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文化的台湾与小文化的台湾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台湾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到了60年代,其令人惊异的经济增长率便以“台湾奇迹”的神话风靡了世界。在这个神话背后,有人居然探听到:这只“小龙”的养成原来与故宫里的玉器有着密切的关联。
屈原的《天问》中有这样一个发问:“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迁藏就岐,何能依?”伯昌即周文王,他在殷王朝衰微末季而能发号施令,做西方六州之牧,行使政治权力。前一问是周武王伐纣灭殷,迁都丰镐,另立新庙于新都,而取代天下,这是为什么?后一问是周的祖先携其财产,率领族众,由邠地定居于岐地,如此广大的民众何以依从追随他呢?时逾千年,唐人柳宗元作《天对》以答,曰:“伯鞭于西,化江汉浒。易岐社以太,国之命以祚武。”很明显,屈原与柳宗元都将周祖古公亶父迁岐,周武王迁丰的成功归于祖庙的设立,祖庙不仅能够延祚后王,而且还能统率族众。
1950年的台湾基隆港
也就说,“台湾奇迹”的经济神话的内在动力实际上是“大文化”,一旦大文化被削弱,小地方的经济活力的内力就会削弱。
如果没有“大文化”的背景,下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被誉为“台湾经济之父”的伊仲容1970年在《台湾经济十年来的发展之检讨与展望》中写道:“在将台湾的情形与任何国家比较,不要忘了我们每年接受了约1亿的美援。假如没有这笔美援,仅凭我们自己的经济力量,还不能达到目前的水准。”
妥协精神是伟大的。台湾的文化格局,既要尊重小文化的现实,同时,要着重指出的是,大文化的存在,更应以历史的长度来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