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法学习的要点
书法艺术的特点是成熟周期长,实践性强,见效性慢。
凡是学习书法者,对于上列的三个外在现象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有的知识较易掌握,需时较短,这多属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如简单的机器操作,一般体操等。另一些知识偏于思考,需要较长时间,如哲学及学术理论等,要苦思探索,反复求证,才能得出结论。如达尔文之“进化论”,花了十多年的工夫,至于宇宙之大、人类起源等,至今仍在探索。还有些知识,既含有技能成分,又包有艺术的成分,更具有学术成分,文学艺术就是属这一类,书法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一阶段是临摹碑帖,锻炼笔法,纯属技能性训练;第二阶段要求艺术性,追求美的和谐;第三阶段更要求深厚的学养,努力于意境的培育与创造。
上面讲的书法艺术学习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有侧重点,各侧重点所需时间,因人而异,难以统一,总的是三个阶段的内容都须努力学习,不能只重某一部分。如只注意技法的磨炼,而不求艺术学养,容易落入字匠一途;反之,专事艺术探索,又多走向花哨一面;若只努力于学养,而不注意基本功和艺术的磨炼,好者可进入鉴赏一路,次之则成为空谈家而已。
有人说:“一艺之成,须心(思想)手(实践)两竭。”求之书法艺术这实为经验之谈。相传汉萧何题“未央宫”三字,事先构思了三个月才下笔,清末书法家何绍基于此有深切的体会。他说:“余尝谓书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下工夫)未有艰于此者也。……夫学书盖有五难”:
(1)得心应手难;
(2)自成门径,具有个人风格难;
(3)传授书艺,改懦为勇难;
(4)落纸如铸,不可修饰难;
(5)风骨俊,气韵深难。
其中第(3)项是教人学书的困难,不是本人学书之难。剩下的四项,尤以第(5)项,更是难中之难。我常想,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从入塾启蒙那天起,就拿笔练字,后来赶考,再到工作。几十年中,没有一天离开过毛笔,可以说一生都伴有写字训练,而何绍基(子贞)用力之勤是大家公认的,他还有这样的慨叹,这就可以想见了。其他如包世臣、康有为及梁启超诸大家都说过相类似的话,我不用在此聒噪,大家会在读书时见到的。
学习书法还有一点也是常见的,即“未入门之前,常视易为难”,不肯贸然动手,可是“既入门之后,又视难为易”!开始因没有摸过毛笔,总以为学书法入门难;一旦入门之后,已能写些字了,又觉得还是容易,并不难。其实他哪里知道,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往后的路程还远着呢!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会前进,能够期于有成,否则,半途而废,都是枉费时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