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创业篇——长风破浪会有时(1)
春风激荡的日子
云敛雾收,彩虹乍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神州大地注入了勃勃生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人民开始反思曾经的“辉煌”,他们不满现状,渴望改革,尤其是中国农村“大包干”政策的尘埃落定,巨大的成功在带给农民空前喜悦的同时,也给古老的土地带来了躁动与不安。人们曾经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已变得没有了田园牧歌式的醉人风情。农民宁可忍受孤独、屈辱和歧视,也要涌进城里去打工赚钱,即使被他们曾经视为生命的土地,蒿草丛生,满地凄凉,也阻挡不住他们向往城市的匆匆脚步。
对于国人们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千载难逢,惊心动魄。不可否认这突如其来的时代,就像汹涌澎湃的波浪,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思维神经,人们甚至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对于迎面而来的机遇,正应了拿破仑曾经的一句名言:“卓越的才能,如果没有机会,就将失去价值。”拿破仑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他就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机遇,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所以其言也善。中国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给有“卓越才能”的人创造并提供了机遇,关键是我们是否是有才能的人,是否能够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
崔云山创业之路表明,发现机遇,赶上机遇,只是一个偶然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握机遇,运用机遇,否则也只能是空怀良才,枉对机遇。按照崔云山的理解,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全身心交给了这个时代,他才能够抓住不可多得,甚至是昙花一现的机遇,并且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来。应该说,崔云山是一个幸运者,机遇向他走来,尽管是蹒跚着恰如百岁老太一样,但最终还是被他捕获。机遇也没有辜负他:1976年10月6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我们国家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适时提出抓纲治国,大干快上,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于是乎,全国到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机遇铺天盖地而来。
春潮涌动的中国大地上,阳光灿烂,冰雪融化,饱受“文革”压抑的人们,赶上了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新形势。更为激动人心的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无疑是无声中的一声巨雷,炸响在中国的上空,人们载歌载舞,奔走呼号,在经过一段日子的兴奋、诧异和沉默后,大家似乎隐隐约约感觉到,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壳里,地火在急剧地运行着。真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有思想的人们都在思谋着:春雷过后,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将席卷全国。
也许是幸福的突然降临,常常让我们感到惊慌失措,这是因为中国人始终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风暴,使中国人进入了一个振奋、疑惑、反思、觉悟的阵痛时期,经历了“文革”的浩劫,祖国大地需要脱胎换骨,百废待兴,然而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受到“左倾”思潮的禁锢,大家提心吊胆,瞻前顾后,如同雄鹰捕食前的观望。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大潮才东方袭来,在东南一角的深圳掀开巨浪。
一石惊浪起,万顷荡碧波,在国人眼里,改革开放是一个多么壮丽的景象,又是一个多么辉煌的事业。睡醒了的东方雄狮,充满了旺盛的斗志与活力,开始了自身的改造与创新,沿着不曾开辟过的戈壁荒漠,披荆斩棘,迈向了一条自我探索的道路。冲破思想枷锁的中国人情不自禁地惊呼道:“天变了!”人们带着欣喜与疑惑的心情,向着新的时代走去,这种气势磅礴的变革巨流,整个世界也被搅动得天翻地覆,曾经傲慢而自以为是的欧美国家,也顷刻间惊慌失措起来:“中国东方睡狮醒了!”
