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欣赏他人成就,不要扫人兴致

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就,不要扫别人的兴致。只有你欣赏别人成就的时候,才能增强亲和力。

在南齐高帝萧道成的辅佐大臣中,王俭是受宠最深的一位。靠军功起家的萧道成早年曾师从名儒受业,“治《礼》及《左传春秋》”,后来虽然辍学从戎,但仍然喜学好读,“博涉经史”,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不俗,颇有儒将风度。

王俭出身于名门世族,少年时期就以“专心写学,手不释卷”而闻名,算是一个博通古今的饱读之士。刘宋末年他投靠萧道成后,很快就发现了萧道成有文墨之好的特点,便投其所好,答问谋议,引史据典。

萧道成称帝后,在宫中设私宴款待几位亲信大臣,席间他一时高兴,便吩咐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以助酒兴。几位大臣不敢怠慢,纷纷使出拿手好戏来取悦皇上,有的弹琵琶,有的抚琴,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萧道成的爱将王敬则是个粗俗武夫,也乘着酒兴脱光膀子,跳起了武人所擅长的“拍张”之舞。虽然雅俗俱有,热闹非凡,但萧道成却意有不满。善于揣摩主子心思的王俭一语惊人:“臣无所能,唯知诵书。”说罢便跪倒在萧道成面前,高声朗诵起《封禅书》。

封禅是古代一种表示帝王受命而有天下的典礼,凡是认为自己功德无上、事业鼎盛的帝王,都要到泰山举行这种告祭天地的盛典。《封禅书》是一篇为汉武帝歌功颂德的谀世之作。王俭咏此,显然是借古颂今,称颂萧道成。既把萧齐的建立说成顺应天意之举,又把萧道成比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石双鸟,可谓恰到好处。萧道成听了很高兴,夸赞说:“儒者之言,可作万世之宝。”

历史上对王俭的看法不一,不管是献谄也好,还是迎合也罢,王俭都是善于欣赏别人成就的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欣赏别人的成就,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劝谏别人的时候,如果能够先欣赏别人的成就和德行,对其大加赞扬,然后趁对方高兴的时候,再进行劝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战国时期,齐宣王野心勃勃,一心想在诸侯国中称霸。于是就去请教孟子:“怎样才能统一天下,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呢?”“能。”孟轲想到当时所有的国君都是爱听颂扬的话,他略沉思了一下说,“我听说,你有一次因新钟铸成,准备杀头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端端的一头牛无罪而被杀,于心不忍,结果就没有杀那头牛,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十分高兴,他想不到这个善举孟子也有所耳闻,赶紧回答说:“是有这回事。”孟子说:“大王,这就是恻隐之心啊!凭您这种恻隐之心,就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齐宣王益发高兴起来,他眼前充满了希望和光明,急于听孟子下面的话。

孟子接着说:“现在的问题是您肯干不肯干罢了。比如有人说‘我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齐宣王答道:“我当然不相信这种话。”

孟子继续说:“这就对了。如今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用这种好心去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叫人不能相信,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木柴一样。如今老百姓所以不能安居乐业,这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而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问题是您‘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先抓住齐宣王不忍杀牛的慈善之心,对其大加欣赏,由此肯定齐宣王有统一天下的条件。这使得宣王自鸣得意,为接受批评创造了气氛,然后引申出严厉的批评。这批评尖锐深刻,几乎不留情面,但是由于先有奉承作陪衬,居然能使宣王欣然接受。孟子深知宣王心理,欲抑先扬,迂缓进谏,达到了目的。试想,如果孟子一上来就直陈己见,批评宣王不爱护老百姓,恐怕宣王早就对他下逐客令了。

成大事者认为,说话的目的是确定的,说话的方式却是可以变通的。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话,达到说话的目的,就不应该讲话直通通地说出来,而应该通过一种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对对方的成就先进行赞美,创造一个对方乐于接受的氛围后,再进行劝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种赞美显然不是谄媚,谄媚的目的是不择手段地获得个人利益,而这种赞美确是为了齐国的百姓,为此是大义之举。如果迂腐的人以此来判断孟子说了假话,那么显然是吹毛求疵了。古代多少直臣,直通通地批评君主,结果被杀。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跟唐太宗一样能够包容魏征的,更何况唐太宗对魏征也起过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