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仁明堂示扶正:贺氏针灸理论精华及临床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临床实录(1)

贺氏针灸三通法在临床中适用于各个学科,尤其是治疗内科疾病更是得心应手。贺氏针灸三通法以它的大局观、整体观,在临床实践中突显了其科学性、有效性、渊源性,针对各种疑难杂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充分证实了“针灸的魅力在内科”。

第一节 感冒(咳嗽 发热)

感冒是外感风寒湿邪所导致的外感疾病,四季皆可发生,温差较大时更容易发生,故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发。

中医根据症状将感冒分为风热、风寒、暑湿等证型,各种证型之感冒的病因病机均为机体素虚,表疏腠松,身受风寒湿邪束缚,邪郁肺卫,不得肃降。《素问·咳论》阐述了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贺氏针灸三通法以宣肺、降逆、理气、扶正为原则,从加强肺卫功能和扶助人体正气两方面入手,综合调理。

感冒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全身不适、鼻塞声重、有汗或无汗。

【经穴经方】

快针点刺咳喘10(临床实践证明,感冒类外感疾病快针点刺比行针效果好)、小扶正、迎香。

鼻塞可针鼻5,咽喉肿痛可少商放血,如高热不退可大椎放血,咳嗽痰多加上丰隆穴。

【病案举隅】

病案一:张某,女,39岁。因淋雨着凉,重感冒1周,流涕、喷嚏、恶寒、头身疼痛,脉浮紧。根据脉象和患者症状判断为太阳风寒表证。治以宣肺解表扶正。

快针点刺咳喘10、小扶正、迎香,诸穴相伍,扶正祛邪,三诊痊愈。

病案二:姜某,女,5岁。发热、咽痛3天。就诊时体温38.4℃,面红、咽部红肿。此为外感风热、上犯清窍所致。治以宣肺清热解表。

快针点刺咳喘10、少商、迎香。针后5分钟,热退,面色呈淡红色,一诊痊愈。

病案三:郭某,女,26岁。恶寒发热1天,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严重、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为表寒表实证。治以宣肺扶正解表。

快针点刺咳喘10、小扶正、迎香,大椎放血。一诊热退,三诊痊愈。

病案四:张某,男,38岁。自述两天前淋雨后,周身酸痛、恶寒、无发热、无汗头痛、心烦、鼻痒喷嚏、无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此证为风寒表实证。治以宣肺祛寒解表。

快针点刺咳喘10、小扶正、迎香、内透。两天治疗痊愈。

【针方释义】

大多数小儿感冒是由于着凉引起,因此在治疗小儿感冒时,一般采用快针点刺咳喘10、大扶正的方法。

大椎穴是手三阳与督脉的交会穴,是退热的要穴之一。咽喉痛加少商放血。少商穴归手太阴肺经,为五输穴之一,井木穴,功效在于解毒清热、通喉利咽。少商穴有两种刺法,毫针直刺主要治疗咽炎、咽痒、咽干;三棱针点刺放血,使热随血出,可以治疗扁桃体疾病引起的咽喉肿痛。

痰多者加丰隆,此穴归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太阴,能沟通二经,可沉降胃浊,清降水湿之气,为祛痰要穴,《玉龙赋》曰:“痰多宜向丰隆寻。”

临床实践证明,针对感冒、咳嗽类外感疾病,快针点刺比行针效果好。因此,治疗呼吸类疾病时,一般采用快针点刺“咳喘10”治疗。

由于小儿的气血运行比成人快得多,因此,治疗小儿病患一律采用快针点刺的方法。小儿脾胃不足,故大多数小儿感冒常由着凉引起。因此,治疗小儿感冒时,要加上“脐4”,同样用快针,此法可促使脾胃气血化生,调气和中,以血生气,以气行血,有效调整中焦脾胃功能。

第二节 哮喘

中医内科将哮喘分为哮证和喘证。《医学正传》中明确了哮与喘的区别:“大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哮喘是哮证和喘证的合称,两者相像又有区别:哮证以痰鸣气喘为主证,喘证以呼吸困难为主证,二者在临床上常同时并发。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均属于中医“哮喘”范畴。

哮喘的病因很多,但概言之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多为六淫侵袭,内伤则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所致。痰饮内停为哮喘的宿根。病机为邪壅于肺,宣降失司,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其主要原因为机体素虚。《症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痰鸣喘促,胸中烦闷,遇寒加剧,甚者张口抬肩,动则喘甚,不能平卧,痰多或咳痰不爽,有的身热口渴,大便秘结,动则汗出等。

