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治理水患造福万民的陈尧佐
陈尧佐,北宋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仁宗时任宰相。
陈尧佐为官一生,为黎民百姓做了数不尽的好事,在他的无数光辉业绩里,当属水利成就最为显著。陈氏家族从陈尧佐的父亲陈省华开始就致力于研究对付水患的方法,陈尧佐则是他们父子里面治水贡献最大的,他在水利方面最有名的就是治理黄河、汾河和钱塘江。在治理黄河堤岸时,陈尧佐发明了“木龙阻水法”;他在汾水两岸通过种柳树的方法来防洪,造福了两岸百姓;为了抵挡钱塘大潮,他又研究出“下薪实土法”。
真宗时,河南一带的黄河堤岸岌岌可危。担任转运使的陈尧佐见形势危急,就上书朝廷“议开滑州小河分水势,遣使视利害以闻”。由于陈尧佐的建议都是他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非常有针对性,因此他的建议立刻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陈尧佐刚一到任就直奔河堤,带领技术人员查勘水文情况,并虚心向沿岸百姓询问详情。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不断地思考,陈尧佐最终研究出了一个精确的治水策略。陈尧佐的“水灾应急小组”发现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而松软,以往直接通过夯实基础加固堤坝的方法已经不能采用,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减轻洪水对堤坝的冲击。陈尧佐亲自设计阻挡河水的设施,通过多次试验,选定了一种叫“木龙”的设备。所谓“木龙”就是看起来和木梳相似的防汛工具,只是个头要大了很多。木龙投放使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尧佐看到水势减小,立刻用石头等作为填充物来巩固堤坝。黄河两岸筑起了一道绵延千余里的长堤。这条千里长堤为预防黄河的泛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了感谢陈尧佐这位功臣,沿岸老百姓把这条长堤命名为“陈公堤”。
也许陈尧佐与治理水患有缘,他在浙江为官时,恰逢钱塘江潮水暴涨,原来的“篝石堤”被洪水冲垮。当地政府出资重修堤坝,结果刚刚恢复的大坝在第二年就再次被水冲垮。陈尧佐通过分析考察,认为原来砌垒石堤的方法在平时风平浪静时还可以,可一遇到巨浪滔天就会显现出弊端。为了解决难题,陈尧佐亲自带领一群人到河边勘察,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薪石土”的方法夯实堤岸。就是先砌垒石堤阻挡潮水,然后在石堤外面筑“薪石土”堤,这样一层一层反复夯实就有效地阻挡了钱塘江大潮。
后来,陈尧佐在山西做官时,遇到了汾水暴涨,两岸的堤坝眼看就要保不住。巨大的灾难使附近的百姓人心惶惶,因此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陈尧佐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认为稳定局面的前提就是消除水灾隐患。明确重点后,陈尧佐当即采取行动,经过和一些治水专家的切磋交流后,决定对汾河采取“添土增防,植树固堤”这种“绿色”方法,使汾水两岸转危为安,“民赖其利”。
因为陈尧佐治水经验丰富,所以黄河泛滥时,真宗最先想到陈尧佐也就可以理解了。陈尧佐由于治水功劳很大,被真宗的继任者仁宗选为宰相。陈尧佐做了宰相后,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天下苍生着想,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他是宋朝的一代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