这个汹涌澎湃的浪潮余波,也冲击和荡涤着千百年宁静而封闭的河东,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老百姓,曾经崇尚而向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小农经济意识,被扑面而来的改革开放无情地击碎了。被击碎梦想的万千人群中,就裹挟着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崔云山,此时已被调任镇社队企业办会计。所谓社队企业,即现在的乡镇企业,由当初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所办的企业,其前身应追溯到农业合作化时期。当时农村集体副业、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以后中国社队企业兴起的基础,但是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社队企业一直步履维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快速发展,并为新时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社队企业虽然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忘却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改革开放的脚步声中,每一个有思想准备的中国人,都开始在机遇的感召下“蠢蠢欲动”。尤其是富有狡黠目光和侥幸心理的农民们,更是用充满着疑惑的眼睛,来认真地审视中国社会,并希望从中寻找出各自所需要的东西,借机走出农村藩篱。崔云山所在镇社队企业办,下面管着几十家社队企业,他又担任着“财神爷”的角色,在一些人的眼里,无异相当于机关干部,喝喝茶,看看报,手中握有财务大权,许多人都得看他的脸色,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美差。
虽然我们通常都喜欢说到淡泊名利,但这句话说起来轻而易举,然而真正做到却并非一件易事。这是因为我们大都活在人情世故中,要想挣脱固有世俗的牢笼,岂是谈何容易的事情。譬如大家都说是看破红尘淡如水,但是有谁能够真正将红尘看破?而且又有谁即使看破了红尘,却又能够真正做到船过无痕,淡定如水呢?当时的崔云山,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心里却觉得很不舒服。在他的意识里,这个工作虽然充满了闲情逸致,却缺少了创造激情,也缺少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他不想永远做一个没有生命、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螺丝钉”。
他找到领导,请求让自己到工厂里去,但是领导觉得离不了他这个“管家”,所以不管他好说歹说就是不同意。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位高僧的话:如来并不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拜佛不如拜自己。而寻找成功的许多路径,并不在于千山万水中,而在于咫尺之间。于是他三番五次的找领导,软磨硬泡,也算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崔云山的“香火”终于感动了“上帝”,不久后,他被派去了运城镇造纸厂,当一名副厂长,第一次有了一个行政的“官衔”。
崔云山是从机械厂出来的,知道铸钢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作“淬火”,就是把滚烫的钢锭放到凉水里,使它急骤降温然后成型。可见人生的许多辉煌,不在于狂热地自我宣泄,而在于冷静地修炼凝结,所以崔云山也不管这个“头衔”是副的正的,有权没权,反正来到工厂后,先向厂长报了到。造纸厂的工艺也不复杂,崔云山很快就掌握了它的原理,无外乎就是通过机制流水线,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后,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然后再经过压榨脱水,烘干成用作制造纸箱上的面纸,就成了出厂的正式产品。
崔云山分管供销,负责销售工作。大约在1980年,来了一位浙江钱库的人,说要买一车纸,总共30吨,货款却要不回来。崔云山催了好多次,也没有什么结果,实在没有办法,他叫上税务局的张时珍、王金凤,一道去了钱库,找到当地税务局帮忙,住了十多天。经过讨价还价,最后找来一辆大卡车,把纸卖给了另一家企业,总算挽回了损失。就在崔云山与厂长举杯庆贺,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却接到一纸调令,到运城镇西城农场担任场长。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是19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也是崔云山平生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主题歌,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高亢苍凉,意境恢宏深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回的风貌,使人不禁闻之动容。
那么路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曾经精辟指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崔云山喜欢《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正是因为该主题曲音乐昂扬向上,突出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途中,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种种磨难,最终修成正果的感人情景。不经历一番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回首崔云山的人生之路,不就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本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而最远的路途就在自己的脚下,不论多么伟大而遥远的旅程,都是从此开始。
昔日的运城西街,可没有现在这么繁荣,出了西门,便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白花花一片。再往远处望去,如波浪汹涌的芦苇荡,翻滚在盐碱滩上,西城农场就坐落在这片芦苇荡里。说是农场,却也是够破败的了,几间场部的房子,就像几叶颠簸的扁舟,孤零零地漂浮在万顷雪浪中。如果这也算是一个企业?那么这种企业,也真是俗话说的娘有残疾胎儿穷的那样:因为靠近盐池一带,自古就形成了运城有名的盐碱地,地形凹凸不平,芦苇丛生。而且地下水很浅,稍微落上几滴雨,盐碱水淹了地面,根本就不生长庄稼。
