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朝廷”的黄昏
根据“皇室优待条件”中清帝逊位后“暂居宫禁”“尊号仍存不废”等条款,溥仪仍居宫禁13年。在紫禁城乾清门以北的大院子里,少年的他不能接触到一个真实的少年儿童世界。溥仪还以赏赐亲信为名,将故宫珍品运出皇宫。就时局而言,民国的厄运与其说是来自清室小朝廷的复辟,不如说是来自东面日本帝国的威胁。在一个庞大的军事占领计划中,清室小朝廷已经在其筹划之中。1914年1月,内务部将沈阳与承德两处的清室收藏古物运京,暂出借民国之用,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颁布了最后懿旨,宣布清皇帝溥仪退位。在这份退位诏书上说:“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年号。一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和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由此,袁世凯根据隆裕太后的懿旨,组织了民国临时共和政府,由大清帝国内阁总理大臣一变而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旧朝皇室则根据“清室优待条件”开始了小朝廷的生活。
此后,在紫禁城内便呈现一番独立于民国的小朝廷的景象。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中清帝逊位后“暂居宫禁”“尊号仍存不废”等条款,内务府、宗人府等一套宫廷皇族事务机构和官员,照常奉职不变。在紫禁城内,溥仪仍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对官臣遗老不断进行封赠赐谥,纪年仍用“宣统”年号,甚至继续招用阉人。太监及宫内各项执事人役犯罪,仍由内务府慎刑司审判治罪,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对于那些生活在民国而望不到紫禁城内的国民来说,小朝廷的存在具有很强烈的讽刺意味,从故宫中冒出来的封建王朝礼仪的腐朽气味,更使人们感到是一种与民国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污染。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周作人回忆说:“宣统在退位之后还保留皇帝称号,他便在这里边设立小朝廷,依旧每天上朝,不过悉由后门入罢了,我午前往校经过此处,就常见有红顶花翎的官员,坐了马车进宫,也有徒步走着的,这事在复辟失败后尚未停止,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还看见有一辆驴子拉的水车,车上盖着黄布,这乃是每天往玉泉山取水,来供给‘御用’的。但是这似乎不久停止,因为清宫随后也装上自来水了。”
紫禁城并未由于安装了自来水而放弃过时的宫廷机构,溥仪也未因剪去了辫子,而不思复辟之梦。一个小朝廷的黄昏时分,一个丑恶、滞泥、腐蚀的十三年,还有一大堆近似于荒诞的问题。
除溥仪以外的家族合影
“小朝廷”的太监
穿朝服的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