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霞:风雪梅香,艺趣高远写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演艺生涯

一、童年:开蒙学戏 科班师传

我八岁就走进了梨园天地,十岁进入桂字科班学戏,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是也很幸运地从小就接受桂剧名家们的口传身授,是他们挖掘出了我的艺术禀赋。

为什么选择学戏?这个讲起来就很简单了,幼时家里面穷,父亲顾不上我们,再加上我妈妈也是演戏的,家里供我读书困难,所以我没进过一天学校,这个不是开玩笑,因为从八岁就开始学戏了,妈妈流着眼泪对我说:“家里面比较穷,没有钱送你读书,那你就跟着好好学戏。”那时就是求生的教育方法,“让你学戏,你就好好学,你自己能弄得到饭吃就行了,莫要求那么高,还有一个,你要记住,戏,学得好就是戏,学不好就是气”。那时母亲就是这么教我的。这也是她的真实感受。在那个时候学唱戏,你学得好就有人捧,学不好想吃饱饭都难。学不好真是受气哟,所以母亲的这句话在我心里扎根好深好深。虽然只是一个孩子,我也懂得母亲是为我好。所以我就下决心,我一定要学好戏,我一定要做个好演员,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在我母亲的教育下,我就拼命地学,拼命地练,那时候的竞争也是很激烈,譬如讲,你今天七点钟起来练,我就六点钟起来练,是真的在艺术上的竞争,而不是钩心斗角,那时候是用努力来竞争,谁胜谁负都心服口服。我开始学戏的时候因为年纪小,嗓子不是很好,声音很细,根本跟不上练习,但是我也要练啊,我早上看人家怎么练,我就怎么练,那时候没有排练厅,我坚持每天清早六点钟就到象鼻山的岩洞里练嗓子。为什么要到岩洞来练,因为岩洞潮湿,可以润湿我的喉咙,还有朝着洞壁练,岩洞里头有回音,从回音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声音,音色好不好听,有没有跑调,可以判断出哪个地方唱得好哪里唱得不好,哪个地方还可以,以前老师也教我们拿个坛子,对着那个坛子“咿咿咿呀呀呀”喊,坛子有回音,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怎么样。我到岩洞里练嗓一段时间后,嗓子慢慢地练出来了,有了一个唱戏的底子,对自己也有了信心。我觉得岩洞里面练声比较好,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前几年为了唱好《大儒还乡》中的“他儿男”唱段,我就去龙隐洞练了半个月。那时我们学戏学得非常认真。有一次,老师教我们剑法,讲完做了示范,布置的作业就是第二天做给老师看。老师轻轻一句“明天要做出来给我看啊,做不出来,你自己考虑看”,就像圣旨一样。我经常是半夜里,睡着睡着,突然觉得某个动作不会了,便翻身起床跑到月光下,回想老师教的动作要领,将动作练上好多遍。跟我睡一铺床的奶奶常常半夜起来找我:“哎,桂霞,你在哪儿?跑哪去了?”看见我在练习奶奶才放心进屋。现在我回忆起来,那时经常是因为凌晨一两点钟想起明天老师的检查而突然醒来。自学戏起我就对自己严格要求。总是想着老师口传身授给我本事,很不容易,如果我不学好,怎么对得起老师。有时睡不着觉,就一直想白天老师讲的动作,一旦有动作始终想不起,就马上起来边琢磨边练,练到熟记为止。那时的我真是刻苦学刻苦练。当时我们桂字科班还有一个好的作风,凡是演出前半个小时都要练一朝功,我们管练一遍叫一朝功,比如说,中午十二点半要演,十二点开始我们就要练一朝功,练半个小时;晚上七点半开演,七点钟就练一朝功,集体练功。那时条件没有那么好,没有毯子,学翻跟斗就到现在的訾洲沙滩上去练,当时觉得蛮好玩,早上练,练完了就下河游泳,那时天真、单纯,就想着学好戏,将来能演好戏。

在科班里我受教于王琼仙老师并拜尹榕妹老师为师。王琼仙老师的唱腔委婉细腻,非常好听,大小嗓转换讲究,她对我的培养训练着重于唱腔方面。尹榕妹老师也是演旦角的,为什么我又拜她为师呢?20世纪50年代,虽然我已经有了三个戏的基础,但是文化底子薄,不会编词,而尹榕妹老师肚子里的货多。货多,就是本子多,东西多,所以我母亲又让我拜到她门下。尹老师把她多年的本事教给我们,让我们学会发海水,发海水就是指要自己讲得出故事,编得出唱词。譬如讲演搭桥戏,有桥师把大致的情节讲给演员听,在演出时演员就要根据情节编出唱词来,也就是即兴创作。有一次演《红莲寺》,我演红姑,我记得老师父教过我,可我一上场就记不住词了,急忙对师父说“我记不到了”,师父说:“你怎么记不到?”又将大致的情节讲给我听,然后让我自己去发挥,去即兴创作。通过演搭桥戏的实践,锻炼了应变能力,我的编词能力大有提高。我还把母亲当作演戏的保护伞。有一次我在武侠戏《红莲寺》中演一个会飞的武侠,演员有飞的动作,飞的时候用一根钢丝,一头拴在木头上,一头吊着我的衣服,这边有个老师问“飞了不”,那边喊“飞”,老师就把我用力一推,有一次到台中间就飞不动了,我就停在那,上不去也下不来,我就喊:“妈,下不来,快点,我怕……”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子,觉得母亲是保护伞,所以遇到麻烦就会喊妈,现在想起来自己的童年过得蛮艰苦也蛮快乐。

在科班里当学员,每天有两毛钱,吃的是大锅饭,热闹、好玩。老师和我们住在一起,对我们非常关心。有时演完戏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老师还一直陪着我们。有时演完了有短暂的休息,老师就给我讲梨园板路:“桂霞,过来。”我走过去后,老师就帮我训练手腕功,一边训练一边讲如何唱好桂剧唱腔,她一边讲,一边和我交流,轻松地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讲了好多艺术上的感悟,所以我们那时候师生同住,方便教学,使我们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科班毕业后,学员都可以和老师配戏了,我演了《孙悟空三盗芭蕉扇》、《茶瓶记》、《闹严府》、《女斩子》等剧目。从科班毕业后我们都进入桂剧第一团,1957年8月,团里举行了一个青年艺人参师典礼大会,老师和我们一起演出了许多传统戏,给我们传授了许多技艺。后来市里成立桂林市青年桂剧团。当年桂字科班有40多个人,60多年过去了,今年我已70多岁了,现在桂字科班还健在的师兄有阳桂峰、周桂童,师姐师妹有宁桂芳、查桂珠、秦桂娟、李桂兰、陈桂仙、廖桂巧、李桂杰。大家聚在一起还能高兴地唱起各自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