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录:隋~五代十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千古第一诤臣

唐太宗在位期间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谏官,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唐太宗刚刚即位时,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土地荒芜,内部农民不断占山为贼,外部突厥等少数民族屡为边患。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如何将唐朝的统治稳定下来,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头等大事。他即位之初,对于短时间内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完全没有信心,但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却不这么看,他对唐太宗说:“人口渴了就想喝水,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天下经过大乱之后,老百姓就渴望安定,所以其实并不难治理。”他劝导唐太宗对百姓施以教化,用礼义教育百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

然而宰相封德彝并不同意魏征的意见:“夏商周以后的朝代,百姓越来越刁蛮,所以秦朝才会用酷法,汉朝才会仁义与高压并行,这两朝都想达到国家的安定,但是却无法做到。因此对老百姓一定要比之前更加的严厉。魏征不过是个好发牢骚的书生,对于治理国家只会说些没意义的空话,皇上不必相信他。”

魏征据理力争:“商汤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流放之后,还有周武王率兵讨伐商纣王之后,因为君主实行教化,都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其实道理很简单,用对付强盗的严刑峻法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变成强盗。用礼义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知书达礼。”

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而没有选择封德彝严刑峻法的主张。

在礼义推行的整个过程中,魏征都严格要求唐太宗。只要觉得唐太宗的行为不合礼义,他就直言进谏。即使有时候让唐太宗十分生气,他也面不改色,决不改变自己的主张。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北方的突厥开始壮大。唐朝统一中原后,突厥人趁唐朝国力不足之际,连年侵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唐太宗刚刚即位,二十万突厥大军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震动。此时唐朝军力不足,唐太宗摆下疑阵,智退敌兵。可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对抗突厥,唐太宗决定扩大兵源。他与大臣就此商量对策,最终采纳了宰相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可将已满16岁但未足18岁的身体较为健硕的男子征为府兵。

然而,命令下达到魏征那里,他却予以退回。反复多次之后,唐太宗大为震怒,立即召魏征进宫,责问道:“我下这个旨意,是因为我知道有人因为想逃兵役而故意隐瞒自己的年龄。你为什么要多次阻挡旨意的下达?”

面对满脸怒气的唐太宗,魏征从容答道:“把水淘干了来捕鱼,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把树林烧了来抓野兽,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可抓了。这个道理臣私下认为皇上十分清楚。当兵打仗也是一样的道理,把那些健壮的兵士凑到一起,指挥得当,就可以击败任何人,又何必让那些还没有成年的人去充数呢?而且陛下常说天子要用诚信来治理天下,可如今朝令夕改,怎么能让百姓相信呢?”

唐太宗恍然大悟,为此还奖励了魏征。

有一次,大臣们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想借此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问魏征:“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

魏征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百姓生活尚未恢复,国库空虚,一路出行肯定耗资巨大,沿途百姓怎么承受得了?”

唐太宗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人弹劾,失去了官职。因为他以前曾经在亲王府中为李世民做文书工作,于是找到当时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希望皇上能够念及旧情,网开一面。唐太宗知道他的情况后,果真想要免除他的处分,将他官复原职。

而魏征的话却让唐太宗改变了主意:“皇上过去做了很长时间的秦王,如今朝野内外,曾经为陛下做过事情的人数不胜数。如果对所有曾经在您身边工作的人都因私情而格外对待,那么那些与陛下没有私情,但是光明正大的人注定就会远离的。”

唐太宗仔细思考了魏征所说的话,认为的确有道理,便接受了魏征的建议。他召见庞相寿说:“以前我是秦王,不过是一个王府的主人,可如今我是皇帝,是全天下人的主人,不能够偏袒自己以前的下属。我的大臣们都按照法律办事,作为皇帝我自然得做表率,不能够徇私情啊。”出于对老下属的感情,他送了些绸缎聊表心意,然后就拒绝了庞相寿。

由于唐太宗对魏征越发器重,引来了一些人的妒忌,他们在唐太宗面前诬告魏征以权谋私,后来虽查无实据,但唐太宗仍叫人吩咐魏征要注意检点行为,避免他人猜忌。

然而魏征却根本不管这些,在第二天见到唐太宗时他直接说:“君臣应该默契一体,才能将国家治理得当。如果臣每天心里想着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怎么检点行为,不让他人猜忌,那么我就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职责。如果所有的大臣都这样的话,那国家就很难强盛。”

一席话说完,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看法。魏征却并未就此停下,他接着问唐太宗是想让他成为忠臣还是良臣。唐太宗十分不解,问:“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吗?”魏征答道:“姜子牙和管仲这类人,能够和君主同心治国,国家强盛,百姓安定,君主和臣子都万古流芳,他们就是良臣。而龙逄、比干这种人,在朝廷上和君主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不过是自己被杀而国家也一同灭亡,他们让君主获得了杀忠臣的恶名,自己却留下忠心敢谏的名声,他们就是所谓的忠臣。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魏征的话表明了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是和贤明的君主一起,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希望唐太宗能够像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一样,和他一起留美名于后世,而唐太宗的想法也与魏征不谋而合。唐太宗和魏征是我国历史上君臣相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