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合伙造人,诸神有份

讲女娲的故事,一般先从造人讲起。不过,本书在讲女娲造人的故事之前,先请大家来看另一个造人故事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女娲并不是独自造人,而是组成了一个团队进行集体作业。

故事

起初,天地间没有人,但有了神。

那时候都有什么神呢?有女娲,还有黄帝、上骈、桑林等等。

女娲的神力非常伟大,一天之内,可以变化出七十种东西来。

关于女娲的神力,我们还知道,女娲后来也像盘古一样,实现了垂死化身。她到底化育出了多少东西,我们已经不清楚了,不过,光是她的肠子,就化成了十个神人,祂们都居住在栗广之野这个地方。想来,她的全身不知化出了多少今天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东西。

黄帝是著名的大神,是混沌之后的某代中央天帝,他的故事我们以后会聊。

上骈和桑林长什么模样,有什么神力,现在没有人知道。

女娲、黄帝、上骈、桑林诸神决定合力造出万物的灵长来。

黄帝造出了人类的阴阳,以区分男女;上骈造出了人类的耳朵和眼睛以感知世界;桑林造出了人类的手臂以生产劳作……女娲与祂们合作,造出了人。但女娲在这项集体造人工作中具体做了什么,现在已经不知道了。

掰书君曰

关于人类的由来,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女娲造人”说,还有“盘古身虫化为人”“天地间精气化生人类”“盘古夫妻繁衍人类”“诸神造人”等说法。本节提供的是诸神版。

原文出处

《说文解字注》卷一二《女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第十六》:“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鸿烈解》卷一七《说林训第十七》:“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第十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这个故事在来源和时间上都比较杂糅,比如,将黄帝这个后来世代的神,放到了创人之初。当然,也有可能黄帝与上骈、桑林等神名一样来自远古,后来保留下黄帝之名,向他身上附会了更晚期的神话内容。

前文提到,作为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共同的精神偶像,女娲其实应该是创世神,她所具有的开辟鸿蒙和化育万物的功能,在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际,经过两性夺权斗争,大部分被转移到了类似盘古这样的男神身上。《说文解字》释“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明至少到东汉许慎的时代,还是有女娲“化万物”的神话片段或其精神主旨留存的。

“化万物”的“化”,从原始意义上看,不是造,不是生产,而是肉身的“分解”,以自己为创造世界的原材料。这与前文提到的元兽或盘古的“原始肉体”的性质是相通的。

《抱朴子》说“女娲地出”,似乎表明女娲是地祇,是地母。早前,地祇的地位高于天神,因此《抱朴子》此说并没有贬低女娲的意思。生产力略微发达之后,数万年困在土地上讨生活的原始人懂得抬头看天了,渐渐出现了天神;渐渐的,天神高于地祇了,女娲便又具有了天神的特质。加上她在造人方面的贡献,她还具有人祖的特质。所以,女娲可以视为集天神、地祇、人祖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大神。

“女娲之肠”,应该是她创世神力的残存片段。可以想象,在最初的神话中,十神不会平白无故地站在栗广之野上,祂们当然有自己的职司和事迹。祂们的神力,一定在某些时候、某些事件中有所发挥。有人说女娲之肠就是一条可以幻化为十个人形的神蛇,我觉得倒也未必。蛇又不是蚯蚓,断成几截还能独自存活,这种说法缺乏生物学的发想基础。何况女娲已经蛇身了,肠子再单独变成一条或多条蛇,逻辑上有什么必要呢。而且女娲原本能“化万物”,这么大蛇小蛇一转换,似乎蛇只能变同类,倒把她的神力局限住了。

女娲(汉画像石,江苏徐州)

女娲(汉画像石,陕西绥德)

“十”这个数值,让人联想到《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这些著名的巫师能够沿着灵山这座天梯上达天庭。在神话世界里,栗广之野与大荒中的灵山看起来似乎相距遥远。可是考虑到神话的流变,考虑到巫文化在几千年中的散布,考虑到女神与女巫的权力共生关系,如果我们说“十神”与“十巫”有辗转相通的渊源,倒也未尝不可。

女娲“一日七十化”是什么意思,不很明确。可能是她自身一天七十变(七十言其多),也可能是她一天能化育出七十种东西(物种)来。当“化”作“化育”理解,就不再是上文提到的“分解”之义了,而是变化孵化、培育哺育,近似于拿世界上的现成材料(土火水风等)揉捏搭配、组合出新的物种。“培育出万物”比起“肉体分解为万物”,自然是比较“文明”的说法。不过我个人倒是更喜欢“分解”这个动作的简单粗暴、原始慷慨。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那个外星“工程师”将自己分解成基因以创造地球人类的情节,就尽得“分解”之妙。

关于组团造人这种有分工、有协作的先进生产方式,这个故事并不是孤例。事实上,乐意加入造人天团的,有夫妻、兄妹、姐弟、母子、仇敌、始祖+动物的各种结合,看起来在古早创立物种溯源神话的那个阶段,先民们真是思维发散,积极踊跃,敢想敢干。

女娲之肠十人(清代汪绂释《山海经存》)

十巫(清代汪绂释《山海经存》)

关于女娲团队的其他成员,除了本故事的这个桑林+上骈+黄帝版本,《世本·帝系篇》另外提到了“女娲诸臣”,有制都良管的娥陵氏,以及制作斑管的圣氏,[10]似乎说明在某些传承中,女娲并非孤家寡人,而是像后来的黄帝一样,有个领导班子。从文献语意来看,这里的女娲,很可能是历史化的女娲氏,是一个部落女首领。娥陵氏、圣氏,都是其部落中能干的辅佐者/助手。

“黄帝分阴阳”这个说法,请对比后文会提到的“女娲别男女”。赋予人类性别这一功能,等同于赋予人类生殖功能。生殖是先民部族延续的头等大事,那么是谁恩赐了这一功能呢?我们从不同神话文本的冲突中可以发现,一度,这伟大功绩的归属,是在男神(如黄帝)和女神(如女娲)之间拉锯争夺的。