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他的信念(3)
3.必须立刻用信念驱赶恐惧——你最担忧的那些事其实从未发生
从罗斯福的成功中,我们发现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信念,你就可以战胜一切恐惧。
如果把一个人的双脚固定在铁轨上,而他自己也意识到火车正在呼啸而至,意识到自己难逃一死,那死亡的恐惧就会在他的血液中制造大量毒素,以至于这个人即使从铁轨上获救,也已经被吓得半死。
一个满怀畏惧之心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只不过是一个傀儡,一具行尸走肉,这是人类的悲哀。
放弃那些不必要的恐惧吧,就像放弃那些让你遭罪的错误想法一样。如果用勇气、希望和信心去充实你的心灵,你就能更快地看到胜利的曙光,获得你想要的幸福。不要等到畏惧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你才后悔莫及并采取行动!不用再犹豫了,你必须马上服用解药,敌人才会被吓得逃之夭夭!
任何畏惧之心,不管有多强烈,不管在你的心中扎根有多深,你都可以用勇气、希望和信心把它拔除。
当你预料到一些可怕的事情即将到来,从而产生最可怕的恐惧心理时,就是在做一件最可怕的事情。有些人总是饱受像这样的恐惧心理的煎熬,例如他们认为一些不幸的事情如果发生了,就会让他们失去现在的金钱和地位;他们担心发生车祸或者怀疑自己已经患上不治之症;如果孩子外出了,他们总会想到火车可能脱轨、汽车自燃或者轮船失事等等灾难——他们总是在心中编织着最可怕的情景,时刻处于高度恐惧之中。“你说不清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我们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他们总是这样说。
有一位女士,在连续几年的时间里,一直预感到会有一场令人绝望的大灾难降临在她身上,于是在这几年里她一直遭受着恐惧心理的折磨。但是,当这个令她长期担心的灾难真的降临时,她惊喜地发现,自己轻松地挺过来了!以前的那些恐惧和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由此可见,由于担心发生意外,我们遭受了多少痛苦的折磨啊!我们总是害怕在街上被汽车撞倒,总是害怕成为残疾人而丧失劳动能力,总是害怕碰上列车事故、船只失事、被雷电击中……我们无所不怕!然而直到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四肢健全。回想一下,自己当初的担心和恐惧是多么幼稚!我们是多么愚蠢,居然一生都和恐惧这个大魔头生活在一起。
一个天生胆小的男人,非常害怕生病,这种担心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患上小感冒,他会非常沮丧地认为这个病会重创他的身体;如果嗓子痛,他会认为自己得了扁桃体炎,若不抓紧治疗就会导致自己不能进食而亡;如果由于吃饭过饱导致心悸,他会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正在面临死亡的威胁。他这样过于担心自己的健康,以致家人和朋友都非常厌恶他。这个男人总是要求家人关紧窗户,以便更暖和些;他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太过敏感,没有人知道他想要什么。这个男人的朋友们都不喜欢带他去参加聚会,因为他太在意为他准备的食物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总是担心聚会时会意外丢掉性命,例如被烧死在房间中。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确实有非常多的人一生都饱尝着相似的恐惧。
比如,那些到热带地区旅游的人们非常害怕那里的有毒昆虫和爬行动物,以至于整天都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他们总是幻想这些恐怖的家伙在晚上可能会爬到自己身上。
还有一些人,除了在极少的瞬间,其他时间里从未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他们像奴隶一样辛苦工作,为的就是赚到足够多的钱然后存起来,可是他们享用这些钱的时候并不舒心。生活在他们眼中糟糕透了,他们整天担心会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让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
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所畏惧的那些最糟糕的事情从未发生过或发生的概率极小,因为它们是我们虚构出来的。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如果你确实染上了疾病并且万分恐惧,那么你的这种恐惧心理只会加重病痛,使之恶化。
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能主宰的。我们无法使已然发生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萧条消失,但我们能决定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以及予以处理的方法。
那么,如何用信念驱赶恐惧呢?
下面10个方法,可以让你关上通往恐惧的门之后,很快地看到通往信念的大门。
(1)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前进,确定你要的是什么,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你应确定自己所希望的目标是值得你努力的而且是你可能达成的。别小看自己的能力,但也别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2)祈祷你所定的目标能够实现,以坚定你对目标的信念。想想看你达到目标后的欢愉感觉,当你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再设定一个新目标,切勿因为达到目标就自满。
(3)尽可能地将基本行为动机和你的明确目标联系起来。请给你自己下一道强制性的命令,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并尽可能地每天在脑海里回想一次这道命令。
(4)写下你的明确目标会为你带来的种种好处,并时常在脑海中回想,这可使你借着自我启发的力量创造出成功意识。成功意识可在事情进行得不太顺利时,坚定你达到目标的决心。
(5)和那些支持你的人交往,并接受他们的鼓励,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或家人。
(6)别在过完一天之后,才发现当天的所作所为,对明确的目标没有一点明显的贡献。
(7)选择一位富裕、自力更生、成功的人作为“楷模”,并时时想:自己不但要迎头赶上,而且还要超越他。别告诉别人你所选择的楷模,因为选择楷模的目的不在于进行公开的竞争,而在于借着比自己强的人,来确立你要走的方向。罗斯福就一直将他的叔叔当做楷模,并非常乐意和自己的叔叔相比。
(8)在你的四周放置书籍、图片、座右铭等能强化成就和自力更生意义的东西,并且随时变更它们的位置。这些可使人警惕反省的东西,能帮助你从不同角度看待人生,并和其他不同的东西发生联系。
(9)别因为遇到了反对意见就想要逃避,而应运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就地和反对者战斗。但这并不是要你向那些对你说“不”的人挥动拳头,而是让你别去接受那些反对意见。你要尽一切努力改变反对者的心意,或者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并加以改进。有的时候逆境是一种检验的机会,可以提供使自己更进步的方法。记住,你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并且处于一定的处境,乃是因为你的心中坚持着某种观念和想法。如果你迟迟不肯运用这些观念思想的话,就等于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限制和挫折。
(10)完成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值得去做。自力更生的代价就是当一个人在有情绪时,必须时时保持谨慎的态度。
【他的思考方式:“昨日的答案不适用于今日的问题”】
“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
这是罗斯福的著名演讲。他认为“昨日的答案,不适用于今日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事物是变通的,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是愚蠢的。做人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对一切,这是我们的生存基础。