【经穴经方】

咳喘10火后毫、肾8灸,针刺大扶正加上膻中、中府、云门、双内透、丰隆、迎香。

【病案举隅】

病案一:杨某,男,45岁。哮喘多年,加重1个月,就诊时,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咳嗽,痰出困难,动则喘甚,面色白,症状严重时必须喷解痉喷雾剂。辨证考虑该患者素有痰饮稽留于肺,又感外邪相迫致气机逆上作喘。又患病多年,母病及子,肺肾气虚,但论本虚标实。治以宣肺平喘,扶正祛邪。

咳喘10火后毫、肾8灸、大扶正、膻中、中府、云门、迎香、丰隆,针后症状明显减轻,一个疗程(10次治疗),胸式呼吸改为腹式呼吸,排痰轻松,一直未使用喷雾解痉剂,继续治疗中。

病案二:王某,男,37岁。咳痰黏腻色黄,咳痰不爽半年,胸中烦闷,咳引胸痛,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求针灸治疗。此为喘证缓解期,无外邪相感,论以痰浊壅肺,肺失宣降。治以宣肺,扶正祛邪。

快针点刺咳喘10、大扶正、迎香、膻中、中府、云门、丰隆、双内透、肾8灸。治疗2次后,气急憋喘缓解,连续治疗10次后,诸症缓解,气喘消失,面色红润,痊愈。

病案三:李某,男,73岁。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语言无力,吐痰稀薄,动则汗出,喘甚,肢冷,舌淡,脉沉细。此症为急发,宿疾多年,当以降气为要。治以宣肺平喘,扶正祛邪。

咳喘10火后毫、肾8灸、大扶正,加丰隆、膻中、双内透,隔天1次,针治10次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治疗3个月后,到如今3年未见复发。

【针方释义】

膻中穴属任脉,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一,可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化痰。《备急千金要方》曰:“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言。”“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玉龙歌》曰:“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中府、云门属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又名膺中俞,中府为肺之募穴,能止咳平喘,清肺泻热,补气健脾。《素问·水热穴论篇》曰:“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云门穴为肺气出入之门户,功善止咳平喘,泻热理气。《针灸甲乙经》曰:“咳喘不得息,坐不得卧,呼吸气索,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

使用咳喘10火后毫,旨在加强肺气之宣发肃降,使其调整卫气于皮毛,司汗孔之开合。肾8灸能培补先天之精,“肾主纳气”,肾脏在呼吸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治疗哮喘时,一定要对肾脏进行培补,以提高肾脏的纳气功能。

大扶正以疏肝、健脾、理气、养血为要。治病求本,逼邪外出,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呼吸是由心和肺共同完成的,所以针刺双内透,养心、安神定志、助肺呼吸,膻中、中府、云门可宽胸理气,清热、泻肺、平喘,丰隆穴祛除痰湿。

第三节 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均属此范畴。论述本病的较早记载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胃脘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胸脘痞闷、呕恶、纳差、嘈杂、吞酸、便溏或便结,甚则呕血、便血等。

胃脘病的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上述各原因皆能引起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肝和胃是一对木克土的关系,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痛。《景岳全书·心腹痛》曰:“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经穴经方】

大扶正改内关,即大扶正去掉曲池、合谷改成双内关。如果临证患者有肠道问题,则是大扶正加内关(保留曲池、合谷)。

【病案举隅】

病案一:刘某,女,69岁。胃病多年,因丈夫去世情志失和突发胃脘疼痛不适,西医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症见纳呆,伴有头晕、气短,舌苔厚腻,脉滑。此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中焦运化失司所致。治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

针刺大扶正改内关,加上脐4灸,五诊后症状消失。后续治疗2个月,西医检查萎缩性胃炎痊愈。

病案二:王某,男,50岁。身体素虚,形寒肢冷,纳呆,胃脘时痛,遇寒加剧,吞酸,忌一切生冷,舌苔薄白,脉细滑。患者素体脾胃虚寒,因年事渐高,体力更虚,多劳所致。治以疏肝、和胃、理气。

大扶正改内关、阳陵泉、脐4火后毫加灸。一诊后症状明显缓解,连续治疗2个月,症状消失。

病案三:李某,男,35岁。胃脘胀满疼痛1天。昨天朋友小聚,暴饮暴食,回家后胃脘胀满疼痛,没有在意,晨起腹部疼痛拒按,进食更甚,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口中异味,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此患者饮食暴满,黏腻滞下,脾气虚耗,停食痞满,肝气动膈。当疏通气机为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大扶正改内关、阳陵泉、腹部加灸,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两次痊愈。

