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 历史极简本(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亚非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

圣德太子推行改革时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二三十年之后,对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深刻认知,回国以后,积极推动日本当局进行改革。645年,孝德天皇(645—654年在位)在铲除了那些阻碍中央集权建立的豪强贵族以后,登基为天皇,建年号为“大化”。第二年,他任用皇太子中大兄、大臣阿倍内麻吕、内臣中臣镰足等,推行改革,建立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新国家,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废除天皇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作为公地和公民,并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等;造户籍,建立赋税账簿,实行班田收税法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新税法。这些纲领经过了较长期的斗争之后才得以实施,尤其在天武天皇(672—686年在位)时期得到严格执行和完善,最终在701年“大宝律令”修成时结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律令制中央集权国家。

所谓律令制,就是以法律、法令为国家基本原则体系的制度,借鉴了中国隋唐时期的法制体系。在日本律令制国家里,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的核心,实行土地国有和不同种类的土地使用方式,将全国人民分为良民和贱民,良民中的皇族、贵族和官僚是统治阶级,农民是被统治阶级,而贱民的地位则更为低下。良民拥有不同数量的土地,贱民没有公民权。律令制较之前的社会制度有很大进步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国有制度便受到挑战。到8世纪末,随着各类私田的增加,庄园制逐渐发展起来,庄园采取各种方式避免纳税。10世纪时,天皇权力逐渐衰弱,律令制国家基本解体。

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在世之时,天智天皇赐姓藤原氏,此后的两百多年,藤原氏一族世代为外戚,长期充当幼小、病弱天皇或女帝的摄政,掌握中央权力,在天皇长大亲政之后退任关白(实际上是变相的摄政而已),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摄关政治”,独揽摄关职位的藤原氏家族被称为“摄关家”,是最大的庄园主。地方各级庄园都投在这个家族的门下,以便获得保护,作为回报要向摄关家缴纳贡赋,这成为摄关政治的经济基础。

天皇为了摆脱摄关家的控制,采取了院政,即天皇执政若干年之后,将皇位让给年幼的皇太子,自己则出家为僧,称为法皇,另立院厅,继续执政。这就逐渐削弱了摄关家的势力。但这却难以挽救律令制和天皇权力的衰落。庄园制在11世纪、12世纪继续发展,到13世纪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随着庄园制的发展,地方豪强的独立性增强,社会动荡,各个庄园组建起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其成员称为“武士”。随着武士势力的提升,日本出现了很多武士集团,互相之间争权夺利,其势力甚至凌驾于天皇之上。1192年,武士头目赖源朝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家政权镰仓幕府的统治时代(1192—1333年)。

4 李朝大越国

在大约10世纪之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地都先后形成国家,并逐渐进入封建社会。越南在东南亚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大越国,统一了越南。李朝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机构设文武两班,辅助国王治理国家;地方分为24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乡等行政单位。李朝还建有强大的军队。李朝大越国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给贵族、功臣和官吏,寺庙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是封建主,他们主要使用依附佃农和部分家奴为其耕作。王室土地也用战俘、奴隶或罪犯耕作,收成也完全归王室所有。后来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多,并迅速发展起来。李朝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大越国在11世纪、12世纪出现空前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

5 笈多和戒日王朝

南亚次大陆的恒河流域在公元3世纪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公元4世纪初,笈多王朝(320—540年)建立。这个王朝超日王(380—413年在位)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其领土扩张到了阿拉伯海沿岸,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很多繁荣城市和港口。笈多王朝建立了以大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大王、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主要统治者。

笈多王朝末期,社会陷入动荡状态。这种分裂动荡状态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到606年戒日王朝(606—647年)建立以后才逐渐好转。戒日王朝征服了几个并立的政权之后于612年建立戒日帝国。戒日王继续南征北战,使北印度基本处于戒日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戒日王试图征服南印度,统一南亚次大陆,但未能成功。戒日帝国的版图是当时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实际上,戒日帝国是许多小王国的松散政治联盟,戒日王是盟主。这个帝国的存在是以戒日王的权威为基础的。647年,戒日王去世,帝国下属的藩国纷纷独立,帝国便解体了,北印度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印度社会在笈多王朝时期开始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到戒日帝国时期封建社会基本确立起来。村社是印度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封建制度下,村社分别被大王、贵族、僧侣等占据,依靠大量封建依附农民耕种。农民以交纳实物地租为主。这里的农民主要是从印度原来四个种姓中的首陀罗种姓转变而来的。其他种姓尽管有所变化,但基本处于统治地位。

笈多王朝和戒日帝国时期,统治阶级基本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不仅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依然发展,印度教也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佛教也得到广阔发展空间。佛教已经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并传播到东亚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也传播到东南亚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暹罗(今泰国)、柬埔寨、爪哇等地。中国东晋时期的名僧法显(约334—约420年)和唐代名僧玄奘(602—664年)就分别于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朝时期到印度求取佛法,不仅将印度的佛教思想传播到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还将印度本已失传的大乘佛教思想回传到印度,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 阿拉伯帝国

亚洲西南端的阿拉伯半岛长期生活着很多游牧部落,到6世纪、7世纪之交,这些游牧部落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动荡。部落内部因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分离出贵族和依附民,而且矛盾越来越尖锐。同时,随着商业中心转移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的商业活动遭受沉重打击,部落内部的贵族因此损失惨重,普通劳动者的处境更加悲惨。人们普遍希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穆罕默德(约570—632年)恰恰顺应了这种要求。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一个没落的商人贵族家庭。父亲在他出生之前便去世了,所以他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少年时依靠替人放牧为生,成人后随叔父经商,还参加过部落战争。大约25岁时,他与一位富有的寡妇结婚。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婚后有保障的生活使他的聪明才智得以施展。他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苦思冥想之后,于610年向人们宣布,他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世人传播真理: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摈弃偶像崇拜。他宣称,信仰安拉的人死后会复活,升入天堂,否则便会坠入地狱。他很快便吸引了很多信徒,伊斯兰教随之产生。“伊斯兰”就是顺从安拉的意思。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思是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动摇了旧贵族的地位,伤害了旧商业贵族的利益,因而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受到麦加贵族的不断迫害。穆罕默德率领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获得发展和壮大,最终于630年占领麦加,迫使麦加贵族归顺。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之后,穆罕默德征服了很多地区和部落,到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去世。

穆罕默德去世之后,各派穆斯林展开了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最终穆罕默德的岳父和挚友阿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被推举为首领,称为“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从此,阿拉伯进入四大哈里发统治时期。后三位哈里发分别是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和阿里(656—661年在位)。这四位哈里发并非世袭继承关系,而是由选举产生的。第一位哈里发在缓解了内部矛盾之后,迅速展开对叙利亚的征服战争。到第二任哈里发时期,约642年,阿拉伯人已经先后打败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等,占领了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等地。到第四任哈里发阿里被刺杀之后,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夺取政权,在大马士革建立了哈里发政权,继承人不再经过选举产生,而是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史称这个时期为倭马亚王朝(661—750年)。

倭马亚王朝在镇压了内部起义之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到732年基本上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跨亚、非、欧的帝国。其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与中国接壤;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囊括了西班牙等地;南达尼罗河下游,包括了北非的很多地区;北及里海和咸海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