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别人愤怒,切勿浇油

成大事者认为,在别人愤怒的时候,千万不要火上浇油,当然有特殊目的的除外。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理智,如果再继续浇油,就容易让事情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你真的将对方当朋友,就不应该在他愤怒的时候,再添加他的怒气,相反,你应该用话让他平息怒气。自古以来,火上浇油都被视为小人行径,而在别人愤怒的时候能够想办法让他平静下来,是君子的德行。

景公特别喜欢鸟,专门让烛邹管养鸟的事。但是有一次,烛邹一不小心让鸟飞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人立即杀掉烛邹。晏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前来求见烛邹。晏子说:“烛邹确实该杀,因为他至少有三条罪状。不过还请大王您将烛邹带到这里来,我一一数他的罪状,然后再杀掉他。”景公答应。烛邹很快就被带到了晏子的面前,晏子开始数他的罪状:“烛邹!你替大王管理养鸟的事情却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我们大王因为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件事让诸侯知道后,他们一定会说我们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数完烛邹的罪状,就请景公将他推出去杀掉。景公说:“不要杀了,寡人已经接受了你的劝告。”

晏子表面上是在火上浇油,实质上却是在帮助烛邹开脱。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想去做些失去理智的事情。景公在这个时候,如果杀掉烛邹是完全可能的。晏子没有当面反驳景公,而是赞同景公的意见,然后通过数落烛邹的罪状,来说明这样做会造成多么不好的影响,让景公心悦诚服。

当别人愤怒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强压别人的怒火。最好是通过一种表面的迎合,和对方暂时取得一致。同时将这样做的后果给一一摆明出来,这样往往能够劝说别人。如果直通通地说别人不应该愤怒,一个愤怒的人怎么听得下去啊?

唐朝的魏征经常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对他很是器重。但是谁愿意始终听批评意见和反对意见?魏征并没有注意到唐太宗的情绪变化,还是依旧提出批评,有些时候还很尖锐。有一次,唐太宗实在忍无可忍,拂袖而去。来到后宫,唐太宗就咆哮道:“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以后,问唐太宗要杀谁。得知是魏征后,长孙皇后很是默然,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又进来了。唐太宗大吃一惊,原来长孙皇后已经穿上了最为正式的衣服。唐太宗问是什么原因。长孙皇后说:“妾听说明君往往有直臣。现在魏征如此耿直,必然是因为陛下是明君的缘故。妾又怎么敢不向陛下表示庆贺呢?”这样一番话,唐太宗立即转怒为喜。

长孙皇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保住了魏征,而且还保住了唐太宗的名声。如果唐太宗真的在一怒之下杀了魏征,或者从此以后疏远魏征,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名就要大打折扣了。长孙皇后在唐太宗愤怒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迎合,而是对其规劝有加,不愧为一代名后。

与晏子、长孙皇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他们不是火上浇油,而是煽风点火。他们通过种种方式来激怒别人让对方来做出格的事情。历史上将他们定为谗人。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陷害忠良,为历史所唾弃。

成大事者认为,在别人愤怒的时候,一个人扮演什么角色就可以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一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愤怒的人平静下来,而小人则唯恐天下不乱,趁机火上浇油。

不火上浇油会提高君子的名声,而君子的名声是会不胫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