病案四:宋某,女,19岁。恶心呕吐3天,每因情志不畅而复发,伴有嗳气吞酸,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此证为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大扶正改内关、神门、膻中、丘墟、阳陵泉配合心理疏导,三诊痊愈。

【针方释义】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胃脘痛从两方面入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扶正是治疗胃脘病的不二之选,注重血气的调补,灸法与火针在治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振奋中阳,以御病邪,由于五行的木克土关系,疏肝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吞酸严重的可以加上阳陵泉,阳陵泉主治“酸”,即胃酸和腰膝酸软。

肠道有问题的可以加上巨虚、下巨虚。此两穴分别为大小肠的合穴,可有效调理肠道。

对于胃寒的症状,可以采用脐4火后毫或直接毫火的方法,温通胃脘,迫寒外出。

当近心窝处疼痛,诊断时一定要区分是胃脘痛还是心绞痛,胃脘痛表现为持续的闷痛,心绞痛表现为刺痛、阵痛。

第四节 呕吐

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自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一般临床上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呕和吐常同时发生,合称为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曰:“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皆阳明胃家所主。”现代医学可见于神经性呕吐,肝炎,贲门痉挛,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呕吐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积滞,胃中积热,肝气犯胃,痰浊内停,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造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气逆冲上而造成呕吐。《诸病源候论·呕哕候》曰:“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凡呕吐者,正气必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经穴经方】

辨证施治,轻症呕吐双内关足矣,较重的呕吐,大扶正改内关。

【病案举隅】

病案一:王某,女,40岁。最近感到呕恶,胸闷、纳呆、上午重、下午缓解。此证属气机升降失调而已。治以和胃降逆。

双内关,针下症消,顿感各种症状消失,一诊痊愈。

病案二:孙某,女,28岁。每晨刷牙时呕恶,清水痰涎,胸脘痞闷,属痰饮内停、脾虚胃寒。治以疏肝、健脾、和胃。

大扶正改双内关,针治3次痊愈。

病案三:何某,女,27岁。因天气炎热,过食寒凉,晨起呕吐,量多且吐出物多酸臭味,而后呕吐清水,进食则吐,全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舌白脉迟。此证属饮冷伤于脾胃。灸法必然。治以疏肝、温补脾阳。

大扶正改双内关、腹部加灸,一诊症状大减,两次痊愈。

【针方释义】

呕吐病位在胃,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和降,二者是人体血气的枢纽,治疗呕吐,要注意血气的调补,以疏肝健脾、理气养血为基础治疗呕吐,才是正法。

内关穴是治疗胃疾的要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本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可宁神和胃,治疗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所以较轻的呕吐,只使用双内关即可。

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于内关穴有两种刺法,一寸针直刺治胃,三寸以上针斜刺治心。此处采用一寸针直刺。

第五节 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称“哕证”。《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现代医学常见于膈肌痉挛、胃神经症、胃扩张、肝硬化、尿毒症等多种病症。

呃逆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上逆动膈所致。《景岳全书·呃逆》曰:“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胃阳虚,肾阳不足等原因均可造成各种证型的呃逆。

【经穴经方】

大扶正改双内关、左章门、右合谷,严重者脐4火后毫,也可以直接毫火。

【病案举隅】

病案一:赵某,男,48岁。因过食生冷,呃逆不止,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难以入睡,情绪烦躁不安,痛苦异常。此症饮冷伤及脾胃,胃不和寝不安。当以温通法,疏通气机。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针刺大扶正改内关,火针点刺脐4、后毫针加灸左章门、右合谷。针后呃逆即停,三诊痊愈。

病案二:董某,女,36岁。呃逆3个月,原因不明,反复发作,时发时止,两胁胀满,胃脘不舒,纳差,舌淡苔白,脉弦滑。此证素由停食寒积于脾胃,且肝气郁结、升降失司所致。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大扶正改双内关、膻中、左章门、右合谷。

诊后患者即感胸脘部舒适,呃逆减少,原针方不变,继续治疗12次,两胁胀满、呃逆消失,临床治愈。

病案三:张某,女,36岁。昨日与朋友生气,今天呃逆频作一天。晨起呃逆频频,平时爱生气,胸胁胀满,脘腹胀满,嗳气,舌苔薄白,脉弦。此证为气妄动,上逆动膈所致。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大扶正改内关、左章门、右合谷、腹部加灸。治疗中呃逆停,巩固治疗5次,痊愈。

病案四:杨某,男,48岁。因过食生冷,导致突发呃逆不止,声短而频,不能有制,前来就诊。此证为冷饮伤脾胃,气机不利。火针灸之。

火针点刺脐4,大扶正改内关(腹部加灸)、左章门、右合谷。3次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