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拜师求艺
我满八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到剧团跑龙套了。虽没有读书,但从剧中的情节里学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戏里忠奸善恶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剧团的长辈们都对我很好,母亲也教导我要尊敬各位长辈,恳请长辈们教我习戏。长辈们都很和蔼,拉着我的小手说:“丫头,别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要你不偷懒,不怕苦,不怕累,肯定能行。”母亲时常嘱咐我说:“你要听长辈们的话,他们教你本事就是给你饭碗,学好戏,往后你就有吃饭的本钱了。”母亲说的这番话虽然意思浅白,却很是在理。
转眼到了1953年,当时桂剧二团成为桂林市桂剧一团。团里要举办一个桂字科班,10岁的我幸运地被选进了桂字科班,成为一名桂字科班的小学员。在科班里,我与査桂珠、陈桂仙、罗桂琴年龄相仿,我们被亲切地称作“四小同志”。因我们年纪小,很少演戏,都是给我们的师兄师姐跑龙套,比如演《贵妃醉酒》,艺委会主任就说由罗桂霞、罗桂琴、查桂珠、陈桂仙四小同志演戏里的四个宫女。后来呢,凡是有四个龙套的,四个宫女的,连名字都不写啦,就写“四小同志”。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在团里都兴互称同志,只要一看到出演名单上有“四小同志”就晓得是我们四个跑龙套,跑龙套没白跑,在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传统戏。真正说来我学桂剧的开蒙戏是《拾玉镯》,为什么先学《拾玉镯》?凡是学“旦”角的,基本上开蒙戏都是《拾玉镯》,因为这个戏里面包含了桂剧的表演身段,手、眼、身法、步四个基本表演身段都在这出戏里表现出来了。手:拨线;眼:拿米来喂鸡,米里面有灰尘,当灰尘掉到眼睛里头了,这个时候手把眼睛一抹,眼珠左右转动,用眼睛的动作来表现情境;身法:就是“一嗒一才”,拾玉镯的时候,以手指轻微颤抖,表示人物紧张害怕的心情,就是身段形体;步:就是各种脚下走路的台步,着急的时候要跑得细碎且麻溜。所以基本上学旦角的演员都是这个开蒙戏,也有学其他戏开蒙的,我觉得老师给我学这个开蒙戏是非常符合我的条件的。后来我进行教学,我教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这个戏来开蒙的。我的开蒙老师是张玲玲老师。她最擅长演小旦戏,也就是演穿背褡子的小姑娘、闺门戏,她的动作规范、细腻,教我《拾玉镯》时讲得非常细,剧中穿针引线、迈步过门槛、开窗、关窗、灰尘进眼睛等生活细节都讲解得非常细致,一个个体现少女活泼天真乖巧的戏曲化舞蹈动作让人记住了孙玉姣的形象;她又让我从孙玉姣看相公那想看又不敢看的眼神中捕捉渴望爱情的少女情怀。这个戏体现了张玲玲老师的表演风格和特点。动作干净、规范,表演非常细腻,非常逼真,我很敬佩她,我能有今天,与她的培养分不开。她教弟子总是非常尽心。张玲玲老师教了我《拾玉镯》、《小放牛》、《虹霓关》三出戏,为什么只教三出呢?我们开始学戏,老师只教你三出戏,三出“客饭戏”,也可以讲客串戏,就是说你有这三出戏了,你就可以去外面搭班子,耍客串,所以老师只教三个戏,其他的戏都是自己看老艺人演戏时用心记而学会的,譬如我演的《女斩子》、《闹严府》等都是我们跑龙套的时候看老师演出记下来的。老师教的这三个戏中《虹霓关》是武戏;《拾玉镯》是做工戏,《小放牛》是轻松的表演戏。《小放牛》这个戏非常欢快,非常逗乐,演的是一个小姑娘和一个牧童两人在对唱儿歌。我学这个戏时正是童年时期,非常好耍,唱起“在那边来了一个小牧童啊咿呀咿儿嗨”就特别兴奋,所以记得特别牢。学好了这三个戏,基本上掌握了桂剧的表演程式,基本上懂得了桂剧的各种规律,对行当角色都了解了,演新的戏就不会演得太离谱,譬如演《拾玉镯》这样的花旦戏一定要演成花旦而不能演成青衣戏,就是说要注意把握好人物活泼的性格。又譬如演《女斩子》穿莽的戏,就懂得它这种程式,动作表演都会根据人物的形象特点去设计。所以虽然学的是三个戏,但如果能举一反三的话就能成为一个好演员。有时我就想老师教我三个戏其实是领我们走入了桂剧的门并为我们铺好了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会了入门的技巧,对艺术人生大有好处。到我教学生时我也像师父那样,也是只教三个戏,像教周强,就教了《拾玉镯》、《思凡》、《斩三妖》,做工戏、高腔戏和武戏都有了,学完以后他就基本掌握了传统的表演程式了。现在细想一下,当时老师只教三个戏是有道理的。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我们演员没有后顾之忧,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学戏,可他们那时候没演出就没饭吃,他们还要靠演出挣钱来养家糊口。他们忙于演出,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教那么多,所以其他的戏就靠自己学。那时候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戏。节假日中午、晚上都有演出,国庆节每天演三场,上午九点钟一场,下午一点钟一场,晚上七点半又一场,春节三天每天三场戏。20世纪50年代初期,桂剧一团,桂剧二团,老年艺术团,还有青年剧团都演出不断。那时剧院也多:乐群戏院、和平戏院(在现在的南门)、东江戏院(在现在的东江市场)……那时我们有演出就高兴,按照剧团的演出安排“跑场”。遇到没演过的不会的戏还要临时请教老师,真的是马上就去学的,“快点,师父快点教我”。老师看到我们为演戏着急的样子也是从心底里高兴,对我们不吝赐教。经常是按照老师教的就上台表演,也学演搭桥戏,编台词,按传统的唱腔板式套词演唱,锻炼了艺胆,也锻炼了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敢偷懒,活得够充实。那时没有时间耍,演出经常是没有提前背台词,但就是演得很开心很高兴,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很兴奋,真是精力旺盛。
罗桂霞(右)与启蒙老师张玲玲(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