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倏忽二神开了窍

这个故事是庄子老先生留给咱们的。学界一般认为,这并非庄老师的创意写作,而有古老的神话做依凭。可惜庄老师写这个只是为了讲道理,挑着神话的皮和筋就把道理讲完了,神话的瓤却留得不多。“无为”思想真是害死人啊。

故事

古早古早以前,世界由几个不同方位的天帝统治着。其中,统治南海的天帝叫作倏,倏就是非常快的意思;统治北海的天帝叫作忽,忽就是突然、很快的意思;统治中央的天帝叫作混沌,混沌,就是模糊不分的意思。

中央天帝为什么叫混沌呢?因为祂的面目是一团模糊,没有五官七窍之分,也就是说,混沌没有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

南海天帝倏和北海天帝忽经常相会,祂们一个从南来,一个从北来,相会的地点,自然就在中途,也就是中央天帝混沌的地界。

中央天帝混沌非常友善,不仅慷慨地让祂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相会,而且还尽地主之谊款待祂们,令倏和忽非常感动。

南海天帝倏和北海天帝忽商量:“我们为混沌做点什么,来报答祂待我们的深情厚谊吧。”两位天帝想来想去,中央天地混沌什么都不缺,只缺七窍,所以祂不能像一般人那样看、听、吃饭和呼吸。两位天帝说:“让我们来试着为混沌凿出这七窍吧。”

南海天帝倏和北海天帝忽立刻就动手了,倏忽嘛,可以想见,祂们的行动能力是非常强大、非常迅猛的。祂们每天替混沌凿出一窍来,到第七天,七窍都凿出来了。

倏忽二神为混沌开窍 七小 绘

原文出处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从一团模糊中得到了五官七窍的中央天帝混沌,就在七窍俱备的时刻死去了。

掰书君曰

《庄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时代,里面保留了不少神话。从这个“凿七窍”故事中,我们可以印证前文提及的“中央天帝为混沌”的说法,我们还了解了非中央天帝的一种命名方式(南海、北海,而不是南方、北方),并且了解到了祂们的具体名称(倏、忽)。

本故事中的非中央天帝称谓,应该不是庄子杜撰的,而是古老的遗存。参考《五藏山经》传递出来的先民地理观,可知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平面结构大致为:中间(我世界)是土地、是大陆,而东南西北四面都有海。这一认知应该说有着相当准确的地理支撑:东方的殷人居山东半岛,知道有东海、北海(渤海);南方的楚人居长江流域,由大泽也可想象南海;西方的戎羌来自高山高原,见过炎火流沙,文献中多次出现的西海,可能是指大湖(海子)。所以,除中央天帝的其他天帝都来自“海”外,“南海天帝”“北海天帝”这种称谓是非常地道的上古说法。

至于怪名字“倏”与“忽”,其实一点也不怪。将它们与地理概念组合成“南海之帝倏”以及“北海之帝忽”,我们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祂们是时空同体的神!或者说,这两个神的命名,既包含时间性,又包含空间性。南北海表明空间,倏忽表明时间。空间与时间同时诞生、同步扩散,这是宇宙发生论的哲思。[7]将时间配入空间,以南方优于北方,倏先于忽,这是地处北半球温带/亚热带先民的实用选择。

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说,古人把他们想传递到未来的信息编织到各种神话中,就像谱写了一个复杂的交响乐谱。现在我们识完了庄老师这则神话的谱,也就大致能发现它传达了哪些关于宇宙生成的重要信息了:

第一,有时候,保持一个事物的原始自然状态就很好,即便它看上去没那么理想。所以,庄老师大概认为元宇宙状态是一个美妙的状态;

第二,时间的力量非常强大,它甚至能够改变空间;

第三,宇宙的鸿蒙状态(混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倏忽)被打破的。——这跟今天物理学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实在太接近了。大概,这才是庄老师最想传递给后世的惊天大秘密吧,庄老师一定是咱们中华上帝的“选民”。

可惜,后来吾国搞占星望气宇宙学的那帮家伙不好好顺着科学的阶梯往上爬,反而纷纷钻入玄学的框框里去,弄什么“虚静浑化”的“玄冥工夫”,所以,发现宇宙大爆炸证据的诺贝尔奖就落到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