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书名:一生充和
作者:王道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04
ISBN:9787108057679
本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九四四年,张充和就手在重庆画了一幅《仕女图》。此画由其师沈尹默先生的诗句引起:“四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充和由此画了这幅古代仕女怀抱琵琶的写意图,后来陆续又有章士钊、汪东、乔大壮等名家在画作上题词。此画后来历经波折,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充和手里。她一直悬挂在家中,睹物思友
抗战时期,张充和先来到四川成都,与一众曲友聚会拍曲,后曾因个人情绪去了青城山闲游。此作应该写于一九三八年,题名“青城山”则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后收入《桃花鱼》
张充和女士一生无论到哪里,似乎总有一种“小园情结”,她会想方设法营造一方属于自己的自然世界。小园情结于充和女士来说,既是个人意趣的追求,也是自我世界的再营造,更是她“随意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
这幅“古色今香”是张充和于一九八八年应耶鲁大学华裔画家画展所题,字体苍古、遒劲,过目难忘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是张充和的名句。查证下来发现写于一九四六年的重庆,有当时的硬笔手稿为证。后来,她书写的此联被董桥先生收藏。董桥在《张充和的伤往小令》一文中赞张充和的工楷与诗词有着《纳兰词》里“鸳鸯小字,尤记手生疏”的矜持
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书谱》一直为中外学人关注,张充和临写多年而不辍,渐入佳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充和女士与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傅汉思先生合作出版了《书谱两种》,一书一译,“妇唱夫随”,相得益彰
幼年时,张充和在合肥曾拜吴昌硕的弟子朱谟钦先生为师,学习书法。据说朱谟钦当时从各地考古现场取得第一手的碑拓给充和练字,确保原汁原味。张充和很是感恩朱谟钦老师,特为女儿取名“以谟”纪念。后来,张充和随沈尹默先生学书,沈尹默先生告诉她要向“娘家”学,即从传统、古书中取法。张充和一直坚持临古碑帖,这幅临北魏张玄墓志铭的作品,是充和晚年写就,足见功底
张充和的画,山水点染,设色讲究。沈龙朱先生曾撰文回忆:“我还见过四姨画的工笔山水横幅长卷,看她极其细致地研磨翠绿颜料,用极小的尖毛笔为山势的边缘描金,那份持久耐心、细致、考究用色叫人佩服!”
台湾历史学家逯耀东先生同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的美食著作《寒夜客来》的封面绘画及内页插图中出现了张充和不多见的山水画作,一派江南的悠然,有一种明人的淡雅和宁静
除了继承祖上收藏古墨外,张充和还留心收藏了家族遗留下来的印章,其中不乏吴昌硕、赵穆等名家之作。这些古物伴随充和到了国外后,更是成为她思乡的慰藉。充和也很喜欢篆刻,她刻的印章和闲章都雅致十足。祖上的印章也成为她创作篆刻的凭据和参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昆曲名家顾笃璜先生在编辑《昆剧传世演唱珍本全编》一书时,有意请张家四姐妹题写“昆曲四梦”题签,即每个人题写一本,后来这件事就全部交付给了张充和。张充和于病中提笔,书写清丽、洒脱。目前这纸题签原件已经不见,欣慰的是曲友手里还留着当时的复印件
张充和喜欢看画,也喜欢画画,但她一直很冷静地看待自己与绘画的关系,从她的家信中可见,她把绘画一直当成业余的爱好。或许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让她的画作看起来别有写意,恬淡幽静
著名学者郑培凯先生与张家颇有渊源。早期在美国执教时,他偕夫人鄢秀女士常去拜访张充和。后回国任教,每去苏州,郑先生都会偕夫人前往九如巷张家拜访。郑培凯深谙张充和女士的书法和昆曲艺术。“一生爱好是天然”是张充和最为喜欢的一句曲词,郑先生认真写来,配以张大千为张充和所绘的仕女图,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