1982年,农历壬戌年,崔云山36岁,本相年,其生命的年轮,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圈,介于到而立与不惑之间。一个成熟者的表现,就在于他能够吸取别人长处,发现自己短处,并且加以扬长避短,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崔云山自从走出校门,20年的风雨历程,已将当初那个毛头小伙子,磨炼成了一位善于思考的成年人了。这一次接到调令后,他并没有急于去报到,而是独自来到运城的西郊,默默地望着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刚开始看到时,崔云山心中还窃以暗喜,因为那情形却也好看,就像是刘白羽先生笔下的白洋淀一样。
时值元月时分,正是运城数九寒天的季节,凋零的芦花无力的伏在枝头上,有风吹过来,就好似雪浪翻滚一般地分外壮观。夕阳下,农场中间崎岖不平的小路上,两头骡子拉着一辆胶轮车,慢腾腾地向场里走去。据他所知,这就是农场唯一值钱的固定资产。崔云山明白了,他这个未来的场长,其实就是一个光杆司令,除了几位职工,和一位村里退下来的老干部做支部书记外,大约就是那十几万元的外债了。也许正是如此,领导在自己赴任的时候,才郑重其事地说道:眼下只要将那几个人养起来,发了工资就行,至于其他问题,等稳住了阵脚再说。
看得时间长了,崔云山就渐渐地感觉出它的荒凉来,一股钻身风吹来,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也让他想起“艳丽好看的蘑菇往往有毒,苦涩的野菜常常败火”的谚语。这是一个辩证法的问题,是不是也算给自己一个“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告诫?崔云山正在思考着,突然又一阵西北风吹过,卷起地上的盐碱尘土,嘴里顿时变得咸苦起来,他顾不上欣赏什么“白洋淀”了,只好打道回府。从西城郊外回到家里,崔云山变得沉默了,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白天迷迷瞪瞪,望着天空中的太阳出神,自言自语地自己都不知道说些什么。晚上躺在简陋的床上,听着窗缝隙里丝丝哑哑的声音,看着床前白霜似的月光,翻煎饼一样的睡不着。
这是否就是所谓的黎明前的黑暗,是否就是大战前的思想较量?崔云山也说不出个道道来。事实上,对于我们人生过程中的许多酸甜苦辣,不在于你的处境,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境遇的角度。去还是不去?两种想法就像两只斗架的公鸡,在崔云山的脑海里你来我去,交织地浮现着:去吧?明摆着一个烂摊子,闹不好是鸡飞蛋打一场空。不去吧?领导希冀的眼光,自己从不服输的性格,还有那个农场生存的命运。崔云山知道,尽管有时候我们说出的话可以收回去,但是人生不能这样做,正所谓村里说的话:君子一言,白布染蓝,开弓没有回头箭呀。
崔云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几天来的沉默思考,使他想了很多很多,最后还是想到《西游记》主题曲中那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的人生道路,总要靠自己双脚向前去走,不管我们出身高贵或者贫贱,都应该自强不息地前行,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去享受创业带给我们的快乐。要知道美丽的花虽然会凋谢,可是盛开的时刻值得欣赏,只有自己创造出美好的东西,人生才会充满意义,自己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晚清中兴大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资本,不能靠别人送来,而是要善于用自己的力量挣来。人生的大气势,善于用智能去纵横、挑战,才是成功的硬道理。人生是个大课堂,惟智者,方能悟透玄妙。”而佛家的教义则认为,人类从生到死,就是一个受苦受难的过程。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种救赎,救赎自己这一生的身体,救赎自己上一世的灵魂,然后为了下一辈子修来幸福,即所谓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崔云山是共产党员,当然不会去相信佛家的道义,但是他却时常记起毛主席曾说过的话,我们共产党员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克服困难,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感情这种东西发自于内心深处,不是随意能够产生并且坚持长久的,词义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等。感情也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崔云山所处的时代,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对毛主席也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他们从心底认为,毛主席的话,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不论是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如此。崔云山至今依然这样认为,似乎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的,也许这就是感情的魅力所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正视生活中的功名利禄,兴衰荣辱,淡薄欲望,是一个行走在红尘旅途中的人,应该坚守的底线。而只有淡泊欲望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分清自己的得与失。我们没有必要去为崔云山这种感情世界的正确与否,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只是崔云山在毛主席语录的感染下,不再犹豫不决。他决定尽快就去赴任,担起那副重任,去做人生的拼搏,实现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个时候,机械厂、造纸厂,还有他在社队企业局的几个铁哥们,找到他家里劝阻道:人家把牛牵走了,你替人家拔橛去?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是不是想当官想疯了,什么烂摊子你都敢去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