1.“新政”的试验精神和不畏惧犯错的胆略
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翌日,著名漫画家罗林·柯尔比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的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机翼标有“新政”字样的罗斯福座机,那迷惘的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作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鲜明标志不胫而走。
罗斯福发表演说时,其关于“新政”的理性概念以及明晰细致的蓝图并未形成,只是具备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和意向性的原则目标。
罗斯福很善于感受公众的情绪,后来他那些没有先例的大胆行动大都闪烁着直觉的智慧火花。他看到美国人民在无助的困境中渴望试验、渴望新转机。而渴望试验只要能显示出运动或新颖就行,渴望新转机,只要不是按部就班死气沉沉就行。罗斯福表示自己看到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面孔,“那是迷了路的孩子们常有的绝望表情”。
在罗斯福一步步地走进白宫的过程中,美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局面,为人们所熟知和易于接受的传统理论已不能给他们多少启迪和指引,这势必导致一个在纷乱和挫折中寻求出路的阶段的出现,而这时只有具备勇于试验的精神和不畏犯错的胆略的领袖才能实行“新政”。
罗斯福不拘泥于陋习陈规,乘飞机直抵芝加哥提名代表大会并破天荒地亲自发表演说,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充满活力和独创精神的举动给人民以警醒。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认为,“新政”的核心,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哲学,还不如说是一种气质,一种植根于勇于在未知领域大胆行动、不惧铸成大错的气质。
2.“打破惯性思维”——懂得绕弯子的人,才可能达到辉煌顶点
胡佛固守自己的信念,在经营管理人员的精细气氛中谨慎行事,而罗斯福则关注结果而不是抽象原则,感情充沛又从容自信。胡佛很少公开向人民表明他正试图做些什么,他甚至在公众场合尽量避免提到或使用“萧条”这个词,而罗斯福往往能够在一项政策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时候,就清楚而有力地说明其指导方针。因此,罗斯福能够对民众意愿、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和必要的推动,把群众的愿望转换成政策。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懂得绕弯子的人,才有可能是达到辉煌顶点的人。”
所以,我们不妨试着打破惯性思维,学会多绕几个弯子。绕弯子并不是放弃,也不是后退,而是为了更快地接近目标。
在绕弯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绕弯子,机遇也不会有很多,稍不留意就会错过,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是机会太少,而是我们不懂得珍惜它。
一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是一位不爱说话、不善于应酬之人,于是,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心中有一些不安与紧张。
刚开始的时候,无论编辑说什么话,这位作家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编辑无法开口说明请他写稿的事。之后编辑已经准备好了改天再来向作者约稿。
突然间,编辑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的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他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在担心这点。”于是他们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气氛逐渐变得轻松,最后作家答应了编辑的要求。
这位作家是一位不爱说话的人,但最后为什么会为了编辑的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的,对方读过自己的文章,对自己的事情十分了解,自己不能随便地应付。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要想别人替你办事,就要像这位编辑一样学会多兜圈子: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请求,到时机成熟后再提出,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
在追求一个目标时,西方人是走直线,直奔主题,意图非常明确,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会绕圈子,等接近目标时,他们会突然后退,然后再迂回地接近目标,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凡是会为人处世的人,一般不会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招致别人的嫉妒,也不会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办事心得是:多兜圈子,少碰钉子。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我们时常觉得自己背向目标,其实,我们是越来越接近目标。”当你无法前行时,不妨变通一下,用另一个方法来获得成功。会兜圈子,懂得绕道而行的人,才会走向成功。
一家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不一会儿就灌得差不多了。于是,那位实验员去关水龙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水龙头坏了。如此再过半分钟,水就会溢出水槽,流到工作台上。水如果浸到工作台上的仪器,便会立即引起爆裂,里面正在起化学反应的药品,一遇到空气就会燃烧,让整个实验室在几秒钟内变成一片火海。实验员们惊恐万分,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从这个实验室里逃出去。那位实验员一边堵住水龙头,一边绝望地大声叫喊起来,死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靠近。就在这时,只听“叭”地一声,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实验员,将手中捣药用的瓷研杵猛地投进玻璃水槽里,将水槽底部砸开一个大洞。水直泻而下,实验室一下转危为安。
在后来的表彰大会上,人们问她,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她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这位女实验员淡淡地一笑,说道:“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这篇课文,我只不过是重复地做一遍罢了。”
这个女实验员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避免了一场灾难。《司马光砸缸》我们都学过,砸缸救人,关键在于,破缸救命,牺牲缸一个,幸福归大家。
其实这个“缸”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很多机会视而不见,只因我们被思维束缚住了。这个时候唯有打破,才能放飞我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新天地。
广告、广告,广而告之。平面广告须有内容、广播广告须有声音、电视广告须有画面,这是所有人的惯性思维。巴黎一银行新开业,想迅速打开知名度,便选择在电台做广告。此时一般做法是宣传一下,搞个大促销,或者请个名人做推广。但这家银行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要想快速获得知名度,就得出位,明显的差异才会赢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