡凝聚多元社会,增进社会共识,求同存异。
新加坡在“共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新加坡的发展路径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新加坡建设“包容性”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新加坡做到了让人民充分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并在发展中实现了民族团结、种族融合。同新加坡一样,我国也是多民族国家,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化,出现了多起暴恐事件。新加坡处于东南亚这个民族异质性程度很高的地区,建国初也曾出现多起种族冲突事件,而如今新加坡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各民族和谐共处,其中,公共租房(即组屋)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组屋政策俨然成为新加坡“公共政策”的名片)。2014年5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各民族嵌入式”社区,这一政策构想和新加坡的组屋政策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研究和借鉴其制度设计和实施路径。
第三,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很多做法和经验具有普适性。30多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截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而在1980年尚不足20%),然而“城市病”问题却日趋严重,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垃圾围城、一房难求等不仅困扰着大城市,甚至很多中等城市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新加坡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类似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被很好地解决了。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最宜居的城市,是闻名世界的花园城市,其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就值得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学习。
新加坡经验是多方面的,本书无力于做全方位的探讨和总结,我们将聚焦于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探讨其治理模式、具体政策、取得的绩效,希望能够给面临“城市病”困扰的我国城市提供参考。
(二)在思辨中学习,不能“全盘新化”
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决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新加坡有着特殊的地域优势,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的。
第一,新加坡是一个岛国,进出人员要么乘坐飞机,要么跨越海峡,而且必须从海关进出,这样一来政府便可在第一时间掌握人口流动信息,使得一切尽在可控之中。我国城市的人口流动量和流动频率远比新加坡高得多,流动方式也更为复杂多变,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不像中国那样有着广阔的农村地区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没有人口流动的压力,更不存在城市化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而其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挑战在新加坡就不存在,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我国城市管理的不确定性。
第三,新加坡是重要的转运港口,也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些因素不仅支撑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解决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新加坡只要想找工作,一般就不会存在失业问题,换言之,一个富裕且就业率高的国家,其社会治理问题就不会很突出。
第四,新加坡地处温暖潮湿的东南亚,物种多样,植被丰富,为花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由此可见,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新加坡人的安居乐业奠定了世人不可望其项背之基石,若无视这些差别,不加区别地照搬新加坡的做法便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困境,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在借鉴和学习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时,重在学习其政策背后的机理和治理理念,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照搬照抄。
仅就城市治理,尤其是城镇化管理而言,新加坡成就斐然。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城镇化和灾害风险管理经理杰哈(Abhas K. Jha)就极力推崇新加坡,认为它是城镇化管理的典范,值得东亚各国效仿和取经,“无论在土地综合规划和利用上,还是在城市交通规划上,都采用非常长远和可持续的城市增长理念,这些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