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补笔谈·卷二

卢肇论海潮1,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2,候之万万无差。(原注: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544]

注释

1 卢肇:字子发,八一八至八八二,宜春(今属江西)人,唐代文学家,曾任歙州、宣州、池州和吉州刺史。

2 子午:子时和午时。

译文

卢肇谈论海潮,认为是日出和日落所激发而产生的,这是很没道理的。假如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所引起,那么应当每天都有特定的时间,怎会又有早有晚呢?我时常观察海潮出现的规律,每当到了月亮在正子时和正午时海潮就产生,按这个规律来观测海潮,丝毫没有差误(原注:这是在海上观测而得到海潮出现的时间。离海较远的地方就必须根据地理位置增加时间)。月亮在正午时产生的是“潮”,那么在正子时产生的便是“汐”;在正子时产生的为“潮”,那么在正午时产生的是“汐”。

赏析与点评

沈括指出潮汐跟月亮的位置有关,而跟太阳没有关系,并指出了潮汐时间和观察地点的关系。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自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1,如“岁差”之类2,方出于近世3,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4,谓之一日;月一盈亏,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5,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磹楔也6。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

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7。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之政;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8,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冬也,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乃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生闰月之赘疣9,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10,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唯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日,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无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有余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545]

注释

1 俟:等待。

2 岁差:在古代中国的历法上,岁差是指“冬至点”在恒星间西移的现象以及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恒星年)长于回归年(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所历时间)的现象。

3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4 没:日落。

5 中气:二十四节气中每月第一个(单数)叫“节气”,第二个(双数)叫“中气”。

6 构舍:兴建房屋。磹(diàn)楔:檐椽下的楔子。

7 舒惨:阴阳变化。

8 肃杀:深秋或冬季草木凋落,天气寒冷。

9 赘疣:多余无用之物。

10 陵夺:侵凌劫夺。

译文

历法见于圣人经书的,只有《尧典》所说以闰月来调整四时和年岁。设置闰月的计算方法,尧帝时才开始出现。太古之前,就不知道是怎样的情形。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前代圣王留下来的法则,固然不应该批评。可是事情确实有些是古人所不知道而须等待后人的,像“岁差”之类,近代才发现,所以这原来没有古今的分别。凡是太阳一出一没,称为一天;月亮一盈一亏,称为一个月。用太阳和月亮来记录天时,虽是定了名称,但月亮运行二十九天多一点,才再跟太阳会合;一年十二次会合还有剩下来的日数。累积三十二个月后,又会再剩下一次会合,于是节气跟朔日逐渐错开,就会出现中气不在本来的月份,名称和实际变得不符,因此添加了一个月称为“闰”。闰月的出现是不得已的,就像建屋时在檐椽下加上楔子一样。从此节气与朔望的日子互相矛盾,年岁错乱,四季失去秩序,计算起来繁复琐碎。

举凡累积月数以为季节,四季加起来成为一年,这种阴阳消长,万物出生死亡变化的节奏,都是由气所主宰的。如果只是记录月亮的盈亏,便都与农业活动的变化没有联系。现在只专门以朔日来确定十二个月,而节气反而不能主宰当月的事物变化。例如历法上已经说是春天了,而人事活动仍按万物萧条的节令进行,这是因为朔日在节气之前了;尽管说是次年的春天,其实仍是前一年的冬天。时间仍然叫作冬天,而实际上已经万物生长,这是因为朔日在节气之后的情况;只说是前一年的冬天,其实是次年的春天了。这样,徒具虚名的正月、二月、三月、四月反而被当作是反映气候的事实,而真实反映万物生长或萧条的节气只附录在历法之中,并且出现闰月这种多余的月份,这恐怕是古人没有想过的!现在制定历法,不如采用十二节气为一年,更加不要采用十二个月,直接以立春那一天为孟春的第一天,惊蛰为仲春的第一天,大的月份到三十一天止,小的月份到三十天止,每年的日子都整整齐齐,永远没有闰余的情况。十二个月经常是一大月一小月相间隔着,即便有两个小月相连,一年也不过出现一次。这样一来,四季的节气就正常了,每年的政令行事不会互相混乱,太阳、月亮和五星运行的轨迹也自然会跟从,不须修改旧的历法。只有月亮的盈亏,虽然有像海潮、胎育之类事情跟它相关,但跟年日、四季没有关系,把它附录在历法之中就可以了。借用元祐元年为例,当孟春正月是小月,第一天为壬寅,第三天为望日,第十九天为朔日;仲春二月是大月,第一天为壬申,第三天为望日,第十八天为朔日。像这样的历日,不是简单整齐,既符合天体的运行,又没有修补的麻烦吗?我先前验证了一天的百个刻度有时会多,有时会少,人们已经怀疑这个说法;我又说十二次斗建应该随岁差迁徙,人们更加惊骇。现在这种历法的讨论,就更加会遭到怪责和攻击了,不过将来必定有人采用我的说法。

赏析与点评

沈括提出以十二节气为一年的历法。这套“革命性”的历法的特点是不用参照月亮的朔望周期和闰月配置,属纯阳历。如果沈括的“十二节气历”可以在他所处的十一世纪晚期的中国颁行,“科学革命”的范式论说不定已在东亚的国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